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突厥语民族的口传统和英雄史诗蕴藏丰富,极具民族特色,是他们悠久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其中的很多作品早已跨越国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宏大的英雄史诗甚至已经成为国内外专门的研究学科。本文将回顾和展望其学术史,钩沉和总结已取得的成绩,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突厥语诸民族;史诗;学术史 关于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的研究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之后,就一直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早已形成了世界性格局。在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愈加迅猛,成果不断推出,成了一门显学。 一.十九世纪的初始阶段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俄国及西方学者在中亚及我国西部地区开展人类学、民族志田野调查,突厥语各民族长期以来以口头形式流传的民间英雄史诗作品逐渐冲出地域的篱障走向世界,开始得到国际上有关学者以及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从此以后,对于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的研究逐步成为国际突厥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发展。纵观早期的研究,乔佐克(Chodzok)应该说是第一个搜集出版中亚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的西方学者。他早在1841年就出版了土库曼以及阿斯特拉罕(Astrakhan)人的英雄传奇和诗歌。[①] 其后,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突厥语民族的民间文学和史诗搜集、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者主要有乔坎·瓦里汗诺夫(1835-1865)、V.V.拉德洛夫(1837-1918)、G.H.波塔宁(1835-1920)、E.A.迪瓦耶夫(1856-1932)等学者。 来自哈萨克贵族家庭,接受过俄罗斯系统教育的沙俄军官乔坎·瓦里汗诺夫[②]不仅对中亚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研究,而且于1856年、1857年数次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地区和我国的伊犁、特克斯等地进行调查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作为沙俄军官,他对上述地区的考察明显地带有政治目的,但他考察之后撰写的《伊塞克湖日记》(1856年)、《准葛尔游记》(1861年)等著作以其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而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亚柯尔克孜历史及民间文化弥足珍贵的材料。特别是他记录的《玛纳斯》史诗中的著名传统章节“阔阔托依的祭奠”,在同后世玛纳斯奇唱本的比较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这个片段先后用各种文字堪布,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各国学者研究参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本。[③] 在研究中亚各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由V.V.拉德洛夫搜集编选出版的丛书《突厥语文学的典范(Specimens of Turkic Literature)》。丛书共分为十卷,其中前七卷由他本人搜集并翻译成俄文和德文于1866-1896年间由俄国科学院(圣彼德堡)出版,收录了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哈萨克、南西伯利亚、阿尔泰等诸突厥语民族以及我国维吾尔族的史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资料。各卷所收入文本的具体情况为:第1卷《阿尔泰诸民族的方言》1866年;第2卷《阿巴坎(哈卡斯)方言》1868年;第三卷《哈萨克方言》1870年;第四卷《巴垃宾(Barabiner)、鞑靼(塔塔尔)、塔布勒和土满塔塔尔(Toboler and Tumen Tatar)方言》1872年;第五卷《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方言》1885年;第六卷《塔兰齐(维吾尔族)方言》1886年;第七卷《克里米亚突厥民族的方言》1896年。[④],后三卷则分别由其弟子们搜集并翻译成俄文,于1899-1907年间由拉德洛夫编辑,在圣彼德堡出版。具体情况是,第八卷(奥斯曼突厥语族民族卷)由I.库诺斯(I. Kunos)搜集并翻译成德文,1899年;第九卷(乌梁海、阿巴坎鞑靼(塔塔尔)等南西伯利亚民族卷)由N. F. 卡塔诺夫(N. F. Katanov)搜集并翻译成俄文,1907年;第十卷(噶高斯(Gagauz)卷)由V. 莫什考夫(V.Moshkov)搜集并翻译成俄文,1904年。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等因素,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卡拉卡勒帕克等中亚的一些重要突厥语族民族的民间文学没能收入拉德洛夫的十卷本中。 在拉德洛夫所搜集、编选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中,最引人注目、对后世史诗及民间文学研究者产生广泛影响的是收入他于1862年在我国新疆北部特克斯地区,1868年又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部以及楚河地区搜集的有关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史诗《玛纳斯》及其他史诗资料的第五卷以及为这一卷本撰写的长篇序言。