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年选”如何“选”? ——对刘军先生文章的几点看法兼谈我的散文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晓虹 参加讨论

    《文学报》6月16日《新批评》专刊所刊刘军先生的文章,以较多篇幅批评了我受中国散文学会委托选编的《2010中国散文年选》(以下简称“年选”)。非常感谢刘先生在用心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散文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探讨。我个人也希望结合选本,与刘军先生、与关注散文发展的朋友们做一些交流。
    一、是否应当选《读者》类杂志上的作品?
    刘军先生批评“年选”的第一个问题是因为选了《读者》上的几篇文章,认为这样的“心灵鸡汤”式的东西似乎登不上散文的大雅之堂。
    为了做好“年选”,我用了许多笨功夫,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比较,在散文的汪洋中寻找那些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的确,我不仅阅读大量的文学类期刊报纸,也看《读者》等发行量很大的普及类杂志,甚至浏览有影响的文学类网站、名网的散文板块、个人博客中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基本原因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
    个人认为,在文学已经逐渐从作家中心、文本中心转向读者中心的时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中才得以呈现。尊重普通读者,关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在“年选”中与他们的心愿重合是我的愿望。《读者》杂志月发行量达几百万份,占到国内期刊杂志总发行量的1/30。一份没有行政干预,如此多的读者真心喜爱自愿掏腰包的杂志,难道我们能够忽略它存在的内在缘由吗?显然,比起我们文学圈里那些每期发行千把份,甚至几百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杂志,它更有生机和活力。另外,散文年选的目标人群首先不是学者专家,而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读者》类杂志上选文是我所坚持的。事实上,《读者》上的文章也并非都是简单的故事和一点小哲理,比如进入2010年选的《消逝的“放学路上”》、《唯有爱》、《无雪的冬天是寂寞的》等作品都从一个角度切入社会、人生或者心灵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内在张力引发人们的思索。
    二、是否应当选或者选多少名人的作品?
    刘军先生批评“年选”选了许多名家的作品。我认为,是否选名家的作品,选多少合适,应当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选文的唯一标准只能是也必须是文本自身所显示的艺术力量。
    无庸讳言,我重视名家。优秀作家总是因为其思想的睿智、哲理思考的深刻或者艺术表达的独特而为世人所关注。韩少功、张承志、南帆、筱敏、史铁生、周国平、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为许多读者也为我个人所喜爱。他们的新作我总会认真阅读的。但名家并不一定年年写出好作品。所以,我从不用图省事的办法向名家约稿,而是通过认真阅读寻找其精彩之作。当然,年选受时间的限制,选择的名家作品,不一定是其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但起码应当是本年度的上乘之作。
    其实,比起对名家的选择,我更看重那些身在基层的普通写作者。他们没有匠气,没有老套的框架,虽然技巧上没有那么娴熟,却往往带给文坛一些清新之气。从感情上来说,我也更希望多有一些这样的青年作者入选。因为,在讲关系讲人情的功利主义盛行的状态下,他们的成长之路异常艰难,我希望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更多读者,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为他们增加一些前行的动力。
    三、关于散文中的“故事”和“伪哲理”等问题
    关于散文中如何讲故事,我和刘军先生的想法是相通的。我也认为,尽管散文中可以穿插故事,尤其是叙事性较强的散文,离不开具体情节。但这些故事应当在作者的精神把控之中,服从于一种思想和艺术表达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靠离奇的故事吸引眼球。这些年,确实有一些作者不注重文本的内在思想,靠讲故事哗众取宠。但我对这类作品亦是保持着批评态度的。由于刘先生并未指出“年选”中哪些作品是以故事为中心,因此,无法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探讨。
    至于文中提到的“伪哲理遍地皆是”却让人有些不明就里。因为没有提到任何具体作品,所以,不知是指“年选”还是文坛的普遍风气。更不知何为“伪哲理”?
    刘先生提到的全书“体系杂乱,缺乏整体思路”的问题,我不想正面回应。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我将作品按照内容做了大致分类。并在每类作品中找出一篇作品的题目作为栏目总题。因为面对的是纷繁多彩的文学作品,无法按照严格的逻辑进行分类也就是自然的了。
    四、关于个人作品进入年选的检讨
    刘军先生批评我将个人的作品选入“年选”,这是我应当十分感激的。
    尽管这是我做散文选本以来第一次选入自己的作品,而且也是因为作品中表达了个人的一些精神追求而有些不舍,但这一做法确实值得检讨。作为散文选本的编辑,掌握择稿的权力,应当把更多的位置和机会留给他人,而尽量不选自己的作品。
    五、在“年选”编辑过程中我所追求的散文精神
    在《2010中国散文年选》的序言中,我曾谈到:在一个物质化的社会形态中,写作在许多人已经成为一种营生,一种谋生的手段。为钱写作,为名写作,为排行榜写作,为获奖写作……这样的写作始于一个非常具体又非常实在的功利目的,止于评委认可,榜上有名,或由此带来的各种显形和隐形的好处。
    这样浑沌的物欲尘埃已经飞扬得太久,以至于弥散在各个空间,遍布到各个角落。文坛上发生的种种丑行使人悲观、沮丧,常常不由自主地发问:假如指向灵魂的文字也变得如此媚钱、媚权,媚俗,变成市侩的游戏厅、庸人角逐的名利场,那么,文学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写作的理由何在?
    看到刘易斯·科塞的一句话,让人感到温暖:知识分子应当“为思想而活,而不是靠思想生活”。套用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说,写作者也应当为思想而写作,为追求真理、维护社会良知而写作,而不是靠写作去谋利益,讨生活?
    编选散文年选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次阅读和选择,更是一种执拗的期待和坚持,希望拨开沉重深厚的世俗尘埃,与那些诚实、深刻、温暖的文字相遇,寻找远离价格而指向价值的精神守望者。
    最能拨动心弦的总是那些以诚实的态度直面现实,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追问其缘由,引人深长思之的作品。那些用真诚的态度揭示真相,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态度的作品,比起沉浸在自己的“好日子”里沾沾自喜的显摆,有意义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网络时代使复制变得异常简单,也使散文的个性越来越弱化。题材相似、语言似曾相识的作品,遍布报刊杂志和互联网,追求艺术个性成为一种艰难的选择。我希望通过选择一些有独特的写作角度和独立思考精神的作品,在显示作品自身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为张扬独特的艺术个性鼓与呼。
    以上几段文字基本表达了我对散文的态度和编辑“年选”时的内心愿望。
    原载:《文学报》2011年07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