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与人物描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青云 参加讨论

    《红楼梦》[1]作为中国古代一部涉及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对我国茶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是不惜笔墨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18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更为精彩的是,《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关系与人物身份、志趣、品位等服务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如贾母、贾政、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经过了雅文化的熏陶浸润,人物举止言行里,往往都包含了某种文化因素、人文因素,如果不透过表象去探视其文化背景,就不能准确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境界及性情、修养,当然也无法欣赏《红楼梦》语言的精妙。[2]《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与人物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蕴涵于小说中的丰富、深刻的茶文化知识,是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故事结构的有机组成因素,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体现了《红楼梦》汇集民族文化多方面的成就,这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
    一、  通过茶、茶具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红楼梦》关于茶的描写与人物地位、身份紧密相关。小说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栊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1]272六安茶是享誉九州的名品,老太太为何不吃?老君眉叶片弯弯,满披白毫,纯净如寿星之眉,制成茶叶则嫩、匀、鲜、净,色泽润绿。尤其是其品性与六安茶颇为不同:六安茶“味苦”,茶汁滞涩;而老君眉则“味甘醇”,香气高爽宜人。老太太年高体弱,又素喜甜味,因而要老君眉而不要六安茶。而且有老君、长寿之意的老君眉,可以显示出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
    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刘姥姥接茶后一饮而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刘姥姥散居乡下,体力劳动繁重,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口味也较重,所以嫌茶味淡,便很自然了。这段描写把两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刻画得合情合理。
    封建社会喝茶是有不同等级的,什么人喝什么茶非常严格。于是,茶的优劣就体现了其人的身份地位的高低。在贾府,“老君眉茶”是贾母的专用茶;放荡不拘的花花公子贾宝玉,时常想入非非,如神仙一样无牵无挂,逍遥自在,所以他饮用的是“神仙茶”;林黛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体现着江南灵秀之气的清香淡雅的龙井茶则能展示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因此,“龙井茶”受到黛玉特别的珍爱。
    而一般佣人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第十七回宝玉到袭人家,袭人给宝玉倒茶,毕竟袭人出身于贫寒之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也没有“神仙茶”,便不得不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招待宝二爷,当然这已经是最高待遇了。
    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住在赖大家中,因为受了风寒,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睡在床上。喝的是在宝玉看来有油膻之气、咸涩不堪的茶,而晴雯如得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晴雯喝茶的描写,可以看到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悲惨生活遭遇。
    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暹罗茶突出了王熙凤的地位和身份。
    小说中关于茶具的描写也很好地反应出人物的身份与地位。凤姐位居荣府管家奶奶之尊,她出门都有家下仆妇带着茶壶茶杯,以备不时之需。家常所用捧茶的是填漆茶盘,喝茶用的是小盖钟,这些无不体现出凤姐的身份和地位;宝玉这个怡红公子所用茶具种类最多:杯具有茶杯、茶碗、盖碗、茶钟、茶盏,壶具有茶壶、盅子,还有具备保暖功能、供夜间使用的暖壶;而袭人为宝玉、黛玉斟茶,用的是具有异国情调的小连环洋漆茶盘,宝、黛纯真的爱情为贾府上下所公认,为他俩捧茶的茶盘所用连环式的别致造型,将天造地设暗含其中;贾母是有爵有品的太夫人,所用器具自有规格。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几上设有炉瓶三事,焚着百合宫香,“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1]361。洋漆茶盘的富贵、旧窑茶杯的古朴、十锦茶杯的秀丽、上等名茶的清韵,使贾母爱热闹的脾气、讲排场的习性及富贵身份,通过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精彩的是第四十一回,妙玉给贾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这种茶杯精致而华贵,相当符合贾母的精神气质。给其余众人的,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是一种名贵青瓷茶碗,和贾母的茶杯相比,形体较大而色彩素淡,品位要低些。而给钗、黛二人的则是稀罕珍奇的千古玉质古玩瓟斝和珍贵的犀角制品点犀。二者品第相同而品格有别。给宝钗的是刻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这表明:此物出自晋代有名的大富豪王恺和宋代宫廷。这些都与宝钗的皇商家庭身份相关合。给黛玉的茶具上也有三个垂珠篆字(又称垂露篆字),镌着“点犀”三字。[1]273这种篆字笔划断续成小点儿,如同一串串珍珠或点点露珠,“点犀”二字又极易使人想到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从杯名含义到字体上,读者都能看到林黛玉的倩影和诗心。