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资料占据了第五卷的大部分篇幅,收入其中的史诗文本包括了《玛纳斯》史诗第一部《玛纳斯》、第二部《塞麦台》、第三部《塞依台克》等三部的主要传统章节。此卷于1885年在圣彼德堡出版后又由他本人亲自翻译成德文很快在德国莱比锡出版。[⑤] 书中收入的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资料共计12454行,其中《玛纳斯》9449行,其余的3005行为史诗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交老依汗》、《艾尔托西图克》等另两部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这些资料以其全面性和系统性,从刊布之日起就成为西方学者了解和研究《玛纳斯》最原始、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在东方学家、古典学家中引起轰动。西方的很多东方学家、古典学家都通过这些资料纷纷开始对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发表各自的看法或开始进行研究。彼德堡大学教授艾.皮特里、维.维.罗森,法国学者巴尔比耶.玛约尔、帕费.库尔特里,德国学者特赫.穆尔.库尼等都认为《玛纳斯》史诗在西方世界的刊布是一件巨大的文化事件。[⑥] 帕费.库尔特里通过对这个文本的分析后提出:《玛纳斯》史诗中,伊斯兰教和原始的苍天崇拜习俗都有鲜明的印记,游牧民族的史诗中狩猎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史诗英雄的坐骑、猎鹰和猎犬是他不可缺少的助手和朋友。玛纳斯去世后,他的阿克库拉骏马、白隼鹰阿克匈卡尔、猎犬库玛依克比人还伤心。[⑦]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诺拉.察德维克[⑧],伦敦大学教授亚瑟.哈托[⑨]、前苏联学者日尔孟斯基[⑩]等都曾对这个卷本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在第五卷前言中关于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玛纳斯》宏观详实的田野调查报告对西方那些专门研究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古典学者以及以后的其他史诗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世界民俗学研究新方法新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在当今民俗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口头程式理论”的创立者帕里和洛德就曾经深受其影响。[11] G.H.波塔宁本人虽然是西伯利亚土著人,但是他却在搜集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民间文学方面成绩卓著。他所搜集的民间文学作品大多集中在《西南蒙古纪事》、《哈萨克-吉尔吉斯和阿尔泰故事和传说》、《蒙古人的格斯尔王传》等著作中,而他对中亚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主要有《中世纪欧洲史诗中的东方母题》(莫斯科,1899年)、《哈萨克和西伯利亚鞑靼人古代古代传说、习俗和宗教的研究问题》等[12]。 巴什基尔族裔的E.A.迪瓦耶夫于1890-1900年在哈萨克地区进行了将近十年的田野调查,并将自己搜集的民族学、人类学资料汇集成11卷本的《锡尔河地区各种资料汇编》于1891年至1915年间出版。书里的内容包括为数众多的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以及其它民俗资料。[13]《民族志学资料集》(Ethnographical Sketches)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书中除了收有《叶地盖勇士》(Idige-batyr)、《舒拉勇士》(Shura-batyr)、《比开特勇士》(Biket-batyr)等数部哈萨克史诗之外,还有卡拉卡勒帕克民间歌手演唱的《阿勒帕米斯》(Alpamys-batyr)的文本[14]。 除了上述学者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交替的时代在中亚民间文学搜集研究方面有成就者还有俄国彼德堡大学东方系教授V.V.巴尔托里德(V.V.Barthold 1864-1963)、匈牙利学者赫尔曼·万波里(Hermann Vambery 1831-1913)和格里格·阿利玛西(Georg Almaxi )等。V.V.巴尔托里德不仅撰写了诸如《蒙古入侵之前的突厥斯坦》等有关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以及中亚伊斯兰教文化方面的著作之外,还是第一位刊布突厥语民族古代部落乌古斯著名史诗《先祖库尔库特书》原文和俄文译本的学者。[15] 此外,他还在《1893-1894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中还论述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情况。 赫尔曼·万波里于1863年化装成传教士在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搜集了许多史诗资料并出版了16-17传说《玉素普和阿合买德》(Yusuf and Ahmed)的韵文体科学版本[16]。格里格·阿利玛西于1911年用国际音标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语和德文译文在《东方学》杂志上刊发了《玛纳斯》史诗“英雄玛纳斯与儿子赛麦台话别”一章,并对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科学注释。