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陳寅恪未刊信劄整理箋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陳寅恪未刊信劄六十封(未收入三聯書店2001年初版、2009年重印《陳寅恪集·書信集》),寫於1930年初到1933年初。內容爲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資料室借書、還書,向資料室提供購書書目、書訊,請圖書員爲自己代購書刊。收信人爲圖書員楊樾亭、所長傅斯年。
    楊樾亭(1901—?),廣東潮安人。嶺南大學畢業,1928年11月到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對楊樾亭頗爲贊許,曾於1929年4月18日爲楊樾亭加薪事致函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楊銓:“歷史語言研究所最努力之職員爲楊樾亭君。此君上午八時半到,下午七時歸。中國書一萬二千冊,外國書四千冊,於四個月內編就Accession Card Catalogue。此人質直,努力誠實,擬請加薪二十元,共一百二十元。如何?此君確係全所第一好職員,辦事最有秩序。弟有時錯亂,頗碰他釘子也。如同意,希函會計處。”1933年春史語所從北平南遷南京時,楊樾亭辭職,沒有隨所南遷。他曾在北大旁聽陳受頤的“近代中歐文化之接觸研究”和蔣廷黻的“中國外交史”兩門課。《東方雜誌》1933年第30卷第23期載有署名“楊樾亭”的一篇文章《大不列顛帝國下的太平洋殖民地及其對於美日的態度》。其離開史語所後的行蹤事略暫不詳,待考。
    《陳寅恪集·書信集》的《編後記》稱“寅恪先生的書信,都是隨手寫成付寄,向無存稿”。在前輩學人中,陳寅恪是一個不太注意留存信件的人。所以彙集成編的二百多封信,委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其中原藏臺北史語所檔案的七十七封信,尤其難得。現在新發現的六十封未刊信劄,是繼七十七封信後的又一次輯佚成果。它們本應與那七十七封信存放在一起的,因某個偶然因素被分隔两岸。幾十年後,又偶然在茫茫書海中被發現,與已面世的七十七封信延津劍合,因此彌足珍貴。
    這批信劄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是多方面的(筆者另有一文論述)。它使我們看到了陳寅恪那幾年成名作和所開課程背後的資料準備細節,史語所對陳寅恪研究、寫作的支持,他以“預流”的學術視野廣泛搜集、掌握國際漢學資料。他對日本漢學界學術動態的追蹤瞭解,著力購藏日本漢學的新材料和重要文獻,強烈地表現出“要讓漢學的中心在中國”的精神狀態。但這種狀態沒有維持多久,他的學術重心便從國際漢學領域轉到本土史學,信劄保存了他這次學術轉向的線索脈絡。                  
    這次整理,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1、寫信時間的考證。這批書劄依舊時習慣,不記年份,有時連月份也不記。考證時依據信中內容、陳寅恪著作、陳寅恪年譜綜合參詳,編排其先後次序。考定的年份,雖不中亦不遠矣,月份則難以保證全部準確;2、字迹的辨認。陳寅恪的毛筆行草手迹並不難認,但個別字詞因書寫時爲趕時間而牽絲連筆,使字形走樣,也給認讀帶來困難。辨認主要依據信劄的文意和這批信劄中的相同字形進行比對而確定;3、外文的釋讀。這六十封信劄中有二十封用英、德、梵文書寫國際漢學著作書名和人名,請懂外文的師友和國內東方學專家翻譯、注釋;4、信劄內容的箋注。對信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著作、寫信的背景,目前能夠考釋出來的盡量予以箋注,不能確定的則存疑。對理解信劄有幫助的內容亦選擇性地予以箋注。這是這批信劄整理中最困難的一項,關係到陳寅恪那一時期的閱讀習慣、學術重心、當時國內學界動態和國際漢學界學術動態,即陳寅恪所說的“今典”。筆者抛磚引玉,誠盼海內博通方家探賾索隱,求得真解。
    現將經過整理的這批信劄予以發表,以饗學林。原信豎行書寫,信的正文中凡敬辭“乞”“請”“承”“尊”“公”字後均轉行擡頭,現爲橫行排版方便,均排爲同一字行,並以現代標點斷句。對信中傅斯年的鉛筆批示和楊樾亭爲查找方便所作的記錄,用楷體字標識,並加括弧注明。
    一九三
    一
    樾亭先生大鑒:
    弟欲檢大谷學報[1]寺本婉雅[2]之「唐蕃會盟碑譯文」[3],請費神查出在何冊[4],並乞遣人送下。不勝感荷之至        專此奉求         敬叩
    日安                          弟寅恪 拜啓   三月三十日
    注:[1]《大谷學報》是日本大谷大學創辦的學報,季刊。大谷大學是日本淨土真宗大谷派所設立的大學,位于京都市北区小山上总町。大谷大學在日本佛教系各大學之中,一直維持著獨特的學風。且人材輩出,許多名重一時之佛教學者任教于該校,對二十世紀之佛學研究貢獻頗大。
    [2]寺本婉雅(1872—1940),日本西藏學及佛學學者。真宗大谷大學教授,兼任京都帝國大學講師,講授西藏語。一生專事藏語佛典之研究,對大藏經研究貢獻甚大。
    [3]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彜泰七年(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雙方派使節,先在唐京師長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邏些(拉薩)重盟。西元823年,將盟文刻石立碑,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樹於拉薩大昭寺門前。即歷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稱唐蕃會盟碑或長慶會盟碑。
    1930年,陳寅恪有三函提及寺本婉雅整理的唐蕃會盟碑文,即這批未刊信劄中的第一函、十八函、二十一函。他依據碑文,旁徵博引蒙、滿、德、藏、拉丁文,撰成《吐蕃彜泰贊普名號年代考》。1930年5月,史語所集刊發表此文(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109頁)。陳寅恪在致傅斯年函中提及他正在撰寫這篇文章(見三聯版《陳寅恪書信集》25頁)。
    [4]寺本婉雅此文載《大谷學報》第十卷第三號,第十卷起自1929年。
    
    樾亭先生大鑒:
    示教,感謝。現代意譯佛經中,「楞伽經」[1]乞借一閱。又:羅振玉先生之「永豐鄉人雜著」[2]及「魏書宗室傳注」[3]亦欲借用,均求送下爲荷。匆復       敬叩
    日安                           弟寅恪 拜啓   四月一日
    羅振玉
    永豐鄉人雜著      魏書宗室傳注
    請檢送至敝寓爲感!
