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Web2.0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克平 参加讨论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依靠不断创新获得持续成长的。第一代互联网(Web1.0)应用方兴未艾,以Web2.0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又风生水起。面对如火如荼的Web2.0浪潮,如何积极利用Web2.0的优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Web2.0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网民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需求进一步增强。因此,当博客(Blog)、站点摘要(RSS)、维客(Wiki)、标签(Tag)、对等联网(P2P)等服务出现后,迅速得到用户的热情回应。在这些开放性技术所提供的环境下,网络用户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转变,开始在信息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方面拥有更多主动权。这种“不仅全民上网,而且是全民织网”的新时代被称为Web2.0时代。
    Web2.0这个术语是O' 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ay和Mediah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的一次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头脑风暴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中国互联网协会给Web2.0的定义是: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客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1]国内研究机构认为: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2]可以说,Web2.0是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Web2.0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由于Web2.0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使得Web2.0一出现就成为了善于捕捉网络新技术的大学生竞相追逐的一种时尚。和许多新兴事物的诞生一样,Web2.0理念及其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
    1.Web2.0便捷化的阅读浏览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但也容易导致主流弱化。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搜索引擎满足了人们从这个“大杂烩”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内容的需求。但传统的搜索引擎多以网站编辑选择的或者事先建立好的专业数据为主要数据,无法处理大众产生的海量知识;仅对客观的、基于事实的检索有很好的检索结果,而对于主观的、基于个人观点的检索,显得无能为力。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搜索变得更为快捷。其中尤以RSS搜索引擎的应用最为突出。RSS是某站点和其他站点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它能够按照用户的个人喜好,有选择地将来源不同的内容“聚合”到一个界面中,为他们提供多来源信息“一站式”服务,并且使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中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被“推”到客户端的阅读器中。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现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他们不再满足于做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渴望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知识结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RSS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条件,大学生认知自主化的趋势越来越显化。RS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虽然满足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是也可能会使大学生获得的信息窄化。
    2.Web2.0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展示自我,但也容易导致张扬无度。在Web2.0中,“人”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工具(如博客、维基百科)发布内容,用最简便的手段(如网摘、标签)组织内容,用最快捷的方式(如RSS订阅)获取内容。也就是说在Web2.0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组织者、传播者、修改者。博客是Web2.0应用最典型的代表,是继E-mail、BBS、Q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由于具有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博客已经成为追求个性展示,表达自身意愿的一种新渠道。但大学生普遍涉世未深,缺乏坚固的道德观念支撑,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心理防线脆弱。一些博客的写作者如“木子美、芙蓉姐姐”等博客名人的自我标榜和张扬无度的“个性”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有的大学生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以寻求成名的“捷径”。据《新华网》报道,2008年4月25日,某网站举办的“艺校女生博客大赛”拉开帷幕。一位网名为“许晓”的云南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女生,因在自己的参赛博客中曝光自己的性爱经历,迅速走红。其文风大胆、用词露骨,有网友戏称她是“艺校木子美”。博客的开放和自由、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迎合了思想多变的大学生,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
    3.Web2.0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但也容易导致行为失范。Web2.0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Web2.0正好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格兰姆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3]“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是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的,社会性软件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这些软件通过不同参与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使参与者达成告知和被告知,说服和被说服。由此传统的人际交互关系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得以巩固和延伸。比如IM(即时通讯)软件应用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人对话”,用户上网不再是简单的让计算机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而更多的是为了与网络中的人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人脉、形成关系、构建纽带。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也缺乏通畅的渠道了解社会。而通过网上交际,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展自己的人脉,构建社会关系。但另一方面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也很容易混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以一种体验和游戏性的心态对待它,使网络交往变得轻率随意,淡化了像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活动那样的严肃性和责任感。少数大学生“歪用”即时通讯技术,产生了“裸聊”等畸形现象,已经成为干扰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不利因素。有的大学生因“裸聊”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有的则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4.Web2.0平民化、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但也容易导致道德缺失。众所周知,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需要有认证资格的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耗费大量时间完成,其推崇的是一种封闭式的精英写作文化。但Wiki打破了这个规则,在内容编辑方面汲取了Linux的开放宗旨,使用门槛低,内容边界广。目前Wiki百科全书有150万个编辑入口,76种语言。单单一个英文版本,就有5万个编辑入口,维基百科全书中用英语编写的条目就有50万个,规模远远大于《2005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6.57万个条目。[4]Wiki百科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永远都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每个读者既是其中的创作者也是信息的共享者。没有功利目的的网民合作使得Wiki百科内容日臻完善。再比如P2P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中内容所在位置,网络内容不再存在于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于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用户将不再需要将文件上载到服务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将信息共享;运行P2P的个人电脑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网络连接等,改变了传统的互联网以网站为中心的状态。这些都充分佐证了Web2.0时代,技术从冰冷的机器语言回归为开放、人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应用,网民被动的,边缘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渴望表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Web2.0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平等参与、自由探索、创造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但极少数大学生却因此模糊了个人道德责任,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他们追求网上“不受限制的自我”,把自己视为“嬉皮士”或“独行客”,放纵自己的行为;借助网络技术追逐“免费的午餐”,成了盗版产品的使用者、传播者;过度迷信网络技术带给自己的利益,异化为“黑客”。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网络已经深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等重要渠道。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不平衡。如红色网站点击率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效性无从谈起。与之相反的是,大学生自发在校园网上建立的BBS论坛却热闹非凡。红色网站之所以点击率低,主要在于灌输的色彩过于浓厚,忽视了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主体能力增强的事实。
