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关于“鲁远的局限”及其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逢敏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研究评价作家应以事实为依据。普迅后期杂文没有感染“新基调病态”,杂文的“悲哀”是政治环境造成而非鲁迅带来。
    关键词 鲁迅,杂文“局限”,求实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是形而上学思想应无异议;鲁迅尽管是我们的“民族魂”并被革命领袖称为“中国第一等圣人”授予二个“伟大的”头衔,究竟是人不是神,因而也有局限和弱点,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最近读了朱健国先生有关鲁迅局限等论断,却令人难以接受和赞同。朱先生告诫我们:“牢记鲁迅的局限吧,永远当一个真正思想者!”这诚然不错,但他说:“鲁迅先生之局限,关键在他当年对于苏俄革命的全盘赞同,奋力歌颂”。因此尽管鲁迅有“胆识才智”,就“预见不到苏联的发展和结局”,就不能“对这新生事物的呐喊有所保留有所警钟”以致他“后期感染的‘新基调病态’,带来一场历时半个世纪杂文的悲哀。”虽然有人对朱文的杂文定义、鲁迅的局限表示异议,却又说“鲁迅也可能产生错误选择”,而默认了朱对鲁迅局限内容的论断。我不揣浅陋也想置缘一二。
     新时期以来,打破了神化鲁迅的束缚,人们用多种方法视角重新研究认识评价鲁迅,这是可喜的现象。但评论一个作家,不论方法如何新奇,视角如何独特,也不论多么超阶级超党派,总该以作家的言行,特别是他的作品为依据。朱先生谈杂文历史时对鲁迅局限的论断,按理也应来自对鲁迅后期杂文内容的分析归纳。可惜,从朱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事实论据,读罢令人有点“莫须有”之感。也许朱先生吝于篇幅,我们读者只好自己来看事实。鲁迅后期公开发表的杂文约532篇(据81年版《鲁迅全集》,为方便计,从《三闲集》起),其中有歌赞成分的不过20篇左右,其对象多为中国青年作者与外国作家、艺术家,涉及对苏俄态度的约8篇,仅占后期杂文1.5%许,且这些文章也并未以歌赞为主。即以《南腔北调》中人们最熟知的政治倾向最鲜明的两文为例。《我们不再受骗了》一文仅写“十月革命之后,小麦和煤油的输出使世界吃惊”,“物品不能充足而购领物排成串是一时难免的”和“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没有被炸掉”文学艺术“旺盛”的事实,虽说明了苏联是“我们的朋友”,全文主要在揭穿帝国主义恶鬼眼泪的真相,而非奋力歌颂苏联革命。另一篇《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中也仅有“苏联工农都像了人样”和“文明国人去年已在苏联煤油和麦子面前发抖”这类文字,当然作者也欢呼“一个簇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命运的人”。但全文也非“全盘赞同,奋力歌颂”,而是针对帝国主义的宣传而强调此书写了“不擦粉墨的真相”的“极平常的事实”。当时的鲁迅不会读过纪德1937年出版的《苏联归来》,也不可能读过他逝世61年后才出版的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却关心苏联的动态,尤其是文艺界情况。从此文可知,他既看过“几个西洋人的旅行记,有的说怎样好,有的又说怎样坏”,也看过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他更相信当时在苏联当工人的林克多写的这本《闻见录》,而非如朱先生所言鲁迅“不疑的只是几个中国人匆匆采访的表面印象,如《饿乡纪程》之类”。而且鲁迅“到底也是自己判断,这革命恐怕对于穷人有好处”,而非“全被瞿、冯影响所左右”。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张家口师专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