    [1]《楞伽經》又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乘楞伽經》,印度大乘佛教經典,中國佛教法相宗及早期禪宗依據的主要經典之一,南朝宋求那跋那羅、北魏菩提留支譯。經內說二種無我,破有無二見。主張世界萬物都由心所造,認識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中國佛教初祖達摩即以此經授二祖慧可,直至五祖弘忍才更以《金剛經》,故此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意義重大。
    [2]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含《高昌麴氏年表》《補唐書張義潮傳》《唐折沖府考補》《萬年少年補》四種,1922年排印本。
    [3]羅振玉《魏書宗室傳注》,東方學會1924年印行。該書據出土墓誌注《魏書》神元平文諸帝子孫至孝文五王列傳,訂正名字年月誤字,補充世系官爵。附宗室世系表,增補周嘉猷《南北史表》之脫漏。
    
    徐文範[1]   東晉南北朝輿地表  
    周嘉猷[2]    南北史表
    樾亭先生        右二書乞借閱                  
    弟陳寅恪       五月廿一日
    [1]徐文範(1734—1803),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與錢大昕友善,好學深思,專精地理。
    [2]周嘉猷,乾隆間進士,授知縣,仕優而不廢學,撰成《南北史表》七卷。
    徐文範《東晉南北朝輿地表》與周嘉猷《南北史表》是讀南北朝史的兩部重要工具書。陳寅恪《晉南北朝隋唐史備課記錄》引用徐文範《東晉南北朝輿地表》(見三聯版《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37、66頁)。
    
    樾亭先生大鑒:
    來函所附之書條即前禮拜六在靜心齋先生言可另作新借書者,因此書弟暑假要用,不便
    交還。今不知來函所附之條,是否即禮拜六所書,或是禮拜六以前之舊條而未銷去者。總之,請先生將原書與來函所附之書條一比對,自然明瞭也。茲將原條附入此函內,即希察照爲幸。
    匆叩 
    暑安  余容面謝   並希諒原                   
    弟寅恪    六月十五
    
    徐文範   東晉南北朝輿地表(廣雅叢書)    
    右書乞借出一觀
    樾亭先生                             弟寅恪 拜求   十六日
    
    樾亭先生大鑒:
    所中與書店交涉時,請便中一詢右三書之價。如甚廉,則擬擇購之也。
    瑣屑瀆擾,惶恐之至。恭叩
    暑安                             弟寅恪   八月廿五日
    丁福保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
    石印九通或石印三通
    羅振玉   魏書宗室傳注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敬悉。
    一、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       十二元
    二、石印九通               三十五元
    二書弟擬購之,請書店交下。書價請由薪水內扣除爲感。請告蕭先生爲荷。至尊問之事,則不知所中圖書館向例如何。編法向例以de及von列姓氏之前,則de la Vallée Poussin亦可以de字爲首;如向例編de及von於姓氏之後,則可將de字列於後也,而以la字編起。至G. le Strange之G.是否名?如係名,則le Strange爲姓,當以le編起;如G.亦屬於姓,則用G.字編起也。匆此奉復,不知當否,尚希教正爲幸。敬叩
    撰安                              弟寅恪  頓首   廿七日
    
    樾亭先生大鑒:
    書收到,感荷感荷!魏書宗室傳注既三元二毛可購得,則請一併代購。弟留下書價,亦請蕭先生[1]于薪水內扣除。又:水經注有石印者否?無石印者,則最廉價幾何?乞便中一詢書賈爲感!匆此鳴謝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八月廿九
    注:[1]“蕭先生”爲史語所會計蕭綸徽。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及拾貳元八角正收到,謝謝!又:前代所購之梵文Yogācāra Sastra, Bodhisattvabhūmi[1]共洋十貳元三毛壹分,想書已登記,並將賬單已交會計處。乞將此款付下,以便轉交爲荷。
    匆叩    
    日安                        弟寅恪 拜   九月二十六日
    注:[1]《瑜珈師地論》,又稱《瑜伽論》《十七地論》。是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爲彌勒菩薩口述,無著筆錄。
    
    劉  肅  大唐新語                       稗海13□15□(鉛筆)
    李  肇  唐國史補                 津逮134冊(鉛筆)
    鄭  棨  開天傳信記               百川學海第九冊(鉛筆)
    鄭處晦  明皇雜錄                 第一百三八冊(鉛筆)
    大唐傳載                  第百三九冊(鉛筆)
    吳  兢  貞觀政要
    錢大昕  資治通鑒注辨正    在潛研堂全書中
    右列各書,如所中有者,請借閱爲感!
                                    弟陳寅恪 拜求   九月卅日
    注:劉肅、李肇、鄭棨、鄭處晦、吳兢皆爲唐朝人。陳寅恪《晉南北朝隋唐史備課記錄》引用吳兢《貞觀政要》、劉肅《大唐新語》、錢大昕《資治通鑒注辯證》(見三聯版《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36、38、67頁)。
    十一
    樾亭先生大鑒:
    清史稿列傳中唐景崇傳[1],乞借出一閱,不勝感荷。卷數忘記,乞查首卷目錄即知。又:宋景文集,宋祁著。此書武英殿聚珍叢書中有之,但卷帙甚大。湖北先正遺書中似有縮本,或有其他較小之本,請借出。如無他本,則武英殿聚珍叢書亦可。
    匆此奉懇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十月一日
    注:[1]唐景崇(1844—1914),廣西灌陽人。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兵部、禮部、工部、吏部侍郎。兄景崧、弟景崶均中進士、入翰林,一時傳爲佳話。景崧於光緒十七到二十一年任臺灣布政使、巡撫,是陳寅恪夫人唐篔的祖父。
    十二
    影片之名爲「佛說諸經雜緣喻因由記敦煌寫本」借條附上。
    專此   敬叩
    秋安
                                    弟陳寅恪 頓首  十月四日
    陳寅恪借
    佛說諸經雜緣喻因由記影片壹卷
                                            十九、十、四日
    注:《英藏敦煌文獻》將三件佚名文書擬名爲“佛說諸經雜緣喻因由記”或“雜緣喻因由記”。
    1930年6月,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提到《佛說諸經雜緣喻因由記》的學術價值:“如《佛說諸經雜緣喻因由記》中彌勒之對音,可與中亞發見之古文互證。六朝舊譯之原名,藉此推知。”(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266頁)。
    十三
    Qazwiīn: Nuzhatu’l Qulūb, transl. by G. le Strange[1]
    Gibb Memorial Series XXIII, 1915-1918, publ. by Luzac & co. London[2]
    Qazwīn: Tarikh-i-Quzida, ed. by Brown (Gibb Memorial Series), publ. by Luzac & co. London[3]
    右書弟甚欲一觀,請公寄信與歐洲書店去買。不勝感盼之至。
    專懇    敬叩
    越亭先生     大安
                                   弟寅恪拜求    十月廿五
    注:[1]Qazwini【可疾维尼】Nuzhat al - Qulūb【《心之喜》】transl. by G. Le Strange【勒·斯特蘭奇】。《心之喜》是可疾维尼的一部著作,1339 年成书。是蒙古时代的波斯地理志,详载各州行政区划、城乡情况及税额、道里等。有斯特蘭奇的原文校订与英译本,《吉布紀念叢書》第23種,1915-1918年出版。
