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戈尔丁传记:怎样定义《蝇王》作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道全 参加讨论

    威廉·戈尔丁,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有《蝇王》等。
    去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的百年诞辰。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举办了纪念戈尔丁百年诞辰大会,探讨戈尔丁的文学创作。在这之前,英国牛津大学荣休教授约翰·凯里交出了一份厚重的作品——《戈尔丁:撰写〈蝇王〉的人》。这是国际图书市场上的首部戈尔丁传记, 以近600页的篇幅详细记录了戈尔丁的生平。这部传记的问世弥补了戈尔丁传记资料的空缺,为今后的戈尔丁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名之下,戈尔丁是文学和出版界高度关注的对象,但是他的传记却姗姗来迟。凯里在传记开篇就交待了缘由:首先,戈尔丁本人羞涩内向,在世期间不愿意别人为他著书立传。不仅如此,他对传记持有很大的偏见,他曾坦言:“参考书目为书籍而编,而自传是为坏蛋而写。”其次,戈尔丁去世之后,他的档案和费伯出版社的档案都没有对外公开。在得到戈尔丁的女儿朱蒂·卡弗的邀约后,凯里获得授权,可以自由查阅戈尔丁家族和费伯出版社保留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一便利的研究通道,从文献资料层面上确保了传记内容的饱满,为传记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
    在英国文学评论界,约翰·凯里的确是戈尔丁传记作者的最佳人选。戈尔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费伯出版社就曾委托他编撰纪念文集。凯里不仅亲自采访了戈尔丁,还邀请福尔斯、麦克尤恩等当代作家投稿,顺利推出了文集《威廉·戈尔丁:其人其书》。这番经验也让凯里对戈尔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历经3年的考据和笔耕,凯里著述的传记终于问世,成功地将一个更为丰满的戈尔丁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部传记中,凯里按照戈尔丁的生平和创作时间,分31个章节来系统介绍作家戈尔丁,信息量极为丰富。在开篇3个章节,凯里追溯了戈尔丁祖父母与父母的生平,从家族源头找寻影响戈尔丁成长的种种元素。除了家族不太乐观的经济状况之外,父亲亚历克对戈尔丁的发展至关重要。父亲对宗教持怀疑态度,对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异多有批评。这些家族信息在以往介绍中并不多见。从第4章开始,戈尔丁成为主要关注对象,凯里特别介绍了戈尔丁一家的住所——马尔堡格林街29号。这处住所给戈尔丁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让他早早地感受到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异。
    阶级地位同样影响到了戈尔丁的学生生涯,这在传记里都有翔实记录。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戈尔丁无法入读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只能在马尔堡文法学校求学。这样的教育背景也让他成为牛津大学校园的异类,因为牛津当时主要招收私立学校学生。在牛津大学布拉斯诺斯学院1930年招收的70名学生当中,仅戈尔丁一人来自文法学校。这样的阶级身份让戈尔丁备受冷落,大学生涯苦闷不堪。等到大学毕业以后,幸运之神似乎也没有眷顾他,他无奈地前往威尔特郡,从事不太热衷的教师职业。从教期间,戈尔丁笔耕不辍,但是他的作家梦想因二战而耽搁下来。虽然他大学期间发表了《诗集》,但是现实生活让他离英国文学圈子越来越远。他的小说初稿先后遭受20多家出版社的拒绝,直到他的伯乐蒙泰斯的出现,戈尔丁的文学生涯才出现转机。
