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该给“长篇情结”退退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立民 参加讨论

    每天大概总有三到五部长篇小说以纸质的方式出版,这种可怕的生产量不能不让我认为,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情结之外,还有一种更严重的“长篇情结”。
     一个作家在写长篇之前应当问一问自己:这是基于真正的创作冲动而写,还是因为出版商的鼓噪,“长篇情结”的勾引,或是打肿脸充胖子、死不认输百折不挠的虚荣在作怪呢?
     周立民:青年学者,《上海文学》主编助理。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雷声隆隆,乌云密布,顷刻间大雨倾盆,但下着下着却不是雨水了,而是数不胜数的长篇小说,一部部令我眼花缭乱,砸得我晕头转向。大惊失色中醒来,望着屋子里的朦胧一堆堆书和杂志,仿佛这又不是梦,而是最真切的现实。现在似乎大凡被称为作家的人都在熬红了眼睛写长篇,大凡有些实力的文学期刊都在谋划着出增刊推长篇,而出版社印长篇仿佛比印钞票还来劲。每天大概总有三到五部长篇小说以纸质的方式出版,这种可怕的生产量不能不让我认为,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情结之外,还有一种更严重的“长篇情结”,仿佛不写部可以当枕头枕的长篇就枉为小说家了。但可敬的勤奋的作家们,在你精确地计算版税和印数的同时,是否也请生产队的会计帮着算一算:这么多的长篇小说究竟谁来看啊?按照一个勤奋的阅读者一周读完一本长篇小说来算,一年最多不过读50来部,而这个数字连全年出版量的百分之五都不到。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都哪去了?大概和我们家中每天收到的成堆的超市打折广告一样成了时间的殉葬品吧。这还不是最悲观的计算,我敢打赌一年能读上50部当代长篇小说的,在13亿中国人中并没有多少!认真地想一想,从1919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中,到今天还能被人阅读或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长篇小说究竟有几部?
     有人说就是要沙里淘金,也有人说没有数量怎有质量?!这些话并非全无道理,作家是律令的僭越者,凡事不可一律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作质量与一个作家创作数量的多少、作品篇幅的长短、创作速度的快慢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但有一点似乎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就是铁打的机器也有基本的生产频率,写作更需要从容的构思、相当的时间保证、必要的精神积累和充分的修改时间,对于长篇小说来说这些条件更是不能忽略。而当代某些中国作家写作数量和速度据说连举世公认的高产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望尘莫及,把写作当作比母鸡下蛋还容易和随意,这首先就让我怀疑他们对长篇小说的写作没有敬畏感,这种敬畏在以前是木匠对他所做的木器精打细磨的耐心、画匠对他的画精雕细琢的认真,在今天讲究速度和效益的时代中至少也是质量过关的职业道德。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再请生产队会计来算算账吧。托尔斯泰的三大长篇,《战争与和平》,创作时间是3年;6年后才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费时4年;12年后才有《复活》的创作,费时10年。相比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上比托尔斯泰更专注一些,从1866年的《罪与罚》到1880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部的完成,在14年中有5部长篇问世,但基本上也要二三年时间才有一部长篇问世。乔伊斯的三部长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04-1916)、《尤利西斯》(1914-1922)、《芬尼根的守灵》(1922-1939),其构思、酝酿和写作几乎都在十年以上。以上三位作家都是可以进入伟大作家之列的天才作家了,但我们不难看出长篇小说的创作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虽然他们的创作数量都不小,但一生中的长篇创作数量也是扳着指头可以数得过来的。二、一个作家两部长篇小说创作之间是有相当的时间间隔的。三、像托尔斯泰、乔伊斯这样的天才作家,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都曾数易其稿,据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夫人的抄改稿就有七部。这种“老牛拉慢车”的创作显然不符合现今突飞猛进的时代精神了,但他们却得到了时间丰厚的回报,那就是令人惊叹的出手不凡和部部堪称经典。而高频度的出产长篇小说不要说内心的积累能否应付过来,至少容易落入自我重复和重复别人的危险中。
     人都是有局限的,哪怕伟大的作家也不例外,比如鲁迅和沈从文就未必宜于写长篇小说,张爱玲的长篇也写得糟七糟八的,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是中国一流小说家的地位。扬长补短,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才华的人都会这么做,但长篇情结令许多优秀作家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如毕飞宇,中篇小说《玉米》等让人啧啧称赞,但他自恨没有写出好长篇,发奋几载写出的《平原》,读后不能不令人惋惜,他擅长写人,寥寥几笔人物便跃然纸上,但这等绣花功夫搬到长篇小说的广阔“平原”上未免有些小气;他在中短篇小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雕琢功夫,在长篇小说中则显得刻意、矫情、缺乏气势。迟子建可能也有这样的问题,平心而论,迟子建是创作质量相当平稳的当代作家,然而我不能不遗憾地说她的灵光之笔并不在她那些为数可观的长篇小说中,而在她的中短篇小说中。而张洁和宗璞的比砖头厚的长篇恐怕也丝毫没有她们的几页长的短篇来得有灵气。
     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这些优秀的作家们的劳动和才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并非要去比较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孰优孰劣的问题,更不是在打击作家的创作热情。我对于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充满敬意,但我们也的确需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至少该给“长篇情结”退退烧,至少一个作家在写长篇之前应当问一问自己:这是基于真正的创作冲动而写,还是因为出版商的鼓噪,“长篇情结”的勾引,或是打肿脸充胖子、死不认输百折不挠的虚荣在作怪呢?农民种庄稼都知道一棵是一棵,如果满地撒满了种子,长不出一棵好苗来,那是白忙活,聪明的作家啊,你是不是也需要算计一下呢?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5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