    [2]Gibb memorial series【吉布紀念叢書】ⅩⅩⅢ 1915-1918 【1915编辑,1918翻译】publ. By luyac &co. London【莱顿—伦敦出版社出版】。GMS吉布纪念丛书是持续了百年的系列出版物,主要编辑翻译出版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土耳其语的文献。
    [3]Qazwīnī: Ta’rīkh - i Quzida【《选史》】ed. by Browne 【布朗】(Gibb Memorial Series) publ. By luyac &co. London。《选史》是可疾维尼的另一部著作,1330—1335 年成书。第四章波斯诸穆斯林王朝史,含蒙古王朝,除主要依据《史集》外,还参考了其他二十多种史籍,属于当代人所著史书。此書有布朗的原文摹写本和英文节译。列為《吉布紀念叢書》第14種,1910年出版。
    十四
    清史稿列傳藩部蒙古王公傳[1],乞借一閱,請便中遣人送下爲荷。
                         弟寅恪 拜啓
    注:[1]陳寅恪“抗戰”前所寫《蒙兀史料》劄記引用清史稿列傳藩部蒙古王公傳(見《陳寅恪先生遺墨》97頁,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十五
    孟真兄:
    弟擬將波斯人所著蒙古史料及西人譯本陸續搜集,即日本人皆有之者,以備參考。此等書不可必得,乞寄其名目與歐洲巴黎、倫敦書店,託其購覓。庶幾日本人能見之書,我輩亦能見之,然後方可與之競爭。此意諒荷贊同也。匆此   敬叩
    著安    不一                 弟陳寅恪 頓首   廿六 早 
    (1)Hammer-Purgstall: [1] Geschichte de Golden Horde[2]
    (2)Hammer-Purgstall: Geschichte der Ilchane[3]
    (3)Hammer-Purgstall: Geschichte Wassaf’s, Genthner, Paris or Luzac & co. London[4]
    買  斯年(鉛筆)                      陳寅恪介紹
    注:[1]J. Hammer-Purgstall【哈默爾·普爾格施塔爾】(1774—1856),奧地利東方學家。
    [2]標準的寫法全稱是 Geschichte de Goldenen Horde im Kiptschak,即《欽察金帳汗國史》,佩斯,1840年出版。
    [3]Geschichte der Ilchane,即《伊利汗國史》,二卷本,達姆施塔特,1842—1843年出版。
    [4]此書系哈默爾·普爾格施塔爾所翻譯的古代波斯文獻Ta'rikh-i-Wassaf(《瓦薩夫史》)的第一卷德語譯本(原為維也納1856年版,2010年維也納奥地利科學院出版社重印出版,題為Geschichte Asssafs. Persisch herausgegeben und Deutsch übersetzt von Hammer-Purgstall, Neu herausgegeben von Sibylle Wentker nach Vorarbeiten von Klaus Wundsam),是古代波斯作家Šehāb-al-Din ‘Abd-Allāh Wassāf Širāzi所寫的關於其家鄉Fars以及蒙古人在伊朗的統治的歷史,另外他還對相鄰的各王朝進行了記述。
    十六
    孟真兄:
    頃陸續又檢得突厥文蒙古史料最要之一種呈上,乞並付寄與巴黎、倫敦書店。遇有舊本,可買之,因不必可得[1]。其卷冊甚少,即有之,亦不貴也。弟近草一文,題爲「八思巴與蒙古史」[2],搜集材料,頗感有不能見之書,敷衍成篇之苦。故就所欲見而不可得之書名,續之寄上。幸毋以煩瑣見責也。敬叩
    暑安                          弟寅恪頓首      廿六下午
    (1)Mirchond's Geschichte der Sultane aus dem Geschlechte Bujeh, ubersetzt von Fr. Wilken[3]
    (2)Mirkond: Histoire des Samanides, text & trad. par Defrémery[4]
    (3)Mirkond: Histoire des sultans du Kharezm, publiée par Defrémery[5]
    (4)Mirkond:Vie de Djenghiz-Khan publ.Jaubert Genthner, Paris,orLuzac,London[6]
    買 斯年(鉛筆)
    注:[1]审文意,“不必可得”似应为“不可必得”,一時誤書。
    [2]此文發表時改爲《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128—139頁)。
    薩囊徹辰的《蒙古源流》是陳寅恪用功頗深的蒙古史書。他不僅從《大藏經》中檢出元朝國師八思巴爲真奎太子所造的《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之間的淵源關係,而且校勘、考訂該書的東方諸文種譯本,依據對漢、藏、蒙文獻的比較研究,第一次指出《蒙古源流》的基本觀念和編撰體裁,都取之於元代吐蕃喇嘛八思巴所著的《彰所知論》,是蒙古史料的另一系統。這一研究結論對此後的蒙古史研究産生了較大影響。
    [3]《米爾洪德:關於來自Bujeh家族的蘇丹(算端,諸沙)史》,威爾肯(Fr. Wilken)译本,柏林,1835年出版。
    [4]《米爾洪德:薩曼王朝史》,德福雷麥里(M. C. Defrémery)刊波斯文原文及法譯本,巴黎,1845年出版。薩曼王朝(875—999)是古代波斯的一個著名王朝。
    [5]《米爾洪德:花拉子模的蘇丹(諸沙)史》,德福雷麥里(M. C. Defrémery)刊波斯文原文及法譯本,巴黎,1842年出版。
    [6]《米爾洪德:成吉思汗的生平》,Jaubert刊本,巴黎,1841年出版。
    十七
    樾亭先生大鑒:
    日本雜誌「大乘」[1]八卷第十二號,所中如有之,乞遣人送下一閱。不勝感激之至。 
    專此奉懇    敬叩
    日安                        弟寅恪 再拜   十一月十五日
    注:[1]《大乘》:雜誌,出版地不明,“大乘社”1922-1943年出版,全部計1-22卷。日本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和佛教大學圖書館有藏。
    十八
    樾亭先生:
    弟欲購書目,別紙呈上,乞購,皆所費不甚多。大谷學報之一冊,係前二年者,故須別購。至第三種「佛教史學」,則系舊雜誌,僅有數冊,而一誠堂目錄有賣者,故並附上。若有之而價不高,似亦可買也。專懇     敬叩
    撰安        照辦  斯年(鉛筆)               
    弟寅恪 拜啓      二十二日
    (1)E. Obermiller: 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 m.15, Heldeberg, Germany (Max Walleser's Materialism Zur Kunde des Buddhismus)[1] OK(鉛筆)(天頭注Lankavatara楞伽經)
    (2)大谷學報,昭和四年九月份。此雜誌雖已訂,但此冊內有寺本婉雅之唐蕃會盟碑文。但二年前,非單購不可。  OK(鉛筆)
    (3)佛教史學,此雜誌已不出,但日本東京神田神保町一誠堂有舊者出賣。OK(鉛筆)
    又有           照買(鉛筆)
    Richard Schmidt[2]之Nachtrag zum Böthlingk’s Sanskrit Wörterbuch[3]價在七八十元。如西北科學考察團[4]欲積極進行,此字典亦可買,否則從緩亦可。蓋其書搜集奇異新字不少也。           
    [1]奥伯米勒(E. Obermiller)《布顿佛教史》(History of Buddhism〔Chos-’byung〕by Bu-ston),Ⅰ-Ⅱ卷,德國,海德堡,1931—1932年。
    [2]理查德·施密特。
    [3]《Böthlingk梵文字典補編》。
    [4]1927年4月,爲了保護中國的學術文化資源,經北大教授劉半農等中國學者的爭取,中國和瑞典聯合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北大教務長徐炳昶(旭生)和瑞典斯文赫定分別擔任雙方團長,團員計中方10人,歐洲17人。考察內容包括地質學、地磁學、氣象學、天文學、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考察活動持續到1933年。1930—1931年,考察團在額濟納河流域居延烽燧遺址中獲得大批簡牘。