在注释中,他对《玛纳斯》史诗的内容、诗歌韵律和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7] 二.20世纪的主要成果 对中亚地区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和口头史诗的研究工作在十月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加盟共和国相继成立了科学研究机构并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东方学及突厥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哈萨克斯坦学者循着前人的足迹搜集了大量民间口头史诗,并于1957年和1959年先后出版了一卷本的《哈萨克英雄史诗》[18]。其中收入了《阔布兰德》、《艾尔塔尔根》、《康巴尔》等最具代表性的7部史诗。后来,于1963年又出版了第二卷,收入《克皮什乃》、《英雄阔萨依》等另外8部哈萨克史诗。其中第一卷还曾在德国柏林出版过德文版。 俄罗斯读者通过古典文学家A.S.奥尔洛夫对于俄罗斯壮士歌和哈萨克史诗比较研究的著作《哈萨克族英雄》(苏联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列宁格勒,1945年)了解了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经典。哈萨克著名作家和学者M.阿乌艾佐夫(1897-1961年)也对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除了撰写有大量的文章以外,还主编了《哈萨克文学史》(第一卷,《民间文学卷》,阿拉木图,1948年),《哈萨克文学史》(第一卷,《哈萨克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阿拉木图,1960年,1964年)。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著名学者,他的关于《玛纳斯》史诗的长篇学术论文《<玛纳斯>-吉尔吉斯人民的英雄史诗》[19]在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孜噶里·珠玛里耶夫、阿里凯·玛尔古兰、阿合买德·珠巴诺夫等人继承了M.阿乌艾佐夫的事业,在哈萨克口头传统和史诗研究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20]。 由于生活地域的特殊性及语言上的亲密关系,卡拉卡勒帕克的口头史诗与中亚其他突厥语民族史诗有多方面的渊源关系,因此在研究突厥语民族史诗传统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卡拉卡勒帕克的口头史诗《阿勒帕密斯》(Alpamys)、《阔布兰》(Koblan)、《叶迪盖》(Idige)、《阔萨依》(Er Kosai)与相关的哈萨克族同名史诗,《库尔曼别克》(Kurmanbek)与同名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玉素普和阿合买德》(Yusuf and Ahmed)、《郭尔奥格里》(Gorogli)同这些史诗的土库曼、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变体,《西林和莎哈尔》(Shirin and Shakar)同其乌兹别克、维吾尔变体等等。这些变体都是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搜集,在史诗的产生、发展等比较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卡拉卡勒帕克族中流传的最著名的史诗《四十个姑娘》是20世纪50年代从一位名叫库尔班拜支娆(Kurbanbai-zhurau)的民间艺人口中记录的。史诗共计20000余行,赞颂了巾帼英雄古拉依姆的英雄业绩。在卡拉卡勒帕克史诗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I.T.萨黑托夫(I.T.Cagitov)的《卡拉卡勒帕克的英雄史诗》(塔什干,1962年);K.玛克萨托夫(K.Makcetov)的《卡拉卡勒帕克史诗的诗学》;K.阿穆别托夫(K.Aumbetov)的《卡拉卡勒帕克故事家》等[21]。 对于乌兹别克民间文学的搜集开始与十月革命之后。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乌兹别克斯坦学者从50多位艺人口中记录了各类规模的史诗作品150余部。除了古老史诗《阿勒帕米西》和关于16-17世纪战争传说改变的《玉素普和阿合买德》外,乌兹别克歌手们演唱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为数很多的英雄传奇史诗和爱情叙事长诗。比如《昆土木西》(Kuntugmysh)、《西林和莎哈尔》(Shirin and Shakar)、《阿尔孜古丽》(Arzigul)等。这些文本后来结集出版了两卷本作品集。[22] 哈迪·扎热波夫在搜集和研究乌兹别克民间文学方面是成绩卓著的开拓者。[23] 由于广大民众掌握的双语的现实以及大量双语歌手的存在使得塔吉克这个属于印欧语系民族的民间文学在题材上与中亚突厥语族民族的民间文学拥有很多共同性。比如,20世纪30年代在塔吉克地区搜集到史诗《郭尔奥格里》的数个唱本,在50年代又搜集到史诗《阿勒帕米西》的塔吉克文本,这些唱本与中亚其它民族,特别是乌兹别克族文本相比尽管有一定的变异,但在总体内容框架上基本一致。对于塔吉克史诗和突厥语民族史诗之间的关系在I.S.布拉金斯基(I.S.Braginsky)的《塔吉克文学史》(斯大林阿巴德,1956年),《塔吉克族诗歌史》(莫斯科,1956年)等著作中得到较充分的研究。 生活在南西伯利亚地区,与中亚突厥语系中心区域相隔离的阿尔泰、哈卡斯、图瓦、雅库特等民族由于没有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因此基本上保持了自己的原始信仰和文化,既萨满教和萨满文化。这些民族的民间文学和史诗在内容上与中亚其它突厥语民族的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而且由于浓郁的神话色彩和萨满文化因素而在研究中亚史诗的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早在拉德洛夫之前就已经开始。比如圣彼德堡科学院院士安东·史夫纳(Anton Schiefner)于1859年出版了《米努幸斯克鞑靼人的英雄歌》。另外,除了拉德洛夫所搜集的文本以外,还有《阿尔泰史诗<阔古台>》(莫斯科,1935年);由A.