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贾宝玉的爱情追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郑文雅 参加讨论

    《 红楼梦》 是以形象地描写了宝黛爱情悲剧而名垂文学史的。贾宝玉的爱情模式是追求爱情对象的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从爱情心理上讲,爱情是男女之间灵与肉相互吸引达到一种彼此交融的境界。古今中外不少文学作品对此都做了叙述。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种融合很难体现到一个人身上。人一出生,无所谓感情与理性,灵与肉。只是在他们日后生存中,吸取食物之精华,完善人的物质(肉)的方面,形成人的物质生命力(感性生命力),这是夕、生存的基础。同时人也在不断接受自然界与社会的精神方面的营养,完善了人的精神生命力(灵、理性),正是这两种生命力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内涵。其中,理性生命力是以感性生命力为基础的,同时优越于感性生命力。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注重人的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培养。尤其是理性生命力的培养,而高素质的爱情模式,是追求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完美融合。这种产生于人的体内,有生理和心理、物质与精神基础的力量,才是人最恒久的生命力,是原始的,也是社会的;是心灵的,也是肉体的。人类从这个角度上相互吸引,如果同性,则会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友谊;如果是异性,则会成为伟大的爱情。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灵与肉,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只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的理性多于感性,有的感性多于理性,但是,就两种生命力的比较来说,理性重于感性,这就为爱情这种心理活动加入更多精神成分。因此,世界上刻骨铭心的完美爱情稀少。
    真正完美的爱情,是爱情双方个体身上首先达到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完美结合。然后双方在强大生命力的驱使下,产生“一见钟情”, “如醉如痴”的心理机制。因此,爱情的这一心理机制,决定每个人心目中的爱情模式倾向于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完美融合。爱情模式,是爱情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这种模式的形成与爱情当事人的出身、修养、教育、社会背景有关,也可以说,爱情模式也是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文化思想意识,人伦道德意识的折影。曹雪芹这位艺术大师,他是饱蘸着自己身心遭际的辛酸热泪来抒写他笔下人物的,实际上,他是借贾宝玉的形象,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爱情模式。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清爽,男人污浊,在他的思想中,首先把女夕、当作与男人平等的,而不是工具,甚至他心目中女人比男人高贵。承认女人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价值,这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贾宝玉的爱情模式是通过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女子形象表现出来的。作家所创造的形象总是比他想的要多。正是这二位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女子形象,反映了贾宝玉心目中的爱情模式。在爱情心理探讨上,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的爱情模式是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完美结合,而林黛玉与薛宝钗恰是这二方面的代表,都不能完美地做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因此,贾宝玉陷入了一种选择的困惑,而贾宝玉在选择时自然倾向于理性生命力的选择。
    《 红楼梦》 中的纲领性的章节是第五回,可以说,曹雪芹在这一章节中把《红楼梦》 的主要人物一一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安排好,这一回中关于林薛二人的判词与曲子恰好反映了这一点。正册头一页,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一围玉带,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词道:“可怜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曹雪芹把林薛二人的判词与画放在一起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完美爱情对象的集合体。而林则集中了“才”的方面,即理性生命力,“灵”的一面,薛则反映了“德”的方面,花容月貌,可以理解为感性生命力,即世俗、肉体、物质方面。从根本上讲,在贾宝玉的心目中,对于林薛二人,他都是爱的。但是,与林的心灵交融,更使贾宝玉倾心,而对于薛的“容颜”的一面贾宝玉也不是无动于衷,然而在这种选择面前,贾宝玉倾向于林黛玉。因为灵的一面,毕竟是爱情中最重要的一面。正是这种爱情心理的作用,在《红楼梦》 的曲子中,贾宝玉深深地表示了这种困惑的二难选择。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照,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是意难平。
    在这里贾宝玉,“叹”的是人间的“美中不足”,因此“意难平”。“美中不足”“意难平”的是爱情模式中完美的构想,在爱情对象中得不到完美的体现。因此,贾宝玉在这种困惑中,他爱情的天平倾向于林黛玉。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这首词写出了宝黛之间相思之苦,这种苦正是二人生命力的相互吸引与融合形成爱情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性生命力在爱情中的地位,要比感性生命力重要得多,它应该是爱情的决定力量。但是,在贾宝玉的爱情模式中,他的确是希望感性生命力与理性生命力的完美融合。因此,在初试云雨情中,作者写道:“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里一个“有似”,一个“又如”,恰好证明这二个女子形象在贾宝玉心中的完美融合,亦即贾宝玉的爱情模式。
    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 年增刊
    
    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增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