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在特定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中华民族日益形成、发展和积淀下富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21世纪,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融合着新潮异域文化、古今中外文明的网络文化扑面而来,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网络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 作为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通过发送和接收信息,影响或改变人们交往方式的一种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和交融的产物。传统文化为它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第一,传统文化充实文本,日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榕树下"、"黄金书屋"、"橄榄树"等越来越多具有浓郁中国古典特色的网络文学期刊,已经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注意。例如,"榕树下"从封面设计、编排方式到稿件的内容,无处不流露着国人传统中的含蓄和恬淡,所形成的阅读氛围充盈着小桥流水般的诗情画意。而像搜狐这样的知名网站,大多辟有文学论坛或读书频道,不时刊出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历史图片、文章典籍,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爱好者谈古论今、抒发胸臆。昆曲、皮影戏等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也纷纷被搬上网络。传统文化形式成为网络的一道独特风景,满足着人们的爱好、引发着年轻人的兴趣。 第二,传统文化规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网络虚拟交往,主要是通过论坛、MSN即时通信、电子邮件、游戏等方式进行的,在互动社区管理中,往往有既定的规则制约人们的行为,而这些规则内容则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比如"天涯"虚拟社区,其成文规则的删帖十六条标准中就有超过一半的内容,规范人们尊重他人、不歧视、对言论负责、共建和谐友好社区环境,体现了"仁""和"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的理念。 第三,传统文化精神內涵弥补了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一方面,网络文化建构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跨疆界、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也不乏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危机。一些人为发泄某种不满情绪,会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別有用心者也随时在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在这种传播环境中,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本位的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包罗万象的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同时,也暴露了主体意识过分强化,社会道德感减退的问题。如近期"天涯论坛"出现的围绕"女子写博客引发道德事件"所形成的一边倒舆论声讨,其中论述虽不无道理,但不少也夹杂着谩骂和攻击,语言暴力达及网下,千预隐私,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面对诸种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中,如何提升国民文化价值观念、倡导精神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为本"、"待人以诚",这种文化内涵所滋养的道德观、价值观,所崇尚的谦谦君子之风,有助于人们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形成,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从崇德尚义的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得给养,是网络文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创新 第一,网络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我国传统文化思维强调圣人之制,祖宗之法,以及纲常礼数、尊卑等级。这一方面形成了规范严格的社会秩序,一方面也抑制了文化主体丰富多样的个性风格,形成了他们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而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诉求平等,个体突破了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清规戒律束缚,变得异常活跃和生动。在网络中,每个人都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出现,享有同样的话语权。各种思想和行为,甚至现实中的"另类"举动都能够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认可和支持。传统文化表现包容在其中,消除了人与入之间身份地位、经济收入、文化阶层等方面的落差。当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角逐时,主体便获得了更大的活力、空间和自由度。 第二,网络文化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大隧型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赋予了它保守而封闭的特色,使之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沖击下,常常受到创新不足的指责。而网络文化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动态领域。不仅信息存在形式、场所、顺序、时间可以依据使用者的心愿进行调整、安排,就是信息内容也可以通过链接陡时得到放大、缩小、拓展、精确化,随时成倍地扩展到新的领域、新的方向、新的传播途径中去。网络文化这种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消除了文化中心和壁垒、实现开放性的要求,促使传统文化克服自身不足,并以创新为动力获得自我增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使得文化价值得以提升。 第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传播科技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不断阐释着传播科技,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偏爱伦理政治,忽视科技因素的否定。媒介即信息、网络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媒介动力,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新方式。网络技术更赋予传统文化以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传播形式。承载了文化范式、文化样态的种种变革,传统文化逐渐融人了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娱乐之中。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虽然贯通古今一脉相承,但其文化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获得更新。只有正确评价传统文化价值,把握网络文化脉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塑造健康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为此,要明确和围绕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把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的任务纳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中,积极建设和巩固先进文化阵地,努力营造社会文化发展的健康语境。 要努力打造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引领网络精神文明。这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文化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精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将其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彰显、光大。 同时,也应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把握文化动向,对文化糟粕和有害信息,及时删除和"解毒",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等多种手段,规范文化秩序,为传统文化发展和网络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29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