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中国著名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不久前实至名归地入选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 中外学者大多认同这样的说法,即《江格尔》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人当中,在民众的参与下,经由一代代史诗歌手的传承和增益,获得了高度发展,成为超级的英雄叙事长诗。它规模巨大、气势宏伟、人物众多、情节跌宕、语言生动、韵律优美,是罕见的民间文化瑰宝,放射着民众诗性智慧的伟大光芒。 江格尔不只是一部伟大的英雄故事,它还是一个伟大的叙事传统。它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活在民众的口耳之间。经过千锤百炼,多方面地折射出民众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社会理想,成为本土知识的百科全书。 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江格尔》大量吸收了其他民间文类的叙事材料和表达技巧,凝聚着族群共享的许多叙事母题和口头程式。同时,它也是其他艺术样式的源头活水,因而成为蒙古民间叙事传统的杰出产物。《江格尔》又是独一无二的,围绕英雄江格尔及其麾下勇士的恢宏叙事,逐步结集为复合型的史诗集群。可以说,它堪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著名史诗相媲美。 史诗《江格尔》的研究,已经有了超过200年的学术史。以往的收集、整理、介绍、翻译、出版和研究的成果众多,使得《江格尔》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族群、地域和国家的边界,真正成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宗精神财富。 《江格尔》是活形态的,至今以其独具一格的生命情态传承和传播于民众中间,这就为解决史诗研究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可资长期观察和追踪研究的样本。通过对《江格尔》的深入探讨,我们应当能够为国际史诗学界研究提供我们独特的理论思考,做出我们应有的学术贡献。 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期。从国际社会到国内,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高涨,一系列举措正在落实。对于《江格尔》的抢救、保护、传播、研究和振兴的工作方兴未艾。我们正在尝试新的保护模式,这就是“在地行动”。我们不仅仅讨论学术,我们还要推进具体的保护计划,这个计划是由政府引导、学者参与,由地方民众和歌手共同加入进来的一个全方位推进保护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这样的遗产已经被人类的知识结构、知识框架和一般的民众观念忽略太久,它们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就是这样一个我们思考的样本。地方政府不仅关注民间文化遗产,而且还有非常具体的举措来推进保护措施,这是让我们感到我们的事业有前途的一个原因。这种基于保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工作模式,必将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直接的推动作用,必将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江格尔》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