乌拉噶谢夫演唱的《阿尔泰的英雄们》(3卷本,1958-1960年,Gorno-Altaisk)、《玛勒奇蔑尔根》、《阿尔泰英雄史诗》(1947年,Novosibirsk);《图瓦英雄史诗》(1960年,莫斯科);《雅库特民间文学范例》(3卷,1907-1918年,圣彼德堡);《雅库特民间文学范例》(1929年,列宁格勒)等。 《玛纳斯》学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继M.阿乌艾佐夫之后,相继出现了很多研究《玛纳斯》史诗的学者。比如莫斯科大学教授迈迪纳·波哥达诺瓦(1908-1962 Medina Bogdanova) 撰写出版了《吉尔吉斯文学史》和其它为数很多的研究论文;V.日尔蒙斯基(1891-1971)在自己的很多著作中对《玛纳斯》史诗的母题、情节、人物进行了比较讨论并撰写了长篇专题论文《<玛纳斯>史诗研究导论》;史学家、考古学家A.N.波恩什塔木(1910-1956)对《玛纳斯》史诗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发表了《<玛纳斯>史诗的产生年代》、《“玛纳斯”名称的由来》等论文;S.M.阿布热玛卓尼(1905-1977)从民族学角度对《玛纳斯》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英雄史诗<玛纳斯>中的民族学内涵》等论文。按照他的观点,柯尔克孜族生活、习俗中的很多已经被遗忘的民族学资料均可以从《玛纳斯》史诗中找到,而且这些资料对研究柯尔克孜族文化史具有不可取代的科学价值。P.N.别尔科夫(1896-1969)的论文《阿尔泰史诗与<玛纳斯>》对阿尔泰史诗《阿勒普玛纳什》和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中流传的《阿勒帕米斯》加以比较,探讨了这些史诗的渊源关系。上世纪中期关于《玛纳斯》史诗的上述主要论文均收入的论文集《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中于1961年在莫斯科出版[24]。20世纪末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学者在《玛纳斯》史诗及其它民间文学的出版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出版了为数众多的论文和专著,而且正在编辑出版40卷本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丛书[25]。1995年出版的两卷本《<玛纳斯>百科全书》更是倾注众多《玛纳斯》专家学者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一经出版就在世界史诗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哈萨克斯坦最近几年来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而且目前也正在加紧编辑出版国家级哈萨克民间文学集成,规模可能达到数十卷,其中将会收入到目前为止搜集到的所有哈萨克民族英雄史诗作品。 中亚各国的突厥语族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英雄史诗的研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是本土学者倾注了大量心血,更重要的是一些西方学者也都纷纷投入到中亚民间文学的研究当中,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专著。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论著外,在世界民俗学界产生一定影响的著作还有,诺拉·查德维克和日尔蒙斯基的《中亚口头史诗》[26]、日尔蒙斯基的《英雄史诗<阿勒帕密什>与英雄故事》[27]、《突厥语民族史诗》[28]、波拉托夫的《民间文学与文学》[29]、葛布杜林的《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30]、卡里耶夫的《论突厥语民族史诗<郭尔奥格里>》[31]、葛利戈里的《中亚各民族、伊朗、阿塞拜疆史诗之间的联系》[32]、《论<玛纳斯>史诗的艺术特色》[33]、马克萨托夫的《卡拉卡勒帕克民间文学论文集》[34]、乌尔马曼赫耶夫的《鞑靼人的史诗故事》[35]、卡尔·赖希尔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传统、形式和结构》[36]、巴图尔·艾尔希迪诺夫(Batur Erşidinov):《漫游“达斯坦”世界》[37]、劳里·哈维拉提的《圣山:阿尔泰上游地区的口头诗歌研究》[38]等。其中,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赖希尔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传统、形式和结构》一书英文版被列入由当代美国口头史诗研究代表性学者约翰·迈尔斯·弗里主编的系列丛书“阿尔波特·贝茨·洛口头传统研究”之中于1992年在美国出版之后,在国际史诗学界和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研究学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经被翻译成土耳其文和俄罗斯文出版,汉译文版也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39]。 德国波恩大学古典学卡尔·莱谢尔教授是当前西方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研究最具影响的学者。他专长于对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的综合研究。他的这部著作条理清晰,论述充分而细致,堪称目前世界上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精通土耳其文、柯尔克孜语、哈萨克语和乌兹别克语,而且曾经多次在我国新疆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田野调查,因此对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能够进行宏观地审视和把握。