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与钱、陈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坐标,王德威细致梳理了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 Auerbach)、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以及列奥-斯特劳斯(Leo Strauss)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主要成就。二战期间,德国学者奥尔巴赫曾流亡伊斯坦布尔大学,《摹仿论》即写就于这段艰苦岁月中。作者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不同写实风格及其发展脉络做了精辟的分析,书中着重“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方式问题”的分析方法已广为学界所重视。 巴赫金在1929年政治运动后境遇坎坷,但仍以顽强毅力坚持研究工作。在他1930年代写成的《拉伯雷与他的世界》一书中,他从中世纪狂欢文化入手,最终发展了嘉年华理论(狂欢理论),此后常常被用以阐释大众文化。而在斯特劳斯的《迫害与写作艺术》中,作者也强调了在危机时刻,文字的修辞本身常常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有心的读者,在后来的阅读中被点通。知识和政治的冲突性被强调。 正是因为五位文论家处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样的危机时刻,他们之间有了不可思议的对话的可能。王德威认为,“这五位大家都在通过文学作品回应他们自身面临的危机时刻,不受制于外在环境而一筹莫展,而是创作了文学论述的著作,加速了全球的文学流通。” 最后,正如讲座主持人北大中文系夏晓虹教授评价的那样, 王德威教授“不断拓展版图的”学术自我更新能力非常强,并且总能够在学界能够引领风潮, 他的下一场讲座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