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统治的整个时期,贵族通过内部联姻等手段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社会声望,并且为了利益,与通过科举制发迹的“新”人在官场中进行斗争。通过对吏部和门下省保持高度的控制,他们已经为唐代中兴时预期的贵族复兴准备好了一切。武则天曾经反对这一集团,而支持地位较低的地方精英集团,并且帮助其中许多人担任高级职务。但是到了后来,主要反对她并导致她被废黜的,却正是这些受过她恩宠的人,这就显得矛盾了。原因有几个,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面提到的官僚冲突。帝国官僚们正在受到武则天一手扶持起来的官僚集团的挑战。员外和斜封官人数增加、由于妇女擅权而形成官僚宗派,使一个原已严重的问题更趋严重。 韦后和太平公主垮台,对她们所支持的弊病进行改革,使唐玄宗赢得了一个重新统一的官僚集体的支持。他准备利用这个官僚集体,为自己的权力之路扫清障碍。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曾经是政治风浪里一条船上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两个人联手上演了六月政变的大戏,诛杀了韦后一党。在整个过程中配合得天衣无缝,结局也是非常完美的。 睿宗皇帝即位后,对这个妹妹也是恩宠有加,溺爱无度。史料记载:“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由此可见,太平公主在睿宗执政期间,有着强有力的话语权。 太平公主如此强力干政,不仅朝野上下人人侧目,就连睿宗李旦也深感无奈。其实李旦明明知道不能让这个骄横的妹妹为所欲为,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事到临头的时候,他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屈从和妥协。 景云二年(711年)十月的一天,李旦突然一反常态御临承天门,同时召集现任的五位宰相,公开宣布将他们集体罢免。集体罢相的这一幕发生后,满朝文武纷纷猜测,这个从不主动作为的皇帝恐怕要掀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序幕。李旦登基这么久,还从来没有干过一件有爆发力的事情,集体罢相让很多看低他的人眼前一亮。然而,结果却再次让人们大失所望。因为,此后有七个大臣先后拜相,可其中居然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李隆基与姑母的和谐关系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并不靠亲情维系。 虽然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也曾得到太平公主的鼎力拥护,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姑侄和谐的良好局面就被打破。太平公主当初选择与李隆基联手,是为了将来在帝国的权力结构中谋取更大的利益。可是尘埃落定,到了瓜分利益的时候,太平公主发现这个侄子的政治手腕超过了他的父亲和他的兄弟。更让太平公主感到不安的是,他的权力运行偏离了自己所规划的政治轨道。她预感到,李隆基不是自己要寻找的政治合作伙伴,而是最强力的对手。因此,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了。 太平公主最崇拜的人是她的母亲武则天,武则天给太平公主的心理暗示,左右了她一生的道路。太平公主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母亲那样伟大的女君王。出于对权力的渴望,她一直不甘心做一个寂寞的公主。可是她缺少成为武则天的先决条件——身份。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武百官,貌似轻巧地革掉李唐王朝的命,是因为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经让她化身为帝国的灵魂,使她确凿无疑地拥有恩威刑赏的统治权柄,从而将每一个大臣的政治生命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武则天当了十五年皇帝,在此之前,她已经当了五年的摄政皇太后和二十多年的参政皇后。她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自己的政治才华,经营自己的权力集团。 在权力的强光照射之下,太平公主看不清楚自己的权力路径,只有不断地运用权谋。政治生活固然需要权谋,可权谋毕竟不是全部内容。太平公主发现李隆基不是傀儡后,废黜太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可是罢黜太子是皇帝的事,是那些朝廷重臣的事,不是她这个公主的事。武则天代行皇权,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几个儿子玩弄于掌心。可对于太平公主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过,她固执地认为,自己在哥哥睿宗皇帝那里还是能够说上话的,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由她任命的,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也都依附于她。 太平公主废黜太子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太子非长,不当立”。她绝对不是嫡长子制的真诚维护者,只是在替嫡长子李宪争太子地位,也在为提升自己的权力下赌注。史料记载,“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继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由此可见太平公主企图立的不是“嫡长子”,而是“暗弱者”,从而达到自己把持朝政的目的。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之势,李隆基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就在姑侄矛盾日趋紧张的时刻,宰相宋璟和姚崇突然向睿宗私下奏言:“宋王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守礼是高宗的嫡长孙(李守礼是李贤的嫡长子,在高宗的所有孙子中排行最大。也就是说,他和李成器都比李隆基更有资格入继大统,所以客观上都对太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如今,太平公主又在其中挑拨离间,臣等担心太子会有危险。为保社稷安宁、东宫无恙,应将宋王和豳王外放为地方刺史,同时撤除岐王(李旦四子李隆范)、薛王(李旦五子李隆业)的禁军兵权,让他们分任太子左、右率(东宫武官),事奉太子。此外,最重要的是将太平公主及驸马武攸暨迁出京师,于东都安置。” 这显然是一个全面巩固太子地位的计划,考虑不可谓不周详。然而,在睿宗李旦看来,太平公主并没有犯什么太大的过失,就这样将她逐出京师,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于是李旦做出了这样的表态:“朕现在已经没有兄弟了,身边只剩这一个妹妹,岂能把她赶到东都那么远的地方?这件事断不可行。至于其他几个亲王,倒不妨按照你们的办法处置。” 随后,李旦颁发了一道诏书,宣布:诸王、驸马从今往后不得统御禁军,已经任职的,一律改任其他官职。李旦之所以不想贬黜太平,除了没有正当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么做不符合他的平衡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