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何妨大方对待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石华鹏 参加讨论

    在读到葛浩文的完整讲稿之前,媒体上早就“断章取义”地报道了他对中国文学的“炮轰”,诸如“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不是特别受欢迎”、“中国小说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少之又少”、“中国的小说不好看”、“中国许多作家写得太快太长”等等。
    我读完这篇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之后发现,其实媒体报道也没有误读,基本上还是葛浩文先生的这些观点、看法。或许如同一个外国人表扬中国作家的声音异常悦耳一样,一个外国人批评中国作家的声音也会异常刺耳。至于说有争议,有人不高兴,那是少数气量较少、写作也不那么自信的中国作家的反应,大多数文学中人还是能理性对待葛浩文的批评的。
    至少我以为,一个美国教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友好地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小说的同时,还对用汉语写作的中国作家进行批评,他的批评真诚率性、直言不讳,且一针见血。其精神可嘉,其勇气可赞。
    毫无疑问,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真实观感和想法,他的批评是真诚的、开阔的,且尖锐的。对待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批评,我们国人时常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姑且听之、泰然处之。认为中国汉语博大精深,老外只是略通皮毛,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文学; 一种是逐条反驳,据理力争,全盘否定。你说中国文学是垃圾,我要证明不是垃圾,你说滥用成语,我要证明成语用得恰当,等等之类;还有一种是虚心听取,小心辨别,错则改之。
    我以为对待葛浩文的批评,我们恰当的态度是第三种:虚心听取,小心辨别,错则改之。我觉得葛浩文有几点批评是很准的,打到了中国小说的“命门”上———比如中国小说人物缺少深度。的确如此,中国当代小说人物,不说深度,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人物都立不起来,“一个浅薄的头脑绝对产生不出一部深刻的小说来”(亨利·詹姆斯语),人物不深刻是因为作家的头脑浅薄,有的作家总是宣称小说家不是思想家,实乃浅薄之见,不是思想家,你一个小说家也应该有思想家的品质啊。比如中国许多作家写得太快太长,常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出版后评论家和读者照单全收,不太会批评作品的缺失。这是实情,中国一些作家一年写一部长篇都嫌慢了,一部就是六十万字、一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而且不忍卒读,简直是闹笑话。至于评论家不会批评已经是常态了。另外还有一个实情是,中国的文学编辑在名作家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是改改错别字而已,而且只是围着几个名作家转,缺少发现新人的眼光和担当……
    老实说,葛浩文这些批评观点并非有多么新、多么惊世骇俗,但是他把这些观点置于国际性视野下、置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背景下,那么这些观点便变得“新”和“严重”起来,毕竟不是关起门来来谈论中国文学的“短板”,而是打开门来与世界横向比较———中国文学如同开屏的孔雀一样,美丽的羽毛和丑陋的屁股同时呈现出来,况且这些观点还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值得我们反思。至于葛浩文所说的“中国作家缺国际视野”、“中国小说不好看”“成语滥用”等问题,仍然是可以争论和辨别的。
    总之,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学口无遮拦、真诚地批评,我们应心存感激,虚心听取,他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中国文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原载:《文学报》2014年7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