    十九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敬悉。弟欲購之書既多,缺版暫時可不購,請告書店,如有遇見Aboul-Ghazi: Histoire des Mongols et des Tatars[1]舊本,即開列價目通知,以便決定購買與否。Letters of Rashid-el-Din[2]則出版後,請其即寄一部來,因書極重要。價當不甚貴,約中國十元光景。Tarikh Jahan Gushay[3]即只有一冊,則暫時不買亦不妨。至趙邦彥先生[4]欲購之書,弟不知近日所中經濟狀況如何,及趙先生需要情形。俟晤趙先生及得知所中經濟情形後再決。
    匆復        敬叩   
    日安                                弟寅恪拜    廿五
    注:[1]Aboul-Ghazi: Histoire des Mongols et des Tatars:全稱Histoire des Mongols et des Tartares par Aboul-Ghazi Behadour Khan《阿布勒哈齊把阿禿兒汗的蒙古人及韃靼人史》,係戴美桑(Baron Desmaisons)所刊阿布·勒·哈齊《突厥世系》察合台文與法文譯注合璧本,聖彼得堡,1874年出版。
    [2]Letters of Rashid-el-Din:《拉施都丁書信》,原文為Mukātibāt-i Rashidi,1947年由Khan-Bahadur Muhammad Shafi刊佈。
    [3]Tarikh - i Jahan – Gushay:《世界征服者史》,波斯人志費尼(Juwayni)著,有波義耳(J. A. Boyle)英譯本,1958年出版。何高濟轉譯為漢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4]趙邦彥,字良翰。浙江省諸暨市人。清華國學研究院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任史語所圖書員。抗戰時期曾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學(今浙江紹興一中)任教。解放後到蕭山中學任教。1957年被劃爲右派,下放農村,1960年在下放地淒慘去世。著有《說苑疏證》《中國壁畫考》《調查雲岡造像小記》《漢畫所見遊戲考》《九子母考》《唐代女子化妝考》等。                 
    二十
    樾亭先生大鑒:
    日文現代意譯佛教聖典中有「異部宗輪論」[1]否?如有之,則欲借一觀。又:「大谷學報」爲日本極佳雜誌,請爲所中代訂一份。年僅日金三元。地名於下:   OK(鉛筆)
    「發行所    日本京都市烏丸頭大谷大學內」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頓首     三日
    [1]《異部宗輪論》是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古印度世友撰,唐玄奘譯。一卷。分敘小乘二十部派的産生 、分立及主張,爲研究部派佛教史的重要資料。該論有藏譯本、漢譯本(南朝陳真諦《部執異論》)。                           
    二十一
    樾亭先生大鑒:
    德國科學院報告目錄一本,已加符號附上,請檢查。又:前託購大谷學報昭和四年九月份中有「寺本婉雅唐蕃會盟碑」一文,不知已到否?弟另紙介紹一書,如圖書館無之,則請購買爲荷。匆叩
    暑安                            弟寅恪 拜啓       九日
    西藏大藏經甘殊爾勘同目錄[1]
    發行所  日本京都市上京區小山上總町大谷大學圖書館
    大谷學報    昭和四年九月  寺本婉雅   唐蕃會盟碑
                          京都市烏丸頭大谷大學出版部
    注:[1]此目錄共四卷,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編纂,又稱大谷目錄。係將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之甘珠爾部分,勘同現存之梵本、漢譯等版而纂成之目錄。甘殊爾又作甘珠爾,爲西藏大藏經之經律部。目錄內容分爲秘密部、般若部、寶積部、華嚴部、諸經部、戒律部等六部,卷末附有將近五十頁之題名索引,列出梵、藏、漢文索引。本目錄可與大正藏經、南條目錄(大明三藏聖教目錄)、西藏之德格藏、奈塘藏等互相對照使用。
    陳寅恪在柏林大學留學時,已接觸過“甘珠爾”。現存他留德時期的讀書筆記“藏文”第一本用德文寫着“柏林甘珠爾”“聖彼得堡甘珠爾”,可能是討論課的內容(見張國剛《陳寅恪留德時期柏林的漢學與印度學》,載《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10頁)。又:陳寅恪1931年3月致胡適函,論及柏林圖書館藏甘珠爾事(見三聯版《陳寅恪集·書信集》139頁)。
    二十二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敬悉。謹將鄙見附注于尊函原文之下。即乞覽察爲荷! 專復   敬叩      
    日安
                                   弟寅恪 頓首  十二月九日
    二十三
    (1)Royal Frederick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Indian Institute  Oslo, Norway此爲Konow[1]及Thomas[2]等西域及敦煌發現于闐語等文件之研究[3],於西北考察團之預備亦有關。中國及日本人皆多不知,故宜購。            抄出  買 請Han代(鉛筆)
    (2)Astasa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by hutnaraj[4],Bibliotheca Indica[5]買 Luzac代(鉛筆)
    印度叢書中此種獨缺。弟近作蔡先生紀念冊文[6],欲引之而不知其頁數,只能就日人所引者用之。故覺不妥,遂不引用。如能購到此書,則于本國學術獨立上不無關係。且□□甚少,價不昂也。  買全 Bib Ind(鉛筆)
    又:《全唐文》請兄代購一部。匆此     敬叩
    孟真兄       晚安                   弟寅恪 拜      三十日
    [1]Konow:Sten Konow【柯諾夫】,挪威伊朗語學家,對解讀新疆發現的于闐語文獻貢獻較多。
    [2]Thomas:F. W.Thomas【托瑪斯】(1867—1956),英國人。1903年至1927年任印度事務部圖書館館長。1927年至1937年任牛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斯坦因所獲敦煌藏文寫本的整理研究。
    [3]西域及敦煌發現于闐語等文件之研究:這裡說的是S. Konow與F. W.Thomas發表的有關新疆和敦煌發現的于闐語文書的研究論著。其中兩人合著的僅有一種,即《敦煌發現的兩件中古時代的文書》(Two Medieval Documents from Tun-huang)長文,作為Royal Frederick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Indian Institute  Oslo, Norway(挪威奧斯陸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學印度研究所叢刊)第1编第3种及Oslo Ethnografiske Museums(奧斯陸人種學博物館叢刊)第3編第3種出版。
    [4]Astādaś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by hutnaraj:《八千頌般若》,或稱《小品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此處是指R. Mitra所刊梵文本,1888年加爾各答出版,列為《印度佛教叢刊》第110種。
    [5]Bibliotheca Indica:《印度佛教叢刊》,叢書。
    [6]1930年12月,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陳垣、朱希祖、林語堂、劉半農、傅斯年聯名發起“編著蔡孑民先生六十五歲紀念集”(見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下·1·484頁)。1933年1月該紀念集出版時,名《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壽辰紀念專刊》,收入陳寅恪撰《支愍度學說考》(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159—187頁)。
    一九三一年
    二十四
    樾亭先生大鑒:
    圖書館中有「鳴沙石室遺書」[1]否?如有之,乞借出一檢,即行奉還。
