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谋虚逐妄的“总纲”——“护官符”’是开《红楼梦》的“钥匙”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傅世悌 参加讨论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间,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怎样阅读它和理解它的主题命意,一直是一个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从一七五四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到一九五二年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出版两百年中,新、旧红学派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命意和其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猜测和索隐,写出了浩繁的著述,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学说来解释它。诸如“梦幻色空”说,“情欲”说,“孤愤”说“自道生平”说,“酒色财气”说,“演先天大道”说,“第五回是全书总纲”说,“演性理”说,“民族主义”说,“隐射记事”说,“描写人生之苦痛与解脱”说等等。鲁迅曾对这种情况作过概括,他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道知,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以实用主义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叙传”,不必去深究它的主题命意。他认为它:“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杰作……”陈独秀也说;“拿什么理想,什么主义,什么哲学思想来批评《石头记》,也失了批评文学作品底旨趣”。一九二二年俞平伯认定《红楼梦》的主题命意是“感叹身世”、“情场忏悔”和“为十二钗作本传”,这派的学说统治了《红楼梦》研究工作达三十年之久。
    一九五四年学术界曾开展过对新、旧红学派的巨大批判运动,人们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研究和认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它的优秀传统。二十多年来的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对于这部巨著的主题命意的认识,又出现了种种学说。其中最有权威影响最大的要算这样一种:《红楼梦》是四大家族兴亡史,讲四大家族内外矛盾。第四回是《红楼梦》的总纲;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出四大家族。读《红楼梦》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这是一部历史小说。这个论点到了七十年代初,又进一步被发展引申为:《红楼梦》是一部“描写阶级斗争的书”,它是“充满批判精神的政治历史小说”,是“杰出的政治历史小说,它通过对封建社会末世四大家族兴衰命运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该怎样阅读呢?“读《红楼梦》必须抓住第四回这个总纲”,“其中特别是‘护官符’的四句口碑,提纲掣领地交代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及其阶级关系,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家族血缘关系方面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且上自朝廷,下至府县,都有他们的亲信,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罪恶的黑势力”。“‘护官符’揭开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全部秘密,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特征”。“总之,这节故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全书的总纲,是阅读和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故芦案”,写的是贾雨村任应天府尹时,枉法徇私处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中,由过去葫芦庙的小沙弥而今成为衙门门子的人,引出了一个“护官符”来。这一段大约三千字有关“护官符”的叙述,所显示出的意义,在《红楼梦》所展示的典型环境中,到底占有多大的地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小插曲”呢,或是统领这部巨著的纲领呢?
    这段叙述的实际意义,如果不随心所欲地加以夸大的话,在我们看来,它只是说明这部巨著所反映的那个社会,政治是腐败的,宫吏枉法徇私,官宫相卫,触及到了那个社会制度下的法律的虚伪性问题。其次,“护官符”的俗谚口碑所显示的意义,只是第一次指出全书所描写的纷势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中,贾、史、王、薛四家即将在作品中成为描写的主要对象,他们家的某些事件,将出现在作品中。第三、这个俗谚口碑所叙说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为铁”。只是形象地说明以贾家为首四家在历史上物质财富的占有和集中的情况。此外,门子还向贾雨村说明“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这只说出了这四家的亲戚血缘关系。就此四条,能不能和是不是统率《红楼梦》这部巨著的主题,支配这个庞大的艺术结构的“总纲”呢?
    首先,所谓“总纲”,顾名思义它应该是指支配全局,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总纲就应当是制约全部??、人物、事件情节的主题思想。《红楼梦》这个巨大的悲剧,并不是以写封建末世的法律的虚伪性,官吏徇私枉法胡乱处理人命案件为题材,以揭露封建法制的罪恶为某目的的小说。全书写的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通过贾家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一群青年,对于封建传统观念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叛逆或者顺从、抗争或者妥协,突破或者维护,支援或者巩固的复杂尖锐的思想斗争的真实描写,显示出青年一代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行动、前途命运的真实图景。在这幅巨大的真实画卷中,作者十分着意描绘了具有新兴的民主思想的青年一代,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斗争中,以遭到无情的毁灭为其结局的时代悲剧。这个悲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其表现上正如鲁迅所说,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护官符”所揭示的内容和实际意义、没有?不可能具有这方面?提纲挈领作用。冯渊之死与全书所描写的其他大大小小的悲剧,在性质上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我们从第四回以后出现的死人事件中看到如:瑞珠触柱,金钏投井、尤二吞金、司棋撞墙、晴雯被逐等等所谓“几十条人命”,绝大多数是封建传统观念或者反对封建传统观念的牺牲者,是封建礼教在杀人,不全是封建法律的虚伪性在杀人,是整个时代的悲剧,不是局部制度下的悲剧。因此,“护官符”的叙述及俗谚口碑,只能是全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一个背景材料。
