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马孔多的魔幻与现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代海军 参加讨论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多年以后,终于有机会读到这本正版的《百年孤独》。这部创作于1967年的长篇小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出版就在西方文坛引起“一场文学地震”(巴尔加斯·略萨语)。正是靠着这部作品,马尔克斯成了举世闻名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以虚拟的马孔多小镇为背景,全景描述了一个叫布恩迪亚的大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命运和结局,时间横亘百年的历史变迁,象征地再现了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按照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写作方式》一文中的说法:“这是一个多事的镇子上的一个很古怪的家族的故事。”
    要全面理解这个家族的故事,马孔多显然是个不错的切入点。马孔多是个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小世界,马孔多人一直生活在愚昧和孤独之中。孤独,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物身上都带着这一特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便遭受着孤独的折磨,他们害怕生下猪尾儿不敢同房,后来杀死嘲弄他们的邻居后,却依旧受到死者冤魂的困扰,得不到安宁和快乐,最后只得背井离乡,悲惨死去。小儿子奥雷里亚诺发动了32场起义,逃过14次暗杀,73次伏击和1次枪决,最后发现自由党和保守党原来是一丘之貉,悲观绝望,退役后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炼制小金鱼,不问世事。同样,如果不是孤独,老处女阿玛兰妲不会想到死亡,那个沉迷酒色的奥雷里亚诺第二,那个老早就闩上房门、不与外界来往的养女丽贝卡和那个埋头阅读的奥雷里亚诺,无一不忍受孤独和寂寞的煎熬。
    在对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描述中,作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马孔多人愚昧、落后的思考、讽刺和忧虑。马孔多人一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一方面却又把先辈关于近亲结婚会生猪尾儿的教训置之不理,后来第六代布恩迪亚和第五代姑妈乱伦,终于使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寓言应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了猪尾儿,导致整个家族的灭绝。小说的后半部分,节奏仿佛有所加快,但生存与死亡的强烈对比仍未消失,临近结尾时,寓言的匣子终于被打开,马孔多消失了。
    马尔克斯看似揭开了谜底,却使马孔多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不过,再回过头来对照小说“孤独”的主题,意蕴顿开。原来,马孔多从一开始就是带着落后、孤独的心态被放进这个时代的。略萨说,马孔多的历史浓缩了人类的历史……这百余年的生活,再现了所有文明的种种变化(诞生、发展、繁荣、衰落、消亡)。无论如何,故事从一开始就有了毁灭性的暗示。作品看似荒诞,却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家族从生存到灭绝的轮回。不同的是,马尔克斯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循序渐进,而是切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然后再用他最经典的表述联系起来,就像小说开头那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种“马孔多式”的表现技巧,得益于马尔克斯一生博览群书。正是因为读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领略到书中描述的伦敦的破败景象,马尔克斯才完全改变了时间概念,使他一瞬间看到了马孔多毁灭的全过程,预见了它的最后结局。评论家很早就将这个现象与福克纳的创作进行过比较,认为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是受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的影响,这一点作者本人并不否认。
    如今,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马孔多小说,已经成为象征魔幻现实的文学时代的符号。说它魔幻,是小说中神话传说的大量植入,某些情节如同《创世纪》;说它现实,布恩迪亚家族的冷漠、遗忘、绝望、乱伦,被放在自由党与保守党的内战,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制造的“香蕉热”,种植园工人罢工被镇压等历史背景中,他们的孤独成为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与发达国家相互疏离的象征。
    整部小说人物众多,呈现“爆炸”状态。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是困难的,作品随时随地进行着记忆的测验,因为即便只是记住人物的姓名,都需要费一番工夫,更别说区分这位奥雷里亚诺与那位奥雷里亚诺。此外,对人性孤独的反思与探讨,无论如何都显得深奥了一些。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魔幻与现实、历史与政治、生存与死亡,在百年时间洪流中的奇妙交汇,带着对时代的感伤,无休无止,生生不息。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9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