    凯里在传记中详细描述了戈尔丁的人生转机,而这也是传记中的最大亮点。蒙泰斯可谓是他的伯乐与知己。正是因为他的干预,险遭淘汰的小说《蝇王》最终成功出版,为戈尔丁的文学梦想打通了出路。作为图书出版发行人,蒙泰斯对待书稿极为负责。除了认真审读戈尔丁的稿件,他还给戈尔丁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帮助他将小说从初稿修改到现行版本。可以说,蒙泰斯是小说《蝇王》的助产士。小说出版之后,蒙泰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将《蝇王》介绍给当时的英国文学泰斗艾略特,并积极展开宣传和评介工作。尽管小说《蝇王》得到艾略特的认可,也获得书评界的赞誉,但小说的市场销售情况不温不火。在英国市场,《蝇王》算不上畅销书;在美国市场,《蝇王》最初的销量更不理想。但是,10年之后,《蝇王》的简装本问世并开始热销,而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一些最初不太看好《蝇王》的评论人开始盛赞这部小说的成就。最终,小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肯定了戈尔丁的创作与蒙泰斯的眼光。
    蒙泰斯不仅帮助戈尔丁实现了作家的梦想,还持续关注他的文学创作和作品接受情况。继《蝇王》的初步成功之后,戈尔丁得到较多邀约,但是蒙泰斯建议他保持作品的质量,不要为了金钱而降低水准。虽然戈尔丁当时经济仍不宽裕,他还是采纳了蒙泰斯的建议,审慎处理第二部小说,推出佳作《继承人》。初期的合作带来了实质性收益,所以戈尔丁在整个创作生涯中都与蒙泰斯保持通讯。蒙泰斯不仅提供了出版机会,还对初期的创作设想提供意见。从出版社的角度考虑,蒙泰斯多次邀约戈尔丁的书稿,同时他又极为耐心,给戈尔丁创作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一旦作品出版问世,蒙泰斯便对作品的市场接受情况保持高度关注。他甚至从评论界甄选优秀的评论家,请他们为戈尔丁的作品编写注解读本,这些措施让戈尔丁逐渐成为文坛大腕。低调的戈尔丁和蒙泰斯的友谊一直保持下来。正是由于这样诚挚愉快的合作关系,费伯出版社也成为戈尔丁终身合作的伙伴,帮助戈尔丁推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使其转型成为专职作家。
    在蒙泰斯的帮助下,戈尔丁的后续作品逐一出版,并获得了英国布克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传主,戈尔丁的生平与创作经过占据了传记的主体,但伯乐蒙泰斯也是传记中频繁亮相的人物之一。戈尔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蒙泰斯也成为出版界的传奇人物。作为戈尔丁成功的幕后推手,蒙泰斯也鼓励戈尔丁撰写自传。戈尔丁也承诺无论是否亲自执笔,都会有一部传记作品问世,但是这一诺言未能及时兑现。凯里的这部传记可以算是一本迟来的传记,兑现了戈尔丁生前的承诺。
    作为戈尔丁的第一部传记,《戈尔丁:撰写〈蝇王〉的人》当然不忘细数了戈尔丁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凯里拓宽视野,持续关注那些作品在评论界和图书市场的表现。这在戈尔丁的成名作《蝇王》一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凯里以明确的统计数据和多元的市场回音,记录了这本小说逐渐被市场批评、接受并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从而反映出小说作者影响力的扩散。在后记中,凯里指出,在当今的文学市场,《蝇王》的名字明显比戈尔丁要响亮。仅在英国,小说《蝇王》已经售出两千万本。其实,戈尔丁本人对此现象也表示苦恼。《蝇王》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它遮蔽了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成为难以摆脱的标签。因此凯里所著的传记也试图挖掘戈尔丁的生平材料,超越《蝇王》来看待戈尔丁的文学遗产。在拟订传记题目的时候,凯里又刻意采取了讽刺手法,再次强调《蝇王》。然而,撰写《蝇王》的人是否就能够定义作家威廉·戈尔丁?这本厚重的传记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
    《戈尔丁:撰写〈蝇王〉的人》为普通读者及研究人员了解戈尔丁提供了丰富的线索。阅读这本传记,熟悉戈尔丁文学作品的读者会不时获得共鸣,传记在对戈尔丁生平的描述与他的作品之间架起了微妙的桥梁,使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待戈尔丁的人生阅历与文学创作。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