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分析鲁迅与后现代主义作家同是用“游戏”的方式对待文本,但二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产生这种文本特征的原因却不同,其“游戏”并不必然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特征,因此中国学者在将西方思潮中的理论概念、论点、命题移植到中国文学的评论话语中时,必须慎重。 关键词 游戏;故事新编;后现代主义 廖久明的论文《浅析〈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从后现代主义这个全新的角度解读鲁迅的历史题材小说,这在鲁迅研究中可谓一个创举。但细读之后,有颇多疑问。首先,“后现代主义”在西方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单以其中一两个学者的论说作为整个评论的依据是否会有失偏颇?其次,就在学者们还在热热闹闹地争论当代中国是否出现了后现代时,廖文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推到了七八十年前的现代中国,甚至在内容提要中指出中国古代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这是否有失于慎重?廖文认为鲁迅在文本中以“游戏”的方式表现世界,所以使得《故事新编》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特征。然而,游戏就等于后现代主义吗? 我认为,同是游戏,鲁迅和后现代主义作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戏谑性地模仿了古代文化圣贤的言行,将文化经典与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经验混杂在一起,既是对圣贤文化的反讽和解构,也是对现实的尖刻嘲讽。如《补天》中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故事新编·序言》),是因为写作中途,鲁迅读到一篇道学家攻击新体情诗的文章,强烈的反感使他的笔锋自然而然地从神话转到现实,作品的主题则因此而有所拓展,产生了现实的反封建意义。《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老子哲学尚柔,孔子的哲学也尚柔,不过孔子以柔进取,老子则以柔退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行家,老子却主张“无为而无所不为”,要想无所不为,结果只好一无所为,他其实是一个什么都不做的空谈家。因此鲁迅在小说中对老子“加以漫画化,送他出了关”。批判老子处处退却,正是鲁迅先生在黑暗现实中苦寻救国良方而不得,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真实写照。《奔月》把高长虹等受过鲁迅沤心沥血的帮助的青年对他的背叛借嫦娥、逢蒙对后羿的利用和谋害“历史化”、“陌生化”地表现出来。《补天》把人类的历史推向生命起源的年代;生命是伟大而粗野的,但人类却又发明了种种毁灭生命的手段——战争和摧残人性的封建思想。《补天》原被收入《呐喊》,这从侧面证实了作者寄予它的深刻现实意义。《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用独幕剧似的形式加以演化。它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彻底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证实虚无主义本身也终于只能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鲁迅运用艺术的形式对“九一八”以后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泛滥,知识分子中间消极反抗、逃避斗争以至虚无主义等等应运而生的现实进行了扫荡。而《采薇》、《铸剑》等篇更是与当时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