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美国的战争文化与战争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亚敏 参加讨论

    美国是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国家,经历了诸多战争:独立战争、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战争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小说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描写战争,反映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这些作品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部分。在众多美国战争小说中,反战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纵观美国的战争史和战争文化,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历次战争前,美国政府都试图在美国公众的脑海里建构一场与现实不一致的战争,引导公众对战争产生浪漫的幻想,从而支持政府派兵的行动。历届美国政府会首先对敌对国进行妖魔化宣传,以激起美国公众对敌对国的义愤;然后,声称美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为了捍卫民主、正义与和平,不得不去参加战争;同时,它还要真诚地表明,美国参战绝不是出于私心和自身利益。
    同样惊人相似的是美国历届总统对敌对国进行的妖魔化描述,以及各个时代美国公众对战争从乐观、期盼,到失望、幻灭的过程。美国公众对战争的这一变化过程,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纵观美国战争小说,美军士兵对战争都经历了从幻想到幻灭到反战的过程,反战无疑是美国战争小说中永恒的主题。在美国文学中,从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中的奈迪·邦博开始,就盛行英雄的传说,美国人也有着根深蒂固的英雄情结。在美国各个时期的战争小说中,主人公最初都认为现实生活过于平淡、宁静,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冒险的英勇行为来证明自己。他们只有在亲历战争后,才发现战争原来并非如以前想象的那样浪漫和豪迈。战争其实是泯灭人性、制造死亡的灾难。而最终,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
    小说家肯尼迪·罗伯茨通过小说《武装的暴民》,尖锐地暴露了美国独立战争中那些令人感到痛心和耻辱的懦弱、愚昧、嫉妒、狭隘、自私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造成的各种严重后果。罗伯茨笔下的许多士兵在战斗中贪生怕死,打了败仗后四处逃窜,打了胜仗后则骄横跋扈,而他笔下的军官们则大多心胸狭隘、勾心斗角,根本不把美国革命的大局放在眼里。小说在最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美国国会,正是国会的“笨拙和昏庸”才导致独立战争中发生许多原本可避免的悲剧和流血牺牲。
    美国内战小说对战争的残酷做了无情的揭露。约翰·威廉·德福雷斯特1867年发表内战小说《拉弗奈尔小姐从分离到忠诚的转变》,对战斗中的混乱残酷场面、伤兵们在医院的悲惨景象、营地生活的单调乏味做了毫不隐讳的描写。安布罗斯·比尔斯的内战小说《在人生中间》中,战争的神话被无情地戳穿,作者用渲染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战争残酷、恐怖、混乱、荒诞与非人道的本来面目。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荣誉勋章》是内战小说中的佳作。主人公亨利·弗莱明最初对战争充满幻想,渴望成为英雄。他坚持报名参军,只是在经历炮火后,才发现自己“就像被扔到黑暗的深渊里作殊死搏斗的动物”。弗莱明是美国无数年轻人的代表,都对战争充满幻想,但都必将幻灭。内战小说中的反抗意识更多地针对战争本身,而很少直接指向政府和军队本身,其中的批评很难说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层次。
    一战小说中士兵的反抗较之美国内战已经进了一步,开始直接针对军官和军队。在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身为军官的弗雷德里克·亨利毫不犹豫地拔枪射杀了士兵。书中,士兵把战争的一切过错都归于军官,高喊着“打倒军官,和平万岁”的口号,枪杀了军官。威廉姆·马奇的《K连》中,士兵与军官的对立意识有了更清晰的表述,士兵的反抗心理得到更形象的描写,因而,也更深刻地反映了军队里的独裁与专制。马奇让士兵喊出了“我们也是囚犯,我们全都是囚犯”的真理,对军队和战争的本质作了无情的抨击。实验派诗人e.e。卡明斯的自传体小说《巨大的屋子》详细描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反战而被法国政府关押三个月之久的遭遇。通过嘲讽、戏弄的文笔,小说有力地表达了卡明斯对顺从集体、放弃个人意志现象的憎恨。约翰·多斯·帕索斯在《一个人的成长:1917》和《三个士兵》中,强调了军队剥夺人的个性,将士兵变为战争机器上可以任意替换的零件,而士兵的生活则完全被战争所摧毁。
    对很多美国人而言,二战是一场辉煌正义的战争。不少二战小说也表现了对二战的歌颂,如詹姆士·戈德·卡尊斯的《仪仗队》。但主流二战小说更多地表现了对战争的幻灭。在一战小说里,军队的内部冲突尚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但到了二战小说里,这就已经突出到了第一位,士兵的幻灭与反抗直指国家机器和军队的战争机器。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欧文·肖的《幼狮》、霍尔曼·沃克的《该隐号兵变》、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作品都突出了政府和军队的腐败和专制。尤其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其中几乎没有对敌军的描写,它把重点完全集中到了美军内部的倾轧,用一系列荒诞的叙述说明,美军在战争中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德军,而是美国军队腐化堕落的官僚机构。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公开声称他写的是“反战小说”,他反对的并不是某个个别的战争,如二战、越战等等,而是战争本身,因为无论以何种名义进行的战争都必然以人类的死亡与文明的毁灭为代价,无论什么战争都是荒谬的、野蛮的、残酷的。
    数量不多的朝鲜战争小说仍然反映了美国人对战争从幻想、幻灭到反战的变化。帕特·弗兰克1951年发表《挡住黑夜》,讲述1950年冬美国海军陆战队从北朝鲜的曹顺水库撤退的故事,表现了美军士兵在冒着严寒向南突围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雄气概”。小说美化了在朝作战的美军士兵。詹姆斯·米彻纳1953年发表的《道格里桥》已开始流露出人们对朝鲜战争的矛盾态度。小说对战争和军队提出尖锐的质疑,最后小说道出了战争的本质:“每一场战争都是一场错误的战争。”托玛斯·安德逊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发表的小说《你自己亲爱的儿子们》则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态度: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
    在越南战争小说中,反抗的主题被进一步突出。作为美国输掉的第一场战争,越战迫使美国人正视自己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在越南丛林里被噩梦淹没的事实。早期越战小说的激情豪迈和温情脉脉,在现实中丑陋卑劣和残酷无情的战争面前显得无比荒谬。加斯塔夫·哈斯福德的《短刑犯》、拉里·海涅曼的《肉搏战》与《帕科的故事》、蒂姆·奥布莱恩的《如果我在战区死去》《追寻卡西艾托》《他们携带之物》等作品,都生动地表现了美军士兵对越战的彻底失望,表现了他们在黑暗深渊里如履薄冰的作战历程。而让士兵更加失望的是美国政府和军队制定的不合理政策和存在的腐败现象。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反思越战的高潮,然而,到了21世纪初,很多美国公众似乎就已淡忘了越战的痛,又恢复了对战斗英雄莫名的崇拜。这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布什被民主党指责在越战期间开小差,他不惜公开他服役期间的很多文件,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懦夫,而是勇士。新一代的美国人似乎又陷入了幻想战争、梦想战争、崇拜英雄的循环之中。然而,正像美国历史上历次战争所显示的那样,他们还必将经历另一个幻灭的噩梦,而美国战争小说还会将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