    2.理论指导与实际发展不平衡。由于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懂或不精通网络技术,对互联网特点的研究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缺乏对网络技术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管理价值的思考,研究工作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Web2.0时代,但少数思想政治工作者相应的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
    3.教育对策与现实状况不平衡。相比于Web1.0时代比较单一的应用模式,进入Web2.0时代后的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而目前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多治标之策少治本之策,如学生宿舍在一定时间就断掉网络连接,严禁大一学生购买个人电脑等。导致措施与实际问题不相适应,难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在适应和促进网络发展过程中遇到或产生的问题。
    四、Web2.0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不能忘记我们给更大的电脑群体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不能忘记我们为将来的变化所拥有的潜力”。[5]加强和改进Web2.0条件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有大胆迎纳的心态、科学引领的智慧和积极涵育的行动。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健全机制,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随着Web2.0浪潮的到来,网上信息传播由传统的“编辑部发布”模式向“社会发布”模式转变,重点网站的“中心地位”逐渐削弱,网上信息源呈几何级数增长。尽管目前高校有很多职能部门的工作已经介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但往往处于被动应对、单兵作战、单点突破的状态,未形成整体合力,缺乏一个统一协调各方的平台来全面推进工作。因此,学校党委应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小组,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党委负责人任组长,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建立相应的目标管理制度,针对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形成科学决策。从政治导向、队伍建设、应急处理等方面确保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运行。
    2.完善立法,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约束。总的看来,我国网络法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网络传播活动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与网络飞速发展的实践相比,立法明显滞后,网络法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网络法规的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面上。由于缺乏网络基本法,多头管理、相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执法带来困扰。依法办网、依法管网、依法用网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网络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网络环境的基本保障。对于我国今后的网络立法工作,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网络立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体系,进一步推进网络传播行为规范化、有益化、法制化。目前各高校校园网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内部校规,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很多政策措施内容往往不具体,漏洞较多,加上各校之间规定的内容也不一致,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建议尽快将高校校园网管理纳入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范畴,使其有法可依,以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开发技术,防范和控制不良信息传播。在网络时代,技术网络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制。[6]“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实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7]近年来,P2P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侵权更为复杂,尤其是BT下载,对网络作品或软件的下载不经过服务器,而是依靠事先下载到不同网络用户计算机硬盘的“种子”,就近寻找可以下载的源头。这种下载不仅速度快,而且很难查找有多少人实施了侵权行为,令法律规定也陷入窘境。面对类似的状况,目前我们的应对手段还比较有限,不少高校还是人工作业管理为主。要防范和控制不良信息传播,仅依靠教育者的人工作业去删除,其结果必然是工作强度大、时效性差,效果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大开发新技术的力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监控防御功能、检测预警功能和覆盖孵化功能。比如针对即时通讯工具被用来“裸聊”的问题,可以开发图像识别技术,对色情图像进行侦测和拦截。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过去我们为了占领网络阵地,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红色网站,众多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了博客,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具备了在网上建教育基地的能力。网络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技术群,各种显性、隐性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都依托这个技术群而发生、开展。[8]其中不同的技术手段及其蕴含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理念的深入研究,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为思想教育提供借鉴。
    4.加强自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9]道德本身具有自律性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能妨碍其他人。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直接的道德舆论评价难以进行,外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所以加强网络社会中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说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进程中起到“堵”的作用,那么提高网络素养则能发挥“疏”的功能。网络素养来自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社会中人们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运用网络,理性地评价网络信息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10]网络素养的内容包括敏锐的网络识辨意识、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网络创新能力等。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具有的网络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网络素养层次水平低。[11]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指出:“网络比大多数环境拥有较少的普遍规则,也较少需要这样的规则,它更多地信赖于每个公民的判断与积极参与。”[12]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生存”,做信息的主人,这不正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策研究中所追求的人本解决之道吗?
    【参考文献】
    [1][2]2005-2006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http://www.internetdigital.org/report/Web2.0.reportintro.pdf,2006-08-28.
    [3]吕欣欣.Web2.0体验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N].电脑报,2005-07-11.
    [4]李剑.Wiki构建“草根”版互联网百科全书[N].通信信息报,2005-07-20.
    [5]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2.
    [6][8]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7]刘德中.信息网络化与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
    [9]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J].新华文摘,2002(8).
    [10]杨云峰.论高校网络素养培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7(3).
    [1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3).
    [12][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
    原载:《理论界》20092
    
    原载:《理论界》200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