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演讲、看过两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人士,会注意到我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再提到“古本《红楼梦》”。我的研究,使用的是“古本”而不是“通行本”。 什么是古本《红楼梦》? 什么是“通行本”《红楼梦》? 作为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我多年来反复阅读《红楼梦》,参阅了不少与《红楼梦》有关的书,积累出了一些心得。现在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对广大的普通读者来说,至少是多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 什么是古本《红楼梦》?为什么应该读古本《红楼梦》? 《红楼梦》究竟是谁写的?经过红学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人形成了共识:是曹雪芹写的。那么,曹雪芹留下他的亲笔手稿了吗?很遗憾,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能找到他遗留下的亲笔手稿。曹雪芹去世前,他的书稿没有公开出版过。只是以手抄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早期抄书的人,应该是出于对书稿的喜爱。曹雪芹去世以后,开始有出于商业目的而传抄的人士了。到了曹雪芹已经去世差不多二十八年左右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活字印刷的版本,印书的老板叫程伟元。他把所得到的《红楼梦》手抄本变成了活字摆印本(那时候一般不说“排印”而说“摆印”,因为书坊工人需要照原稿选出字模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摆放),使得曹雪芹的这部书能够更广泛地流传。 所谓古本《红楼梦》,分界线就是程伟元活字摆印本的出现,那以前以手抄形式出现的,都可以算是古本《红楼梦》。程伟元通过活字摆印,大量印刷、廉价发行的《红楼梦》,就是“通行本”的发端。当然,因为那也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版本了,并且处在一个分界点上,所以,讨论《红楼梦》版本问题时,有时也把程伟元的印本,特别是他第一次印刷的那个版本(红学界称做“程甲本”),也算到“古本”的范畴,而那以后,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盛行的《金玉缘》本,就都不能算古本了。 按说,程伟元把手抄的古本《红楼梦》变成了印刷的通行本,不是做了件大好事吗?怎么你现在总说通行本有问题呢? 有一个情况,是我要向读者特别强调的,那就是:根据周汝昌等红学家的研究,曹雪芹是把整部书大体写完了的,八十回以后,很可能还写出了二十八回,一共一百零八回,整个故事是完整的,把他的总体构思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只是还缺一些部件,比如笫七十五回里的中秋诗该补还没补;也有一些毛刺没有剔尽,比如究竟把王熙风这个角色设计成有两个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还是一个女儿(大姐儿就是巧姐儿)?看得出最后他的决定是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儿,但他还没有来得及统稿,没把前后各回的文字完全划一,留下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痕迹。于是,程伟元的问题就出来了。他主持印刷出版《红楼梦》的时候,前八十回,大体是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但曹雪芹的古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在他印刷出版的书里,完全没有了踪影,却又出现了后四十回的内容。据他自己说,八十回后的内容,是从挑着担子敲着小鼓的商贩的担子上,陆续找到补齐的。但后来的红学家们经过考证,形成了共识:程伟元是请到了一个叫高鹗的读书人,来续出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的。高鹗这个人和曹雪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认识,没来往,年龄小很多。他替程伟元把书续出来、形成通行本那阵儿,在科举上还没有发达,“闲且惫矣”,但他是一个科举迷、官迷,后来也果然中举,当了官。他的思想境界、美学趣味,跟曹雪芹之间不仅是个差距问题,应该说,在许多根本点上,是相反的。所以,我现在要再次跟大家强调:高鹗当然可以续书,他续得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他绝不是跟曹雪芹合作写书的人,把他续的后四十回和曹雪芹写的八十回捆绑在一起出版,是不合理的。 程伟元和高鹗合作出版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去世已经快三十年了。那个时代小说这种东西,当做“闲书”读还可以,当做正经文章去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即使写了,也很少愿意公开署名,甚至明明写了,别人问到,还会难为情,羞于承认。所以,就是高鹗续写后四十回这件事,也并不是程伟元和高鹗自己宣布的,而是后来的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那个时代对小说这种“稗官野史”的著作权根本是不重视的,程伟元印书卖书,他显然只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有人爱看,爱买,能赚钱;第二,书的内容显得完整,特别是讲故事的书,必须有头有尾;第三,安全,别惹事。