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这“姑娘”与那“姑娘”从哪里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季丽莉  参加讨论
《红楼梦学刊》刊载了三篇谈“姑娘”的文章,首先是陈建萍《真“姑娘”,假“姑娘”——〈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语义语用辨析》,认为“姑娘”除了普通指年轻女子、女儿外,还具有特殊的含义,是“对准妾的称呼”①,是“泛尊称”②。胡欣裕《这“姑娘”不是那“姑娘——也谈〈红楼梦〉中“姑娘”这一称呼语》,认为小厮对平儿的称呼语“姑娘”应为“姑母”③之意。唐雪凝《这“姑娘”就是那“姑娘”——对〈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看法》,从“姑娘”与“姨娘”的区别认为“姑娘”这一称呼语表明了作者“对‘女儿’的尊崇与爱悦”④,“姨娘”是“一个最多中性甚至可能是贬义的称呼”⑤,同时肯定了胡文的分析。读了三位的文章感到颇受启发,但总觉有言不尽意之感,“姑娘”何以会指“姑母”呢?恐怕对很多普通读者来说,接受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姑娘”作为《红楼梦》中一个非常普通的称呼,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运用的呢?
    下面本文拟从语源学、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姑娘”的来历与演变,加深对《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理解。
    从构词上看,“姑娘”由“姑”和“娘”两个语素联合构造而成,“姑娘”的语义演变与“姑”、“娘”两个语素的意义密不可分。首先看“姑”,它是一个亲属称谓,称呼父亲的姊妹,这个用法是古今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姑”在古代还指婆婆,《说文解字》:“姑,夫母也,从女古声”。称丈夫的母亲为“姑”,这跟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同姓近亲结婚的危害,严禁氏族内部通婚,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对两个世代通婚的异姓氏族来说,彼此嫁女实际上是姑舅结亲。就女方来说,所嫁的氏族或家族,其父正是母亲的兄弟辈,所以应称舅;婆婆正是父亲的姊妹辈,应该叫“姑”。唐朝的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的“舅姑”即指“公婆”。《说文解字段注》:“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亲如母而非母者姑也,故称夫之父母舅姑也。又云,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之者,老人之称也”。“姑”指称婆婆的这一用法,随着氏族制的解体,宋代以后逐渐消失,而它指称父亲的姊妹这一用法始终未变。至于把丈夫的姐妹也称“姑”,分称“大姑”“小姑”,这是因袭孩子称呼的结果。根据语料,大约从唐宋时起,这一亲属称谓出现泛指意味,年长的妇女尊称“姑姑”,苏轼《东坡志林.女妾》“温成皇后乳母贾氏,宫中谓之贾婆婆。贾吕朝连结之,谓之姑姑。” 中国历来有尊老的传统,所以“姑”带有尊称意味。
    再看“娘”字,《康熙字典》:“尼良切,并同孃,少女之号。”“娘”原本指少女,《乐府诗.子夜歌之六》“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这里的“娘”就是还没结婚的美貌少女。武则天字媚娘,《西厢记》中有红娘,《聊斋》中有宦娘、辛十四娘等,“娘”字都是指称年轻女子。作“母亲”解的“娘”原本作“孃”,在唐代以前两个字的区别是比较严格的,它们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是截然有别的。而宋代以后,两字渐混,“娘”字由于书写简便,逐渐取代了“孃”,如宋洪皓《鄱阳集.使金上母书》》:“皓远违膝下......日夜忧愁娘娘年高。”很显然,这里“娘娘”是称呼母亲。