    專懇      敬叩
    日安                           弟陳寅恪 拜求  四月十日
    注:[1]《鳴沙石室遺書》《鳴沙石室遺書續編》是羅振玉編印的重要敦煌文獻。內容涉及儒家經典、道教
    著作、地志類文獻、外來宗教、古方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十五
    孟真兄:
    左列德文書一本,請公交圖書館購之,如尚有錢,可供購書之用。弟日內擬赴北戴河
    住數日,與俞平伯同行[1]。因近日神經大衰弱,前曾發熱也。匆叩       
    著安          辦(鉛筆)                             弟寅恪 拜   廿六
    Nöldeke: [2]Geschichte der Perser und Araber[3]
    注:[1]俞平伯1931年6月2日致周作人函:“……明日偕與陳寅恪遊北戴河,數日即歸。”(《俞平伯全集》第9冊228頁,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又: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附記》:“三十餘年前,叔雅先生任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一日過寅恪曰,大學入學考期甚近,請代擬試題。時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修養,遂匆匆草就普通國文試題。”(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256頁)。陳寅恪爲清華大學新生考試命題事在1932年,按俞平伯書信,則陳寅恪赴北戴河時間爲1931年。或許寅恪先生記錯了一個年份,或許他第二年又到了一次北戴河,當時清華大學教授可以享受三年一休假的待遇。
    [2]Th. Nöldeke:諾爾德克,德國東方學家。
    [3]Geschichte der Perser und Araber:全稱Geschichte der Perser und Araber Zeit der Sasaniden,《薩珊時期的波斯和阿拉伯歷史》,塔巴里(Al-Tabari) 著,Th. Nöldeke譯,萊頓,1879年出版。
    二十六
    大屋德城[1]
    「日本佛教史の研究」 共三卷      發行所   京都東方獻行會
    右書乞買下爲感
                             弟陳寅恪 拜懇       十二日
    樾亭先生
    注:[1]大屋德城 (1882—1950),日本佛教學者。福岡縣人,早稻田大學哲學科畢業。後至中國、韓國考察佛教文獻史料。                        
    二十七
    Marquart: Ērānšahr [1]
    孟真先生大鑒:
    右書甚有關於六朝隋唐史事,如研究所無錢,則將介紹于北平圖書館。乞示爲感。弟不日即暫赴西□[2]。匆叩
    著安                        弟陳寅恪 頓首      七月四日
    注:[1]Marquart: Ērānšahr:J. Marquart, Ērānšahr nach der Geographie des Ps. Moses Xorenc’ i,馬夸特《伊蘭考》,柏林,1901年出版,為研究中亞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2]此字颇难辨识,审笔划墨迹和其他信函中的同一字,似为“安”字。
    二十八
    又有二書,皆關蒙古事,俄國出版者,法英書店必有舊者。一併呈上,乞付購爲荷!
    (1)Altan tobči with russian translation by Galsang Gombojew[1]
    (2)Wladimirzow: Comparative Grammar of [the] Mongolian literary language and Khalk[h]a  Dialect[2],Leningrad[3], 1929
    其一關元史,一關蒙文語比較,皆佳書。 
    寅恪 介紹
    注:[1]Altan tobči with russian translation by Galsang Gombojew:格桑貢布傑(Galsang Gombojew)俄文翻譯的《黃金史》(Altan Tobci)。《黃金史》,羅藏丹津(Lobsang Danjin)著,17—18世紀成書,其中保存有《元朝秘史》三分之二左右的內容。
    [2]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書面語與喀爾喀方言比較語法》,列寧格勒,1929年出版。
    [3]列寧格勒。
    二十九
    樾亭先生大鑒:
    周其浚南唐書注[1]劉承幹補注,不知所中有之否?如有之,蘄便中遣人送下。不勝感禱  
    匆此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啓
    注:[1]《南唐書注》著者爲周在浚,此或寅恪先生偶爾誤記。周在浚(1640—約1695),金陵人,原籍江西金溪縣。清初文學家周亮工之子。夙承家學,淹通史傳。著《南唐書注》十八卷,爲王士禎所稱許。
    三十
    樾亭先生大鑒:
    Asia Major雜誌[1]第三或第四上有Pelliot[2]之Sur l'origine de l'écriture(?)[3] hPhags-Pa(?)[4]乞借一閱,Pelliot[5]只有此一文,在Asia Major[6],想不難查也。匆叩  
    暑安                           弟寅恪 拜啓     十一日
    [1]Asia Major:一般譯作《泰東》(又名《亞洲學刊》、《大亞細亞》)。1923年創刊於德國萊比錫,發表德、法、英文撰寫的亞洲研究論文,是當時德國東方學的權威刊物。1933年因納粹勢力的擡頭,身為猶太人的主編申得樂(Bruno Schindler)被迫移居英國,雜誌停刊。
    [2]Pelliot:Paul Pelliot,伯希和(1878-1945),著名法國東方學家。
    [3][4]Sur l'origine de l'écriture(?) hPhags-Pa(?):此為伯希和的一篇文章,題目意為《論八思巴文字的起源》。
    [5]伯希和。
    [6]《泰東》。
    三十一
    木村泰彥著日支交通史[1]
    右書本所有之否?如無之,則請往日本購買爲荷。
    樾亭先生
    弟陳寅恪 拜啓    八月十一日
    又:陳鱣續唐書(廣雅叢書中)乞借一閱。
    注:[1]《日支交通史》,東京金刺芳流堂1926年出版,著者爲木宮泰彥。
    三十二
    樾亭先生:
    陳鱣續唐書共九冊奉還,乞查收。又:前傅先生處取來包袱二個,原係所中包書之物,今一併送還。即求查收爲荷!敬叩
    暑安                            弟寅恪 頓首       十七
    三十三
    樾亭先生大鑒:
    Stein: [1] Innermost Asia[2]第三冊,現已由第三組借到。弟處前兩冊亦請派人送至敝寓。不勝感荷     耑懇      即頌
    撰祺                       弟寅恪 拜啓       八月廿八
    注:[1]Stein:Aurel Stein,斯坦因(1862-1943),英籍匈牙利人,著名探險家和考古學家,曾四次到中國西北地區考察并盜掘古物。
    [2]Innermost Asia:《亞洲腹地考古記》,是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的正式考古報告。
    三十四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敬悉。Asia Major[1]中僅有Pelliot[2]一文。若四號未到,不知以前各號有之否?是久已出版者,故不在未到之四號中。不一定是今年的,Asia Major[3]出版至今不過數年,每年僅數冊,想查覓不甚難也。請費神一查爲荷!匆復    敬叩
    著安                         弟寅恪 頓首       十二日 
    (天頭自注):Paul Pelliot:Sur l'origine de l'écriture de ‘Phags-Pa–Asia Major[4]
    [1]《泰東》。
    [2]伯希和。
    [3]《泰東》。
    [4]伯希和《八思巴文字的起源》,载《泰東》。
    三十五
    樾亭先生大鑒:
    大谷學報收到,謝謝!魏晉石影壹冊送還,即乞查收爲荷。敬叩
    暑安
                                          弟陳寅恪 頓首
    錢大昕 潛研堂金石文存跋尾(在潛研室集中)
    洪頤煊 平津讀碑記(木犀軒叢書本,不知所中有此叢書否?)