    其次,“护官符”这个俗谚口碑,它提出了全书主要描写的对象,即所谓“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姓氏的一点消息。至于这四家在全书中的任何发展动向,前途命运和所作所为等是没有作任何涉及和暗示。它比之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或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冷子的“演说”,“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演绎出来的《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人物的判词等,后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或暗示出全书的发展脉络、布局构思:主题思想,以及对人物性格、活动、前途、结局、褒贬等契机。如果说非要找出一个所谓“总纲”来,才能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那我们认为,在这些回目中去探索、发掘到是可以做到“按遵循踪”理出一个头绪来,而不会是在这第四回中去“谋虚逐妄”弄出一个自以为是,脱离全书实际的“总纲”来。
    对任何一部作品来说,孤立地提出人物的姓氏是没有甚么意义的,关键的是要抓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本质。由“护官符”派生出来的所谓“四大家族”的提法,并没有抓像或者概括出作品的实质性问题,只是抓了一点点表面现象。“四大家族”这个提法的不确切,在于它连书中关键性的主角之一的林黛玉,是作者呕心沥血塑造的典型;在全书活动始终并引出“护官符”的贾雨村,又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浮沉宦海的封建官僚的典型,都不直接或者根木不属于“四大家族”。也就是说这些主要人物是这个提法所无法概括的。由于“四大家族”这个提法,把贾、史、王、薛四家平列起来,就必然导致说全书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兴亡史”的结论来。但事实上全书只着重描写了贾府这个贵族之家从它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它“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到最后“好一似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在这个全过程的描写中,其他三家都是以其原来的衰败的格局,作为贾家的附庸和陪衬的形象而存在的。这三家的具体情况,在全书中只是通过简单的叙述来表现,略用一笔带出而已,并末作任何具体描写。老未人、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这些贾家正统的核心人物,虽然来自三家,但他毕竟不是代表三家的形象面活动和存在的。“四大家族”这个提法,是为了适应把全书说成是“政治历史小说”,而把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所共知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统治中国的政治概念,硬拉来比附《红楼梦》的四家。以达到把《红楼梦》变为政治教科书的目的。
    第三、《红铃梦》这部巨著其主旨不是要直接表现封建末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阶级斗争,也不是要表现封建的国家机器同广大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压迫和反抗压迫的斗争,也就是说不是直接反映政治、经济和政权斗争的文艺作品。而是着意表现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和它的叛逆的青年一代之间的思想对抗的文艺作品。鲁迅先生把《红楼梦》称为“人情小说”,他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他解释“人情小说”的特征是“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事实上全书的题材、人物事故,都是与政治、经济斗争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可以说是浮游在这些斗争之上的,或者说有一定的距离的。“护官符”提供的四家物质财富的占有和集中情况,正是从经济意义上提出的问题。持《红楼梦》“是描写阶级斗争的书”的论者们,就抓住这一条,连同乌进孝的交租单子,贾府中豪华奢侈.的衣、食、住、行,王熙凤的高利贷等经济情节,再加上王熙风弄权铁栏寺,贾雨村夺取石呆子的扇子,“几十条人命”等政治上的权势压人的情节,还有甄士隐遭火灾后去到田庄上时的“偏值近年水早不收,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的叙述,简单地加在一起,加以上纲分析,不顾这些经济的、政治的、世态的情节事件,有没有内在的木质的因果关系,就得出《红楼梦》“是描写阶级斗争”的结论。“护官符”就成为这个结论的理论和事实的基础,进而变成全书的“总纲”。我们认为“护官符”提供的财富占有和集中这个情况,来作为全书的“总纲”是一个谋虚逐妄的“总纲”。诚然全书对贾府的财富状况通过他们的阔绰的生活和其他开支情况有所描写,但那是作为刻划一个贵族之家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经济账目的记载。我们知道全书根木没有按照“护官符”揭示的财富状况,去描绘这些财富积累的那种血淋淋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正如书中所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这就是说那种血淋淋的积累,在早先已经完成,全书要写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一代同这个“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贵族之家的对抗问题。事实很明显,全书出现的大量典型形象,根本上不体现“护官符”这个“总纲”所显示的本质,故事情节更不是沿着“护官符”所显示的线索发展下去的。应当说“护官符”只是全书中的那些典型人物活动其中的典型环境的某些经济特征而已。不能是全书的“总纲”和“钥匙”。
    最后,“四家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这是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客观存在的一种固有的现象。门子向贾雨村煞有介事地汇报,无非是要贾雨村注意当官人应当处理好这种微妙的关系。事实上“性情狡猾,外沽清正之姓,内结虎狼之势”、脂砚斋批这段记叙时曾五次称之为“奸雄”的贾雨村,对这一点做官的起码常识岂有不懂之理,可以说是精于此道的。门子的这番进言,一方面是献献殷勤,一方面是“夸能恃才”。既然皂隶走卒都已熟知的四家关系,这本身就没有什么秘密,更不包含什么“微言大义”需要作为“总纲”来提醒人。事实上全书中各家都以自己固有的趋势向前发展,荣损问题并未十分显露出来。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当了妃子,并不因此而使史、王、薛改变其没落衰败的局面。贾家已经出现破败的情况下,王子腾仍然照样升官,由此可见这一点不是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
    恩格斯在一八九O年《论易卜生》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不把唯物主义的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导线索,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将历史的事实宰割和剪裁得适合子它,那末唯物主义的方法就要适得其反。”研究《红楼梦》这样一幅形象的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画卷,如果我们只从某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去任意宰割和剪裁它,使它适合自己某种需要和癖好,那唯物主义的方法就要适得其反了。
    原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1980/04
    
    原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