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策略》选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班建武 参加讨论

    
    班建武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应试教育是学校德育问题的总根源
    从对各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当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虽然表面上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种类繁多,问题与问题之间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对这些问题逐一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多样的问题背后,隐含着相似乃至相同的问题根源——应试教育。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德育课程的知识化、边缘化,德育管理的强控制,课堂教学的考点化,德育活动时间和空间的窄化等,都与应试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应试教育对于学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危害主要不在于它的考试取向,而在于它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教育与教学的断裂甚至对立。
    首先,学校以应试之名压缩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德育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表面上看,没有哪个学校会说自己不重视德育。而且,在学校的有关计划和文件中,德育也总是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从德育在学校中的现实境况来看,德育的实际地位与其名义上的地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当德育与其他教学活动有时间、空间、经费等方面的冲突时,需要作出让步的常常是德育。这样一种教育思路不仅体现在学校领导层、科任教师身上,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上。在学校、社会、家庭主导的学习至上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早就学会了如何甄别各个科目的学习价值。对于对升学没有实质性作用的德育,他们会策略性地选择将其边缘化在自己的学习之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德育课上看到一些学生会做一些诸如看外语、做数学题等对他们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这样一来,整个学校从上至下地形成了关于德育的高度一致的整体认识——德育只是一种花架子,分数与成绩才是最有价值的。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德育在学校中的现实地位可想而知。
    这里需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都将德育放在一种边缘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在形式上还高喊“德育为首”“全员育人”呢?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德育为首”的姿态是做给别人看的。这里的“别人”更多的是指上级领导。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德育在我们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出表现为德育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承担着促进国家和谐与安定团结的重要政治使命。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这种重视不仅表现为一系列的国家文件要求,也直接反映在对学校教育性质和宗旨的界定上。如果学校教育没有体现这样一种国家要求,学校将会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这是学校为什么在形式上高度重视德育的外在原因。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社会的整合形态,政治的社会动员与整合功能不断弱化,相应地,经济与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当前,学校教育深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中的实用原则已经成为支配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实用原则在学校中突出地表现为对分数、升学率的过度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空间。这样一种现实就不可避免地将德育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从更广的角度看,德育的这种尴尬地位实际上是当前整个社会对主流文化的态度的一个缩影。对于各种政治口号,社会公众没有多少人真正从心里认可和信奉,但是,也没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公开表示自己的怀疑和反对。大家似乎都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态度阳奉阴违地处理政治要求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系。在公众看来,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主流文化的要求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作秀罢了。
    如果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的态度是这样一种阳奉阴违的态度的话,要想在学校中搞好德育那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学校德育自身的问题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学校德育本来就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对学校德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把德育与政治教育,与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直接等同。实际上,德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造就。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将有利于我们在学校中恢复德育的本真,唤起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德育的由衷的重视。
    其次,学校以应试之名扭曲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这种扭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与教学相剥离。教育与教学本应是有机统一的。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两者往往被当成对立的双方。而双方对立的结果几乎都是教学以绝对的优势压倒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德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德育活动很少开展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很多教育家那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论述。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陈逎臣也认为教育“应该包含教导和学习的因素在内,但反过来说并不一定为真。亦即有教有学的行为或活动,不见得就是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价值活动”[1]。由此可见,作为一项人类价值实践的学校教育,没有纯粹的无德育的教学。二是以无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这里的区分只在于,教学中所传达和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德育。从我们的实际诊断来看,当前学校教学由于过于看重纯粹知识的单向灌输,以及对应试技能的片面强化训练,导致了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已有认知水平的忽视,从而不可避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多方面才能的发挥。这样一种教学不但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而且,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睡觉,要么开小差做别的事情的重要原因。而这些现象又反过来促使教师强化课堂管理。另外,出于教学效率的考虑,一些班级在座位编排、课堂发言等方面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教育上的隐性放弃,即把部分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安排在教室的后排或角落的位置上对其不闻不问。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所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的德育理念,是一种缺乏尊重且不公正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势必对这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三,应试教育强化了学校的科层管理与控制色彩。应试教育由于将教育简化为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技能的训练,从而把教育演变为具有工业生产特征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这无疑会强化学校对教育过程的严格管理和控制。这种严格管理和控制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学校的科层制特征。在这种科层管理中,学校变成了“由一种按等级划分的办事机构组成的大规模组织。在这些办事机构中,人们具有某些责任,并且必须按照规则、规定以及由那些占据更高地位的人们所实施的强制手段来行事”[2]。这种科层管理的强控制既体现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中,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规训中。当前的学校教育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扼杀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中,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都因为所谓的分数和升学而身心俱疲。而确保应试这辆战车的高效运转,就需要强化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完备的规章制度,如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等得以具体落实。我们在学校中不难发现,当前很多学校的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教师和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被纳入结构化的制度框架中,凡是不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无用的,哪怕这种行为实际上不会损害学习。如很多学校出于学习的考虑对学生的发型、着装等的强制规定,无不体现了这种强控制的特征。而这种强控制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成为学校德育主要甚至唯一的实施目的。这就把德育当成了一种被动消极的管理手段,当成了一种保证教学效率和升学率的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