    孫星衍 續古文苑(平津館叢書)
    一九三二年
    三十六
    孟真兄:
    姚君函及商務部代墊照像收條奉上。書乞轉圖書館登記。此書尚有氏族考一部,未全。
    洪[1]書亦有目無文,想彼時已難得。日人如那訶[2]等似亦未見。然書重要,仍須求之,方足成全書矣。匆此   即請
    撰安                              弟寅恪 頓首   十二日
    注:[1]洪鈞(1839-1893),清末外交家,江蘇吳縣(今蘇州)人。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在出使期間看到俄國人貝勒津翻譯波斯人拉施特哀丁著《史集》、伊朗人志費尼著《世界征服者史》和亞美尼亞人多桑編《蒙古史》等歷史書籍,遂獲得西方的資料證補《元史》。在翻譯金楷利的幫助下,譯著了有關章節,撰成《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其中有目無文的十卷,對元憲宗以前歷史的證補較爲詳實。開了中國史學界利用外國資料研究元史的先例,與沈曾植《蒙古源流箋證》、屠寄《蒙兀兒史記》同爲晚清蒙元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2]那柯通士(1851—1908),日本蒙元史學家。1907年,他將《元朝秘史》譯成日文,名《成吉思汗實錄》。這部書的出版,標誌著日本“蒙古學”的誕生。
    陳寅恪《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一文曾從洪鈞《元史譯文證補》轉引拉施特哀丁的《史集》材料(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130、133頁)。
    附:姚從吾[1]致陳寅恪函(鋼筆書寫)
    寅恪先生:
    久未函候,時以爲念。先生前致函大維[2]兄,欲在柏林託人用打字機打貝勒津俄譯波斯文拉施特哀丁[3]之史記彙編。大維兄囑鰲代辦此事。惟因鼇去年五月即遷居普魯士萊因省邦恩大學城(Bonn a/Rhein),不能親到柏林國家圖書館查借,祗有請託德友之精通俄文者,代爲調查。據云:俄教授貝勒津史記彙編俄譯本,柏林國家圖書館並無全書,只有兩冊。一本幾紙爲波斯文,僅篇首載有俄文短序。一本上半部爲波斯文,下半部爲俄文翻譯。名「成吉思汗的歷史」(至即汗位時止)。以較所聞拉施特哀丁史記彙編全書,所差尚多。又因兩書半爲波斯文,半爲俄文,兼雜蒙古字,不便用打字機打寫,以故遲延,久未答復。上周鰲來柏林,知柏林國家圖書館閱書室去年新添照像部(Photo copie),一切舊籍珍畫,均可隨時攝照。當與大維兄商定,先將已查得之兩冊,各攝照一部,挂號寄上,供先生查核。其餘尚未找到之俄譯本,俟查明後再爲繼續攝照。已攝兩書,共四百六十四雙頁,用費一百七十五馬克,已先由商務部照數代墊矣。謹附上收條一紙,收到後,望便中即將墊款歸還商務部爲盼。至原書查訪經過,當另函再詳。因德友致鰲之函,不在手下,故只能先述梗概也。寄歸之件,是否重要,亦望賜復示及。敬頌
    著安    並問府上均好   
    弟鳌謹告  三月廿六日,時暫寓柏林Grunewald Cuno Strasse 44A    又:鳌不日即復返Bonn,直接通訊處如下:Via Siberia!Kerrn  Shih-oo Yao
    b/prevof  Bonn a/Rhein
    [1]姚从吾(1894—1970),名士鳌,字从吾。1922年夏,由北京大学选派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其时陈寅恪、俞大维、傅斯年、毛子水、罗家伦等都在德国留学,陈寅恪、姚从吾与德国汉学家接触最多。1929年,姚从吾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讲师,1931年,任柏林大学汉学研究所讲师,1934年夏回国。
    [2]俞大维(1897—1993),陈寅恪妹夫,时任国民政府驻德商务调查部主任。
    三十七
    樾亭先生大鑒:
    頃檢得所買之續文獻通考第二百二十九卷之第七十七頁缺去大半,請告知該書店補換爲感。瑣屑瀆擾,惶恐之至。恭叩
    撰安                            弟寅恪 拜啓    二十九夜
      (天頭注:富晉書店)   
    三十八
    樾亭先生大鑒:
    歷代詩餘四十八冊收到,謝謝!卷一第三頁補到後,仍求交下爲感。平津館叢書中
    之續古文苑九冊奉還,乞查收爲荷。匆叩
    暑安                              弟寅恪謹復   廿一日
    三十九
    樾亭先生大鑒:
    右二書皆在道藏中,請借下一閱。
    劉向  列仙傳
    沈汾  續仙傳
    專此   敬叩
    撰安      書送去了(鉛筆)      弟寅恪拜求   八月廿三日
    四十
    陶弘景  華陽陶隱居集       726(鉛筆)
    陶弘景  真誥[1]             639(鉛筆)
    右二書亦在道藏中,敬求借下一查。不勝感荷!匆叩
    樾亭先生     撰安                  弟寅恪拜求   八月廿五日
    注:[1]陳寅恪《晉南北朝隋唐史備課記錄》引用《真誥》(見三聯版《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78—80頁);“抗戰”前所寫《中國中古哲學史材料·敦煌研究》引用《真誥》(見《陳寅恪先生遺墨》,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30、34頁)。陳寅恪告訴胡適《真誥》有襲取《四十二章經》處(見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154頁,中華書局2010年版)。
    四十一
    請便中代詢書店有石印水經注賣否?至感至感!