    茶具只是喝茶的一个细小物件,曹雪芹经过精心选择与组织,将它织在全书的情节结构之中,熔铸在人物的身份、性格、感情之中,使人物千姿百态、情节出神入化、故事新颖奇妙。[3]
    二、  通过茶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红楼梦》运用多种方法刻画的人物性格、形象,在小说中涉及到的茶文化里,也借写茶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小说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吃完饭便有丫鬟捧上茶来,黛玉心想这和自己家里的习惯不一样,在家她的父亲林如海教她的养生之道是要在饭后过一会再吃茶以免伤了脾胃。这位贵族小姐正在犹豫之间看到旁人并不饮这杯茶而是用来漱口,小说中写道:“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1]20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饮茶礼节、规矩,其实也体现了黛玉的心思细腻,体现出她处处小心、步步留意的性格特征。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贾府重要人物王熙凤会见刘姥姥。书中把凤姐吃茶描绘得惟妙惟肖: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1]42,好一个“神情宛肖”的凤姐,她的内心所思跃然纸上,她明知刘姥姥是年老的长辈,按理应当恭敬地接待。然而她是贾府的当家少奶奶,从骨子里轻视穷人,所以故意让对方在炕前站着,自己装成没看见的样子,过一阵子才抬起头来,笑着说些客气话,实际上只是口头敷衍一下,身子并没动。这一切做得恰到好处,无怪乎脂砚斋如此评论道:“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黛玉、宝玉、宝钗等一群人,面对暹罗国的贡茶,他们都品出是上等好茶,但风姐说:“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茶”,凤姐的表白,是要显示她高贵的身份与超俗的气魄;宝玉也说茶不好,是他要背叛这个封建家庭;宝钗要屈从于凤姐,便说:“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很好。”[1]162;黛玉因为寄人篱下依附于贾府,便只能说茶好了。小小的一杯茶显出了凤姐富贵人家的气魄,宝二爷的叛逆,宝钗的顺从和黛玉的际遇。人人都喝茶,却喝出不同的味道。正因为相同的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才体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受众多读者喜爱的角色,他才思敏捷,能写出“宝鼎茶闲烟尚绿”等许多即席佳作;他有着民主思想,能在品味了高雅的体己茶之后,真诚地为贫苦老妇人的生计着想,提出把妙玉要扔掉的杯子送给刘姥姥的建议;也能够在晴雯表嫂家尝了苦茶之后,发出“饱饫烹宰,饥魇糟糠”等和泪之叹。然而,这一位被人喜爱的,平日里讲平等、宽容、民主的贵族公子,在性格方面也会和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有着骄纵任性的暴躁脾气和性格。第八回里,贾宝玉为了一碗枫露茶而大骂茜雪,大发雷霆,要撵乳母,[1]57宝玉性格暴躁的一面通过一杯“枫露茶”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第四十一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妙玉认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腌臜”,“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1]273这里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妙玉以“仙”自居而盲目自大的令人难以接受的清高怪僻的性格。妙玉用雪水煮茶,突出了她性格的高洁。妙玉备茶的行为以及关于茶的高谈阔论,把“槛外人”妙玉聪明伶俐、情趣高雅的一面刻画得细致入微。妙玉随手能拿出那么多连“诗礼簪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的稀奇古怪、令人咋舌的茶具,则充分展示出她出生的不同寻常。同在这一回里,贾母把自己喝了半盏的茶递与刘姥姥,衬托了贾母的宽厚慈爱、地位尊贵,间接地刻画了贾母的性格。
    三、  以茶为媒介展示人伦、人际关系
    红楼茶文化的深刻蕴含,还体现为茶中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伦、人际关系以及各色人等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红楼茶事,足可作为当时宗法等级制度和礼教的极好注脚。[4]《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贾母端坐高堂,长房长媳尤氏给贾母献茶,长房长孙媳秦氏给贾母同辈的祖母们上茶。然后,尤氏又给邢夫人等人上茶、秦氏又给众姐妹上茶。凤姐和李纨等只能在底下伺候。献茶毕,邢夫人等起身服侍贾母,贾母吃茶,闲话片刻离座回府。[1]360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丝毫不乱。
    《红楼梦》中有不少烧水、管理茶具的人。谁干什么,谁侍候谁,都有一个等级。这是一种资格和资质,是不能搅乱的。第五十四回里,在花厅后廊上,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那婆子道:“哥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的……”[1]365贾母是大观园中的宝塔顶尖,为她服务的人怎么能为别人所用?
