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来克:博学的柯尔克孜族教授
马克来克教授在指导学生(资料图片) 见到马克来克教授时,我们难以相信,这位已是花白头发的人,实际年龄还不到50岁。教授的办公室,除了一台计算机、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剩下的就是装满书的柜子。教授笑着说,他喜欢过简朴的生活。他说:“物质生活方面,我认为只要能够满足个人基本生活保障就行。人,要干自己想干的事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马克来克教授在柯尔克孜语言研究上颇有建树,先后主编、翻译了多部有关柯尔克孜族的著作。对家乡和自己的民族,教授感情深厚。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还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对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及今后发展有重要意义。他说:“孩子是从咿呀学语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柯尔克孜族大多生活在山区,孩子自小很少接触社会,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马克来克是研究柯尔克孜族长篇民族史诗《玛纳斯》的专家。《玛纳斯》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描绘了玛纳斯家族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为柯尔克孜族追求安宁生活的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马克来克教授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论文,还热心于这部史诗多种文字的出版。 语言研究工作十分艰辛,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而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范围的局限,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很有限,使得搜集整理工作难上加难。生活在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口不到15万,且大多生活在边远地区。有时,为了弄懂一个词语或者故事,马克来克往往要翻山越岭,跑上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路,才能找到相关的人。虽然很辛苦,但马克来克很高兴。 “语言整理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一旦扑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上,我就要广泛查阅资料,一般一天只休息5个小时。不过,我很乐意,因为我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意义。当我看到柯尔克孜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认真地翻阅我的图书时,我就很高兴。” 马克来克教授现任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化历史研究会秘书长、新疆《语言与翻译》杂志社社长、中国《玛纳斯》研究会秘书长,身兼数职的他,非常忙碌。在同事和家人心中,他就是一个“工作狂”。 他的妻子古泥沙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是2003年的一个下午,有位同事告诉我说老马不行了。我吓坏了,跌跌撞撞跑到老马的办公室,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沓稿纸,歪着脖子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送他到医院后,医生说他是严重的脑疲劳,需要调节神经、休息。但在住院期间,他还不停念叨出版图书的事。《汉柯词典》在他康复期间出版时,抱着厚厚的词典,他狠狠地亲了亲,好像那书就是我们刚刚出生的儿子。” 马克来克教授家的陈设也十分简单。60多平方米的屋子,书占据了大部分位置。他的儿子木沙江告诉我们,父亲的积蓄几乎都用来购书和搞科研了。木沙江说:“父亲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做人方面,他一般不说你要做什么样的人,但看他的言行,你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 在和教授家人聊天时,传来了轻微的鼾声,教授睡着了。教授的女儿莎丽丹告诉我们,昨晚,他又熬夜工作了。她说教授没有过周末的习惯,也很少参加应酬。他的业余时间,大都用在整理、查阅资料上。莎丽丹说,父亲在很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一定要有知识”,这句话她从小到大一直记着。 不忍心叫醒酣睡中的教授,我们悄悄告辞了。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