    樾亭先生                              弟寅恪
    四十二

樾亭先生大鑒:
    前承代購歷代詩餘一部,甚感!昨日上海友人知弟欲得此書,復以一部見寄。故弟有重復之歷代詩餘二部。擬請公與原售之書店交涉,將歷代詩餘退還。如其不肯,則弟仍向該書店續購同數量價值之書籍也。瑣屑煩擾,不安之至,尚希特別原宥爲幸。並請將人取回歷代詩餘,以便退還書店。匆叩
    撰安                          弟寅恪 頓首   九月六日
    四十三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敬悉。全校本水經注[1]六元似稍昂,近長沙刊王氏合注本[2]極廉故也。原書送還,即乞查明爲荷!費神之處,容當面謝!敬叩
    撰安                                   弟寅恪    十二日
    注:[1]清全祖望一生七次校勘《水經注》,對“酈學”研究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有《全氏七校水經注》
    《全謝山五校水經注》傳世。
    [2]清王先謙於光緒年間刊行《合校水經注》。
    四十四
    Sankhya Kārikā of Isvarakrsna with the Mātharavntti(ed. by Vishnu Prasad Śarma.)
    (Chowkhamba Sanskrit Series, No. 296, 1922, Benares India)
    右書係陳代真諦[1]譯「金七十論」原本,務求買之爲感。
    孟真兄                                    弟寅恪     十九
    注:[1]真諦(499—569),南朝梁、陳時期來華的梵僧,又名波羅木陀,佛教史上一般稱之爲真諦,有時將南朝“陳”放在名前,稱他爲陳真諦。原籍西天竺優禪尼國,出身婆羅門族。少時博訪衆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立志周遊諸國,弘闡佛法,不畏艱險,梁武帝時到建康正觀寺,翻譯佛經《十七地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仁王般若經》、《廣義法門經》、《唯識論》、《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律二十二明瞭論》等。
    四十五
    請將日本雜誌「大乘」借與林藜光先生[1]一查其爲何處出版,以便林先生訂購也。
    匆此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 
    注:[1]林藜光(1902—1945),福建思明人。早年就讀廈門大學哲學系,以成績優異,留校任助教,並致力於康得、黑格爾哲學研究。1929年,應俄人剛和泰之約,到北京「哈佛燕京研究所」任研究員,從剛氏習梵文。1933年,受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學校」之聘,前往該校任教,並隨法國學者列維學習梵文及巴利文。後來受列維之囑托,從事於梵文寫本《諸法集要經》的校訂工作。他精通英、法、德、日諸國文字,對梵文、巴利文、藏文均有相當的造詣。因辛勞過度,積勞成疾,於1945年病逝巴黎,享年僅44歲。
    四十六
    樾亭先生大鑒:
    所中如有常往來之書店,請便中問有石印之唐代叢書及唐人說薈[1]否?如有之,價幾何,並樣本均乞示觀。不勝感禱之至。匆此    敬請
    撰安                            弟寅恪 拜啓   十月一日
    注:[1]《唐人說薈》,筆記小說叢書,原有明末桃源居士輯本,共收筆記小說144種;清乾隆時山陰陳世熙(蓮塘居士)又從《說郛》等書中補入20種,編成二十卷。後來坊刻本有的改名爲《唐代叢書》。有清同治三年(1864) 木刻本,上海掃葉山房1913、1922年石印本。《唐人說薈》搜集唐人傳奇和筆記數量雖多,但未加審慎考訂,或擅改篇名,或妄題作者,或以宋人小說誤作唐代傳奇。魯迅1922年10月曾撰雜文予以揭批,後來他自己發奮編了一本《唐宋傳奇集》。
    四十七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敬悉。弟擬買唐人說薈即石印本,價值二元六毛者。謹先將此書第一本及木刊者第一本奉還(先將第一本送還,請書店將其餘之本共爲面套會合送下)。又:前借所中清史稿一本,一併奉還,並請查收爲幸!專此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頓首  十月五日
    四十八
    樾亭先生大鑒:
    壹元陸毛柒分收到,至感。林藜光先生來言,前購買之梵文瑜伽師地論Yogācāra-bhūmi
    多算了四毛參分伍厘,特交還弟。今送上,乞轉交蕭先生爲荷。又:前借之宋景文集(湖北先正遺書內)一部共十六冊送還,並乞查收爲感!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  十月六日 
    四十九
    陳垣著二十史閏朔表,右書乞借下一閱爲感!匆此     敬叩
    撰安
    樾亭先生                         弟寅恪 拜啓  十月十二日
    五十
    Rashid-el Din. History of the Mongols Persian Text and Translated into Russian by I. Beregin  St. Peterburg[1]
    此條乞交楊先生登記後送下
    注:[1]Rashid-el Din. History of the Mongols Persian Text and Translated into Russian:拉施都丁《蒙古史》。拉施都丁(Rashid al-Din)《史集》(Jāmi’al - Tawārikh)的第一卷為《蒙古史》,包括《部族志》和《成吉思汗紀》。
    五十一
    樾亭先生大鑒:
    昨上一函,諒已早達。杜牧杜樊川集注[1]馮集梧注,此書甚易得,石印者價廉,更佳。
    如無石印者,木板者亦無不可。乞書賈到靜心齋時,乞代一詢。專此奉託   敬叩
    撰安   諸容面謝                弟寅恪 拜求  十二月十五
    [1]陳寅恪《唐史講義》引用《杜樊川集》(見三聯版《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328、330、332頁)。
    五十二
    樾亭先生大鑒:
    黃刊《水經注》[1]共十二冊奉還,乞檢收。弟欲購此書,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此間無有售者,或長沙思賢書局王先謙校本均可。又石印王本亦可。王刊前次書賈欲以六元之價賣之,大約其書之價當在此下而不能超過此數也。瑣屑煩擾,尚求原宥。專此奉懇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啓  十二月十六
    注:[1]明黃省曾嘉靖刊本《水經注》。
    五十三
    孟真兄:
    頃見日本新出一書,論六朝音樂音韻梵唄等,係據日本在唐時所得材料,其中如魚山私鈔之類,殆日僧所記六朝人所稱爲曹子建創造之魚山梵唄[1]之流派也。如研究所與日本書店有往來,則不妨一買之。因此書只限五百部,價僅三元,必易售罄也。匆叩
    撰安    不一                  弟寅恪  頓首    廿一日
    大山公淳著
    聲明∕歷史及び音律    價日金三元,郵費二十七錢
    出版處   日本東京本鄉區本鄉三丁目      大雄圖書店
             請函內山書店即買  斯年(鉛筆)         陳寅恪介紹
    注:[1]魚山梵唄是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魚山據《太子瑞應本起經》創制的漢語梵唄,中國佛教界從此有了自己的特色的音聲佛事,故歷史上曹植被尊稱爲中國漢傳梵唄始祖。魚山梵唄克服了“梵音重復,漢語單奇”的矛盾,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並遠播日韓。日本傳有《魚山聲明集》《魚山私鈔》和《魚山目錄》(三書均輯編入《大正藏》)。
    《朱自清日記》1933年5月3日記:“下午訪陳寅恪……陳談中國樂譜之最早者,當推日僧空海所錄唐人《梵吹譜》,其中平仄聲與今迥異,此或係六朝遺聲。此譜名《魚山集》(《高僧傳》謂梵吹傳于曹子建,乃在魚山聽梵音而制),本見元人鈔本,今印入《聲明及音律》中。”(見《朱自清全集》第九卷21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陳寅恪《四聲三問》一文論及《魚山集》(見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從稿初編》367頁)。
    五十四
    樾亭先生大鑒:
    承費神代覓水經注[1],至感。送來之樣本可以買。惟請公以廉價代弟購之。不過七元,能少更好。至感至感!