他在上述著作中充分吸收《玛纳斯》等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经典的资料,运用20世纪下半叶国际上颇具影响的“口头程式理论”等前沿学术成果,从不同的层面上对突厥语族民族口头史诗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对史诗文本,史诗歌手的创作和演唱,突厥民族史诗的体裁、题材和类型,故事模式,史诗的变异,史诗的程式和句法,歌手在表演中的创作,史诗的修辞和歌手的演唱技艺等都有涉及,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的最重要参考著作之一。全书正文部分共分9章,并有一个前言和参考书目和索引。 除了上述卡尔·赖希尔之外,在二十世纪西方学者中,对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进行研究并取得国际影响的人并不多。但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成果颇丰的英国伦敦大学资深教授,《玛纳斯》史诗专家A.T.哈图(A.T.Hatto)却是一个特例。他根据拉德洛夫和乔坎·瓦利哈诺夫的搜集的文本对《玛纳斯》史诗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不仅是继N.查德维克之后西方学者中研究《玛纳斯》史诗的佼佼者,而且还长期担任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的伦敦史诗研讨班主席,并主编了被列入“当代人类学研究会”丛书的两卷本《英雄诗歌和史诗传统》[40] 。编入这部书中的论文均为1964年至1972年之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上重量级史诗学家们在伦敦史诗研讨班上宣读交流的佳作。在第一卷中收有A.T.哈图本人于1968年撰写在上述研讨班上宣读的长篇论文“19世纪中叶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41] 作者在这篇论文中,从口头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对《玛纳斯》史诗在19世纪的搜集研究情况,主要是乔坎·瓦利哈诺夫和拉德洛夫的搜集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对史诗的内容,对史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介绍和评价。第二卷中收入了哈图的另外一篇有分量的论文“1856-1869年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中的特性形容词”[42]。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语言修辞学、史诗学、神话学、宗教学才能,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玛纳斯》史诗中的特性形容词(Epithet)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他将史诗中的特性形容词分为:(在传统层面上)1、传统的型;2、传统变异型;3、变换型; 4、从新解释型;5、蜕变型;(从功能层面上)6、赞颂型的和诋毁型的;7、循环型;8、虚循环型;(在形式上)9、简单型;10、复合型;11、缩略型等十几个不同的类型,并对每一个类进行了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深刻的分析[43]。此外,A.T.哈图还先后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玛纳斯的诞生》(《亚洲大陆》,新系列,第14期,第217-241页,1969年);《阔阔托依和包克木龙: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两个相关英雄诗的比较》(《学校亚洲和非洲研究报告》,第32期,第一部分,第344-378页;第二部分,第541-570页,1969年);《阿勒曼别特、艾尔阔克确和阿克艾尔凯奇: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系列《玛纳斯》的一个片断》(《中亚研究》,第十三卷,第161-198页,1969年);《北亚的萨满教和史诗》(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1970年);《阔兹卡曼》(《中亚研究》,第十五期,第一部分,第81-101页,第二部分,第241-283页,1971年);《阔阔托依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原型》(《学校亚洲和非洲研究报告通讯》,第34期,第379-386页,1971年);《赛麦台》(《亚洲大陆》,新系列,第一部分,第18期,第154-180页,1973年;第二部分,第19期,第1-36页,1974年);《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交牢依汗>史诗中的男女英雄系列》(《阿尔泰学论文集》,第237-260页,威斯巴登,1976年版);《19世纪中叶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的情节和人物》(《亚洲研究》,第六十八期,第95-112页,威斯巴登,1979年);《玛纳斯的婚姻和死而复生:19世纪中叶的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史诗》(分两部分,分别载《突厥学》(Turcica) 巴黎、斯特拉斯堡,1980年、1981年版);《德国和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的英雄史诗:一些比较和对照》(载“Deutung und Bedeutung: Studies in German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resented to Karl-Werner Maurer, ”, ed. B.Schludermann. Mouton. Pp.19-33 )等系列论文。于1977年,将乔坎·瓦里汗诺夫纪录的《阔阔托依的祭典》这个文本转写成国际上通用的国际音标,并将其翻译成英文,加上详细注释和前言出版[44]。