根据这三个原则,他选择了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二三十年的手抄本《红楼梦》来印刷推广,又找到高鹗来写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形成了这么一个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高鹗的续书除了将故事写完整,使全书有头有尾外,对程伟元来说,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大悲剧的结局,到最后把悲剧转变为喜剧,这样就比较安全,不至于坠进当时相当严密的“文字狱”罗网里。他们在合作中,为了让前八十回将就后四十回,还对前八十回进行了大量的删改。上面提到的“程甲本”,是程伟元头一次的活字摆印本,对前八十回的文字改动得还少一些,第二年因为书卖得好,再加印,加印前又改了一次,那就更伤筋动骨了,许多地方的改动已经不是为了“前后一致”的技术性考虑,而是为了削弱前八十回的批判锋芒的政治性考虑。为了他们的“安全”,当然也就顾不得原作者的什么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了。这个第二次印刷的本子,后来被称做“程乙本”。这个“程乙本”从那以后一直到二十几年前,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般人对《红楼梦》的印象,也就是对这个通行本的印象。因此,从程伟元开端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通行本,就可以说亦功亦罪,功在于不管怎么说,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流布开了;过呢,则在于使后来的许多读者简直不知道那后四十回根本与曹雪芹无关,而且还大大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刘心武在新书发布会上 那么,一定有人要问了:程伟元当年用来进行编辑、摆印的那部手抄本,究竟是一部只有大约八十回的古本呢,还是有八十回以后内容的古本呢?他究竟是真因为拿到手的只有大约八十回,觉得不完整,印出来不好卖,才找高鹗合作(有人认为后四十回续书其实是他跟高鹗一起策划、编写的,如果高鹗有署名权,他也该有)弄出一百二十回本子的呢,还是他得到的根本就是有八十回后内容的古本,由于政治性的考虑,才舍弃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另张罗出了不会惹事的后四十回来呢?这个问题很难求证。在周汝昌先生与兄长周祜昌、女儿周伦玲联合校订的《石头记会真》第十卷中,收有一篇周汝昌先生的长文《(红楼梦)全璧的背后》,通过详细论证,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概括来说,一百二十回印本的推行是一个政治阴谋,是乾隆朝负责文化管制的权臣和亲自过问、安排的,是考虑到这本书既然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加以严禁已很困难,莫若将具有反叛性的前八十回加以改动,然后用“回归正统”的后四十回将其性质改变,这样再在社会上流传,就对统治者无大碍了。周先生的这个判断,值得参考。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无非是强调两点: ——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要读古本《红楼梦》。 那么,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古本《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种呢? 大体而言,基本可信的古本《红楼梦》,有下列数种: (1)甲戌本 这个本子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戍年指的是乾隆十九年(公历1754年),那一年曹雪芹还在世。这个本子正文里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句子。后来这个本子在社会上辗转流传,到晚清时候被一个叫刘诠福的官僚收藏。他很看重这个本子,但后来世事沧桑,他的藏书在旧书店出现,上世纪初被胡适买到,但那已经是个残缺的本子了,一共只有十六回(不是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而是只存一至八、十二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各回)。尽管胡适一度认为《红楼梦》价值不高,但对这个残本还是非常珍视的。周汝昌还是个不知名的小青年的时候,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曹雪芹生卒年看法的文章,胡适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丝毫没有以权威自居,不是嗤之以“外行”,而是平等地与周汝昌讨论。后来周汝昌知道胡适手里有一部别人都看不到的古本,斗胆借看,没想到胡适竟慨然借予,那就是甲戌本。周汝昌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不但精读,还跟哥哥周祜昌一起录了一个副本。后来解放军围住北京,周汝昌就主动把书还到胡适家,胡适家里人开门接过了书,没几天,胡适就被蒋介石派来的专机接到台湾去了。胡适上飞机的时候,只带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这个甲戌本。 这个甲戌本,是不是曹雪芹亲笔写下的?或者,是不是脂砚斋亲笔抄录和写下批语的?不是。这仍然是一个“过录本”,当然,它“过手”的次数似乎不太多,应该是很接近最原始的那个母本的。说它是甲戌本,是因为这个本子上自己写出了“甲戌抄阅再评”的字样,但脂砚斋的批语,却不完全是甲戌那一年所写的。 (2)蒙古王府本 这个本子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据说是从一家没落的蒙古王府收购来的,它叫《石头记》,有一百二十回,而且有程伟元的序,乍看似乎是个通行本。但通过研究发现,它八十回后的四十回是根据程甲本抄配的,序也是抄来的,它的前八十回里,又发现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也是从通行本里抄来补齐的,但其余的七十四回应该是从没出现通行本以前的一种在贵族家庭间流传的手抄本过录的,属于古本性质。 (3)戚序本 这个本子很可贵,书名《石头记》,有完整的八十回。它在清末民初以石印的方式流行,有多种印本,其中有正书局的影响最大,书前有一位署名戚蓼生的人写的序。