    通过以上对“姑”和“娘”的意义分析,可以发现,在指称上,“姑”“娘”二字原本是分工明确的,“姑”用来尊称父亲的姐妹或年长的女性,“娘”则泛称年轻女子,“娘”、“孃”合并后,“娘”又可以指称母亲。宋元时期,二字出现了合流的趋势,组成新的指称语“姑娘”,在“姑娘”中既保留了“姑”、“娘”原来的意义,同时在使用中,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并作为固定的义项保留下来。《辞源》“姑娘”有三个义项:
    ① 姑母;②女儿的别称,也指未婚女子;③妾媵的别称
    我们看,义项①来自语素“姑”,义项②来自语素“娘”,这里要注意,义项③“妾媵的别称”是一个新产生的意义。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红楼梦》中“姑娘”一词对以上三个义项的体现。
    一、 姑母
    《现代汉语词典》中,“姑母”是“父亲的姐妹”,可见“姑母”是一个亲属称谓。第九回介绍金荣的身份是这样说的:
    “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
    “璜大奶奶是他姑娘。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 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姑娘”、“姑妈”并用,都是指称“姑母”。在《红楼梦》第3回中,林黛玉刚进荣国府,与王熙凤初次见面,王熙凤说: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后面又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林黛玉之母正是贾赦、贾政的同胞兄妹,按亲属辈分关系,王熙凤和贾宝玉应称之“姑妈”。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姑娘”指称“姑母”的这一义项,又由“姑妈”分担了一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姑娘”的这一指称功能逐渐被“姑妈”完全取代,所以对现在的很多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不知道“姑娘”的“姑母”含义了。
    当代学者陈毅平把称谓系统的称呼语分为两类: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用于称呼家人及亲属的叫亲属称谓,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的叫社会称谓”⑥,他认为在《红楼梦》中,“姑娘”是“社会称谓系统”⑦中“表示身份的称呼”⑧。由此可知,当“姑娘”作“姑母”解时,只用于亲属称谓的场合,在非亲属称谓场合下的“姑娘”是不做“姑母”解的。
    至于在胡文提到让人费解的贾蓉为何称呼王熙凤“姑娘”,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知道,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所以宝玉称王熙凤“凤姐姐”,贾珍跟宝玉是堂兄弟,所以王熙凤称呼贾珍“哥哥”,是顺着宝玉叫的,在亲戚关系上,理应这样称呼。既然贾珍和王熙凤互称“哥哥妹妹”,那么贾蓉理应称王熙凤“姑娘”。由于王熙凤嫁给了贾琏,贾蓉有时从家族关系的角度出发,称呼王熙凤“婶子”也是理所应当的。第68回,贾蓉对王熙凤的称呼有点特殊,“只求姑娘婶子息怒,”“姑娘”、“婶子”连用,笔者认为,这是当时特定情境的需要。我们知道,凤姐是到宁国府兴师问罪的,贾蓉自知理亏,想要王熙凤饶恕他,大概贾蓉是希望王熙凤顾念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所以连称“姑娘婶子”。我们看,到后来王熙凤依然不依不饶,贾蓉在称呼上又作了改变,希望能进一步拉近与凤姐的关系:
    贾蓉只跪着磕头,说:“这事原不与父母相干,都是儿子一时吃了屎 ,调唆叔叔作的.……儿子也是个死.只求婶子责罚儿子,儿子谨领.这官司还求婶子料理,儿子竟不能干这大事.”