这是“阔阔托依的祭典”首次被翻译成西方主要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1990年,又以《拉德洛夫搜集的<玛纳斯>》(威斯巴登,1990年版)为名翻译出版了拉德洛夫搜集的文本。书中不仅附有详细的注释,而且还有原文的拉丁撰写。这是这位1910年出生的资深教授近期出版的最重要标志性的成果之一。遗憾的是,这位一生致力于研究《玛纳斯》的史诗的西方著名史诗学家却于今年初,在他百岁生日之际离开人世,成为世界史诗学界的一大憾事。近几年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突厥语民族史诗,并已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论著。 除了西方学者外,日本学者对突厥语族民族也有不少研究。其中,以名古屋学院大学教授西胁隆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长期进行突厥语族民族文学的研究,不仅在《玛纳斯》史诗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且在维吾尔族英雄史诗《轻·铁木尔英雄》以及其他英雄史诗、叙事诗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45] 此外,在这里要特别提出和强调的一点是,土耳其为突厥语民族口头传统及史诗研究的重镇,其研究队伍庞大,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积累,成果汗牛充栋,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加以涉及,只能另篇论述了。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13&ZD1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1964-),男(柯尔克孜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13&ZD144)”首席专家。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注释: [①]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19-20. [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36. [③] 乔坎·瓦里汗诺夫记录下的这个片段的原始资料保存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其中被他本人翻译成俄文的手稿(共计913行)现存俄罗斯文学资料馆。此稿首次由N.Y.瓦斯罗夫斯基院士编入乔坎·瓦里汗诺夫的一卷本中于1904年出版。后又编入作者的5卷本中在阿拉木图出版。1971年,哈萨克斯坦学者A.玛尔古兰院士将这章节的原始记录稿全文影印出版(阿拉木图)。之后,又将其翻译成哈萨克文出版。1977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A.T.哈托将这一片段用标准的国际音标形式刊布并将其用散文体形式译成英文出版,书后还附了大量的注释和附录。 [④] 参见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271页注。 [⑤] 《<玛纳斯>大百科全书》,第二卷,吉尔吉斯文,比什凯克,1995年,第160页。 [⑥] 《人类的<玛纳斯>》哈萨克斯坦“拉万”出版社,阿拉木图,1995年,第128页。 [⑦] 同上,第129页。 [⑧]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⑨] Hatto, A.T. Plot and Character in Mid-Nineteenth-Century Kirghiz Eoic, (Ein Symposium), ed. W. Heissig. Asiatische Forschungen, 68. Wiesbaden, 95-112; The Marrriage, Death and Return to Life of Manas: A Kirghiz Epic Poem of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urcica.Revue d’Etudes Turques,12,66-94[Part one];14,7-38[Part two]; Epithets in Kirghiz Epic Poetry 1856-1869, in Hatto,Hainsworth 1980-89; The Manas of Wilhelm Radloff. Asiatische Forschungen,110.Wiesbaden. ets. [⑩] Zirmunskij, V.M. The Turkic heroic epic, Leningrad,1972. [11] [美] 约翰·迈尔斯·弗里 《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1-27页;[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3页。 [12] 《哈萨克文学史》,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出版社,阿拉木图, 1960年,第40-41页。 [13] 《哈萨克文学史》,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出版社,阿拉木图, 1960年,第45页。 [14]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275. [15]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p.272. [16] 同上,第274页。 [17] S. 阿利耶夫 T.库勒玛托夫编著 《玛纳斯奇和<玛纳斯>研究者》,吉尔吉斯文,比什凯克,1995年,第168-169页。 [18] 两卷均由由M.古玛洛瓦主编 第一卷(阿拉木图,1959年)包括:《英雄阔布兰德》、《阿勒帕密斯》、《艾尔塔尔根》、《勇士康巴尔》、《阔孜阔尔波西》、《吉别克公主》、《阿依满消勒潘》等。实际上此卷早于1957年就出版过第一版,而且还分别于1958年和1956年在阿拉木图和德国柏林出版过俄文版和德文版。第二卷((阿拉木图,1963年)包括:《克皮什乃》、《英雄阔萨依》、《卡拉别克勇士》、《朵坦勇士》、《阿尔卡勒克勇士》、《托列汗勇士》、《阿克交纳斯之子康艾西勇士》、《玛纳什之子土亚克拜》等。 [19] 见作者论文集《各个年代的思想》,阿拉木图,1959年。汉译文由马昌仪翻译,见《中国史诗研究》(1),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 卡孜噶里·珠玛里耶夫:《哈萨克史诗和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卷,《史诗、爱情史诗和历史叙事诗》,阿拉木图,1958年);阿里凯·玛尔古兰:《乔坎·瓦里汗诺夫与<玛纳斯>》,阿拉木图,1972年。 [21]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279. [22]《乌兹别克叙事诗集》第一卷(塔什干1956年),收有《奥依苏露(Oycylyg)》、《佥比勒卡玛勒(Qambil Kamali)》、《佥比勒木达法斯(Qambil modofasi)》、《西林与夏克尔(Shirin and Shakar)》、《如斯塔木(Ryctam)》、《阿依尔公主(Malika-aier)》、《茹杉(Ravshan)》、《昆土木西(Kuntugmysh)》; 第二卷(塔什干1957年),收有《艾德格尔(Edgor)》、《穆拉德昏(Myrodhon)》、《巴勒噶尔敦(Balogardon)》、《音迪扎尔(Intizor)》、《阿尔孜古丽》(Arzigul)》。 [23]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284. [24] 《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 科学出版社,莫斯科,1961年。其中收入论文有:M.阿乌艾佐夫《<玛纳斯>-吉尔吉斯人民的英雄史诗》;V.日尔孟斯基《<玛纳斯>史诗研究导论》;B.尤努萨里耶夫《<玛纳斯>前言》;B. 凯热木加诺夫《<赛麦台>和<赛依铁克>》。 [25] 从丛书的前言部分看,这套丛书将囊括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除了巨型史诗《玛纳斯》之外的所有史诗、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谜语等民间文学作品,从1996年开始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20余卷,预计将出版40卷。——作者。 [26] Nora K. Chadwick and Victor Zhirmunsky, Oral Epic of Central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7] Zhirmunsky, V.M. The tale of ‘Alpamyixi’and the heroic tale, Moscow,1960. [28] Zhirmunsky, V.M. The Turkic heroic epic, Leningrad, 1974. [29] Boratov, P.N. Folklore and literature,2-vols. Istanbul. 1982-83. [30] Gabdullin, The Oral literature of the Kazakh people, Alma-Ata,1964. [31] Karryev, B.A. Epic tales about ‘Kor-Oglu’ among the Turkic-speaking peoples, Moscow,1968. [32] Korogly,X.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pics of the peoples of Central Asia, Iran and Azerbaijan. Moscoe,1983. [33] K.克尔巴歇夫( Kirbashev,K.) 《论<玛纳斯>史诗的艺术特色》,比什凯克,1983年。 [34] Maqsetov, Q.M.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Karakalpak folklore, Tashkent, 1977. [35] Urmanxeev, F.Z. The epic tales of the Tatar people:Comparative historical essays, Kazan, 1980. [36] Karl Reichl; Turkic Oral Epic Poetry,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 London. 1992. [37] 巴图尔·艾尔希迪诺夫(Batur Erşidinov):《漫游“达斯坦”世界》,西里尔字母维吾尔文,阿拉木图,2003年。 [38] Lauri Harvilahti, The Holy Mountain:Studies on Upper Altay Peotry,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Helsinki,2003. [39] 卡尔·赖希尔:《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40] A.T.Hatto, ed. Tradition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 The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London 1980. [41] 同上,第300—327页。 [42] 同上,第71-93页。 [43] 参见李粉华:《亚瑟·哈图对特性形容修饰词的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44] A.T.Hatoo,ed. The Memorial Feast For Kökötöy-Khan;A Kirghiz Epic Poem edi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photocopy of the unique manuscript wit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1977, London Oriental Series Volume 33. [45] 参见西胁隆夫:《关于维吾尔族的<轻· 铁木尔英雄>故事》,苏依拉译,《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