    耑此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啓  十二月二十三日 
    注:[1]陳寅恪從另外藏有《水經注引得》(見陳寅恪致陳垣第12函,三聯版《陳寅恪書信集》128頁)。
    陳寅恪《兩晉南北史》(高等學校交流講義)《支湣度學說考》引用《水經注》(見《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129、178頁)。“抗戰”前所寫《晉至唐文化史》劄記引用《水經注》(見《陳寅恪先生遺墨》16頁,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陳寅恪抗戰時期掛念史語所保存的楊守敬遺稿《水經注疏》的安全(見陳寅恪1942年8月致傅斯年函,《陳寅恪書信集》90頁)。
    五十五
    樾亭先生大鑒:
    手示及水經注收到,感謝感謝!即照六元四毛價付之。請告蕭先生于此月發薪水中扣之。如此月不能發薪,則請示知,弟當即將六元四毛奉上,轉交書店也。匆此奉復    敬叩
    年安                               弟寅恪   十二月廿六日
    一九三三年
    五十六
    (信封)[1]
    北平北海公園靜心齋
    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樾亭   先生    啓
             北平西四姚家胡同三號陳寄(排印字體)          
              清華大學南院八號陳寅恪寄(手寫字體)
    樾亭先生大鑒:
    前承代購石印杜樊川詩注,價九毛六分,請即由會計處蕭先生處於薪水內扣除。又:弟欲借三書,開列於後,請便中一詢書價爲荷。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資治通鑒紀事本末
    此二書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中皆有之,其價最廉,而此間商務書館無之,不知可托上海商務書館否?
    丁福保  歷代詩話      上海醫學書局   此或可托北平直隸書局等代購。
            瑣屑奉煩  乞恕爲幸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求     二月九日
    注:[1]信封郵戳日期爲“廿二年二月九日”。
    五十七
    樾亭先生:
    手示敬悉,謝謝!新舊唐書合鈔價太昂,請暫作罷。又:直隸書局寄售畿輔叢書,此叢書中有徐松著唐登科記考、唐兩京城坊考,請代爲購下。所需書價即求在此月薪水內扣除。瑣屑煩瀆,俟面謝  敬叩
    撰安                           弟寅恪 拜     二月十四日
    五十八
    樾亭先生鑒:
    上海有書店曾出歷代詩話預約券,前有友人曾託徐中舒先生[1]代買過。今弟亦欲買一張,請煩查明,並代弟買購,想所中亦已購一部也。又: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元忽恩慧著「飲膳正要」[2],所中似亦不妨購一部也。匆此   敬叩
    暑安                              弟寅恪       十七
    注:[1]徐中舒(1898—1991),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先後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四川大学任研究员、教授。
    [2]《飲膳正要》是元代回族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的一部宮廷飲食專著。該書不僅集中反映了蒙古宮廷飲食結構的變遷,還涉及到植物學、動物學、營養學、食品加工學等其他門類,資料極爲豐富,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之間相互交流和影響的歷史軌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五十九
    (明信片)[1]
    北平北海公園靜心齋
    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樾亭   先生
    前託買資治通鑒紀事本末,現已購得,不必奉煩。其餘之書,如歷代詩話等,仍求代詢書賈爲感。
    樾亭先生                           弟寅恪    二月廿三日
    注:[1]此片郵戳日期爲“廿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六十
    樾亭先生鑒:
    又有張鳳[1]漢晉西陲木簡彙編壹冊送上,並乞查收爲荷,故連前三種共爲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貳冊
    《南菁書院叢書》拾冊

大谷學報》壹冊           大小共伍拾肆冊     收(鉛筆)

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彙編》壹冊
    此外有Kern & Nanjo: Saddharmapundarika即梵文法華經[2]壹冊,現需用,暫存敝處。
    弟陳寅恪
    注:[1]張鳳(188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1917年執教於浙江第一師範,深得省教育廳長馬敘倫賞識。1922年公費留學法國,1924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業餘雅好考古,曾爲盧浮宮博物院考古組的學生。1913年至1915年4月間,斯坦因在第三次中亞探險中,在中國敦煌漢代邊塞烽燧遺址、安西、酒泉兩縣境內采掘得一批漢代簡牘,法國人馬伯樂在爲斯坦因整理這批簡牘文書時,曾雇用張鳳協助。張回國後,依據馬伯樂寄給他的有關斯坦因第三次所得的木簡照片編輯成《漢晉西陲木簡彙編》,1931年6月由上海有正書局出版。
    [2]《法华经》又名《妙華蓮華經》《新法華經》,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後秦鳩摩羅什譯。经中
    調和大小乘各種觀點,謂不分贫富贵贱,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西藏梵文《法华经》写本及《法华经》汉藏文译本是世界范围的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陳寅恪遺留的64本筆記本第一類藏文第五本封面上用漢文寫着妙法蓮華經藏文,裏面有藏文碑文原文和英譯文。第五類西夏文第一本封面上題西夏法華。裏面抄的是西夏文四字句,附有西藏文和漢文譯文(見季羨林《從學習筆記本看陳寅恪先生的治學範圍和途徑》,《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74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信劄是第一手研究材料,素爲學界看重。作爲一個著名的大學者,陳寅恪一生所寫信劄遠不止現在看到的這些,目前所面世的信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三聯書店《陳寅恪集·書信集》出版後,報刊仍時有他的未刊信劄披露。筆者近讀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即發現《書信集》漏收了致楊樹達一函。1942年12月13日楊樹達記:“前以近著金文跋尾若干篇寄陳寅恪求教,并請為《小學金石論叢續稿》撰序。連日得其先後兩書,云:‘承示金文跋尾,讀之欽佩至極。論今日學術,公信為赤縣神州文字、音韻訓詁學第一人也。囑為大作撰序,為此生之榮幸。他年賤名得附以傳,乃公之厚賜也。’”此函可與陳寅恪《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三聯版《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260頁)一文參看。
    朋友提供給我的這六十封陳寅恪未刊信劄,還不是所發現的全部,還有一部分有待挖掘出來,整理發表。在陳寅恪同代人的文集、回憶錄、日記中,他所工作過的單位的檔案中,亦當有遺珠。陳寅恪書信的輯佚、整理,仍有擴展餘地。
    
    刘经富附陈寅恪书信1
     
     
     刘经富附陈寅恪书信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