戚蓼生是个真实的名字,他是浙江德清人,跟他合作的书商叫狄楚青,他在书上印了“国初钞本”四个字,有跟已经流行开的通行本叫阵的意思。它所依据的过录本,经研究证明是一个保留了很多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本子。 (4)已卯本 它的全称是《乾隆己卯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历1759年。甲戌本是脂砚斋的重评本,这个本子是四评本,可惜脂砚斋的初评本和三评本没有流传下来。 这个本子也不完整,但存下来的也不算很少,有完整的四十三回和两个半回。它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本子里有“己卯冬月定本”的字样。它也是个过录本。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考证出它最早的收藏者是乾隆朝怡亲王府的允祥的儿子弘。 雍正夺得帝位后,立即封允祥为怡亲王,并且委以重任。曹雪芹的祖父和父辈在康熙朝深得信任宠爱,雍正上台后,在江宁织造任上的曹很快受到了训斥和追究,乾隆时期卷入“弘皙逆案”,偏有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皎的哥哥弘昌。这实在耐人寻味。更耐人寻味的是,过了二三十年,偏是在怡亲王府里,流传下这么一个己卯本来,作者正是雍正二年雍正让怡亲王亲自看管的曾的儿子曹雪芹!(也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曹的遗腹子、曹的侄子。) (5)庚辰本 己卯年过去就是庚辰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公历1760年。这个“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石头记》手抄本也是一个过录本。全本七十八回,缺六十回和六十七回,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它里面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虽然和己卯本一样都是脂砚斋第四次写批语评论的本子,但又经过一些整理,跟已卯本还是有区别的。现存的这个过录本可能过录的时间离母本比较远,分头抄书的人也不是都那么认真。比如前十回没有批语只有正文,估计并不是原来的母本上没有批语,而是分工抄录这部分的人懒得连批语一起抄下来;而第十一回以后,抄书人比较认真,不但有批语,而且耐心地抄录了回前批、回后批、眉批、行间批、正文下面的双行小字批,有些批语母本是朱批,就也抄成朱批。这个本子有其优点也有其明显的缺陷。 (6)杨藏本 这个本子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一位叫杨继振的热爱文化的官僚私人收藏的,现在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们上面提到的古本,名字都叫《石头记》,这个本子叫《红楼梦稿本》,它是个一百二十回的手抄本,后四十回大体是抄自程甲本,前八十回所依据的过录本看来比较复杂,是用几种流传在社会上的手抄本拼合而成的。前八十回里,它又缺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杨氏得到它后,据程甲本补入。 (7)俄藏本 原来是苏联的列宁格勒,现在是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那里的图书馆里藏有一部手抄本的《石头记》,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历1832年)由俄国传教士带回那里的。这个八十回的本子缺五、六两回。 (8)舒序本 这个手抄古本书名题为《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八十回的抄本,但现在只存前四十回。它的过录时间可以确定为乾隆五十四年(公历1789年)。因为前面有一位叫舒元炜的人写的序,所以被红学界称做“舒序本”。 (9)梦觉本 这个手抄本书名也是《红楼梦》,八十回。它前面有署名梦觉主人的序,这个序写于乾隆甲辰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历1784年。 (10)郑藏本 郑振铎从旧书店里找到两回(二十三、二十四回)古本《石头记》,虽然只有两回,但很有研究价值。这个最初由他收藏,后来捐给国家的古本被称做郑藏本。 (11)程甲本 这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尽管经过改动,但仍然保持着程伟元、高鹗他们所掌握的从其他古本系列过录来的那个本子的许多特点,因此还可以把程甲本的前八十回视为一种可资参照的古本。 读古本《红楼梦》,推荐读周汇本 有这样一个本子,它就是周汝昌先生根据十卷本的《石头记会真》简化成的一个汇校本(周汇本)。所谓汇校,就是把我上面开列出来的十一种古本,一句一句地加以比较,一旦发现不同之处,立刻停下来细细思考,最后选出是——或者说最接近是——曹雪芹原笔原意的那一句,耐心连缀起来构成的一个善本。这个本子可以说是八十回的古本《石头记》,也可以说是八十回的古本《红楼梦》。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周汇本《红楼梦》,它是周汝昌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红学的一个结晶,算得是—个真本。细读这个本子,你就会发现它保留了不少看去与高鹗续书不合的文句语辞。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最善于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通行本为将就高续,斩断了一些草蛇,抹去了若干灰线,不但令人遗憾,更可以说是佛头着粪、点金成铁。这个本子的与高续不合处,正说明它呈现的才是涤荡了高续污染的原生态,也说明曹的八十回后会是另外的写法。读者看过,对八十回后的想象,可能就会进入跟高鹗续书完全不同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激发起参与探佚的热情来。 (摘自《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定价:25.00元) 原载:《书摘报》 原载:《书摘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