    第二十四回,宝玉要喝茶,一时房里没人,三等丫头小红进来,替他倒了一碗,宝玉问了她几句,两人正说着话,秋纹等人碰见,便将小红辱骂了一顿。[1]157小红只不过越级给宝玉倒了碗茶,就成为不能容忍的过错。曹雪芹在此写出了奴婢们相互勾心斗角,生怕谁得宠上去的心态,写出了大观园里压在社会底层的女奴们的艰难而悲惨的辛酸生活。
    第三回里凤姐亲自为黛玉捧茶,既是对初来的黛玉的怜爱,更多的是出于对老太太的敬重与奉承。第四十回贾母等人至潇湘馆,黛玉亲自用小茶盅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外祖母,而未给别人奉茶,其中是既有礼也有情的,这充分展示出一个外孙女儿对呵护她的外婆的虔诚和孝敬。第八十二回贾宝玉放学回家,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忙吩咐丫鬟紫鹃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1]581这显示出宝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宝玉一放学第一时间就来看望这位妹妹,不能不说二位是心有灵犀的。
    茶中的人际、人伦关系是如此耐人寻味。
    四、  通过茶进行人物形象的对比
    《红楼梦》还通过写茶来对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性格更加饱满。最主要的有贾母与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对比,晴雯与宝玉人物形象的对比。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刘姥姥则是“一口吃尽”。喝茶是需要品的,哪能“一口吃尽”,用妙玉的话来说则是“饮马饮驴”了。喝了之后,刘姥姥又觉得茶淡。贾母和刘姥姥,一个是贵族老太太,一个是农村老妪,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两人的日常生活经历,通过不经意间的一杯茶,让人历历在目。
    第七十七回宝玉去探望被逐的晴雯,晴雯与宝玉对茶的不同感受使两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那炉台上就是。’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象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象个茶碗,未到手内,先就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又用水汕过,方提起沙壶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已。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1]549
    宝玉觉得难以下咽的茶到了晴雯那里却如同得了甘露,这固然与晴雯口渴有关系,然而,口渴并不是最主要的。从茶壶到茶碗再到茶味,宝玉看着、闻着、尝着都不像,而晴雯却如饮甘露,可见当时普通百姓家的茶壶茶碗就是这样。这一方面再现了普通百姓家的生活现状,将百姓家的艰难生活与贾府的锦衣玉食的生活作了对比,另一方面,也对宝玉和晴雯两人作了对比。晴雯是奴才,终究摆脱不了奴才的命运,到了家里,再难吃的茶也如同甘露。而宝玉,是王公贵族,是主子少爷,自然喝不得这种粗茶,自觉不像是茶,自觉无味。这明显透露着主仆地位的天壤之别,读来令人心酸,富人、穷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这种无声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强烈反差。
    《红楼梦》所写人物栩栩如生,所写事物蕴含深刻。作者一方面在《红楼梦》中生动形象地传播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另一方面,《红楼梦》中一系列茶文化紧密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和艺术典型的塑造逐步展开,为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拓展了新的艺术空间,使艺术典型更具个性特点,茶文化丰富了小说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人物性格,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5]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就会变成索然寡味的讲义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也就失去了光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学忠.《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J].阜阳师院学报,1993(2):44.
    [3]胡晓明.宝鼎茶闲烟尚绿———《红楼梦》的茶文化氛围[J].求索,1995(1):100.
    [4]季学原.红楼茶文化危言[J].红楼梦学刊,1995(2):314.
    [5]胡文彬.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J].红楼梦学刊,1994(4):268.
    原载:《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6期
    
    原载:《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