    二、 女儿的别称,也指未婚女子
    这一用法是“姑娘”的普通用法,也是沿用至今的用法,只表明年龄性别,不表明身份。不仅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等主子小姐可称“姑娘”,晴雯、袭人、平儿、鸳鸯、金莺、紫鹃、玉钏、金钏、司棋、麝月、彩云等丫头也可称“姑娘”。
    三、 妾媵的别称
    在《红楼梦》中,身份是“妾媵”而被称作“姑娘”的是平儿、香菱二人。第四十四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素日因平儿是贾琏的爱妾,又是凤姐儿的心腹,故不肯和他厮近,因不能尽心,也常为恨事。
    第十六回通过王熙凤之口交待了香菱的身份:
    “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故此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
    在《红楼梦》中,身份同样是“妾”的还有赵姨娘、周姨娘,都称“姨娘”不称“姑娘”,陈建萍文详细分析了“妾媵”的其它称呼:“妾”、“姨娘”、“屋里人”、“小老婆”的用法,其中既可用于背称又可用于面称只有“姑娘”和“姨娘”两个,至于为什么把平儿等称“姑娘”,唐文说“姨娘是一个最多中性甚至可能是贬义的称呼”,这个说法是有欠斟酌的。《红楼梦》中有多处用到“姨娘”这个称呼,都是表示尊称。第四十六回邢夫人劝鸳鸯作贾赦的妾时说:
    “你这一进去了,进门就开了脸,就封你做姨娘,又体面,又尊贵。”
    可见作“姨娘”是要“封”的,应该是有一定程序的,“姨娘”与“太太”一样,是一个表明身份和地位的尊称。与“姑娘”相比,“姨娘”的年龄要大的多,地位也要稳固的多。
    把妾称为“姨娘”是为了表示对妾的尊重,“姨”原指丈夫对妻的姊妹的称呼,子女称呼母亲的姊妹为“姨”,是袭用了父亲的称呼。之所以称呼小妾为“姨娘”,意思是把父亲的妾等同于自己母亲的姊妹。在严格区分嫡庶的封建社会,即使自己的生身母亲是妾,也只能称为“姨娘”,所以在《红楼梦》中,探春也称赵姨娘“姨娘”。第四回薛姨妈进京前对薛蟠说:
    “你舅舅家虽升了去,还有你姨爹家。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如今既来了,你舅舅虽忙着起身,你贾家姨娘未必不苦留我们。”
    这里的“贾家姨娘”就是说的宝玉的母亲,正是薛蟠的姨妈。第37回,宝钗与湘云说话时,顺着湘云的叫法,也称自己的母亲为“姨娘”:
    “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
    在《红楼梦》中,我们知道,平儿、香菱与探春是同龄人,跟赵姨娘年龄相差较大,况且她们在身份上,还跟丫头差不多,是很低微的。香菱是被人贩子贩卖后薛蟠抢来的,平儿原是王熙凤的丫环,有希望做小妾的鸳鸯是贾府的家生丫头,袭人也是贾母赏给宝玉的贴身丫环。她们虽然身为贾府的“首席大丫头”,但与姨娘相比,总归还是奴才,第65回兴儿的一段话就表明了平儿等的命运:
    “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把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胆伏侍他,才容下了。”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平儿等女子的真实写照,说到底,她们不过是高级奴才,曹雪芹之所以把她们等同于黛玉、宝钗等主子小姐,一律称之为“姑娘”,这反映了曹雪芹的平民意识和他对自己所塑造的“女儿国”中的女子的偏爱。黛玉、宝钗是作者塑造的理想的上流贵族小姐的典型,平儿、袭人等作为平民女子的代表,曹雪芹对她们也是喜爱有加的,她们也是作者赞美、欣赏和同情的对象。
    总之,“姑娘”这一称呼语在曹雪芹的时代产生时间还不长,意义也还不确定,既有传统的意义,又被赋予了一些新意。对“姑娘”这一词汇的运用,跟作者的审美倾向、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而读者对作品中某一词汇的全面理解,除了如胡文所说的,联系不同版本相互比较之外,也不能离开对词语来源的考察与分析。
    注释:
    ① ②陈建萍,《真“姑娘”,假“姑娘”?——〈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语义语用辨析》,《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辑,第310页,第315页。
    ③ 胡欣裕,《这“姑娘”不是那“姑娘——也谈〈红楼梦〉中“姑娘”这一称呼语》,《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4辑,第336页。
    ④ ⑤ 唐雪凝,《这“姑娘”就是那“姑娘”——对〈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看法》,《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4辑,第227页,第279页。
    ⑥⑦⑧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1页,第21页,第22页。
    原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9年第02期
    
    原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9年第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