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新发现钱谦益佚文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老人。江苏苏州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古文家和学者,虞山诗派的领袖。黄宗羲《南雷诗历》卷二《八哀诗·钱宗伯牧斋》称其“四海宗盟五十年”[1]644。一生著述富赡,有《初学集》一百十卷、《有学集》五十卷、《投笔集》二卷、《苦海集》一卷、《牧斋晚年家乘文》一卷、《钱牧斋先生尺牍》三卷、《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不分卷、《有学集文集补遗》三卷、《牧斋外集》二十五卷、《牧斋集补》一卷,钱仲联先生补辑钱氏佚文名《牧斋集再补》一卷。以上各本经钱仲联先生整理标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钱牧斋全集》(全八册),是目前钱谦益诗文集最完备的版本,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底本。但仍有散篇逸出全集之外,碎金片玉,弥足珍贵,当加辑补。
    一、    钱谦益佚文《寒松操禅师语录序》考释
    钱谦益主盟当时文坛,交游广泛,诗文搜集一时难以穷尽。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康熙刻本《寒松操禅师语录》[2]561卷首发现钱谦益序文一篇,即《寒松操禅师语录序》(简称钱序),该文不见于《钱牧斋全集》,是其佚文。序文涉及钱谦益的佛学思想和交游。兹将此文迻录、标点如下,并对其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作一全面考察。
    寒松操禅师语录序
    方今教外别传之书,流为世间,何啻千万,识者忧其多而不可程也。余独以为不然。盖佳言妙句,并非文字无丝毫意识之可寻,故古之今之金声玉振,放之弥纶宇宙,收之不存涓滴,千灯千照,皆可以存其心养其性。寒松大师盖其人矣。师神充气浩,眼正心空,系洞宗正传第三十世,瑞老人之冢孙。百和尚之嫡嗣也。屡迁名刹,倒卓乌藤,启天下之聋聩。其垂手年深,机辨纵横,云蒸霞变,四方问道者接踵而至。其一言半句,如珠在渊,如宝在山,虽欲隐藏沉痼,讵可得耶?信乎佳言妙句,照世明灯,开人心目,岂小补哉!
    虞山钱谦益沐手拜撰
    明末佛教呈现中兴之势,万历元年(1573)袁了凡居士倡议募刻线装本大藏经(方册藏),后经明代高僧紫柏真可、密藏道开、幻予法本和居士冯梦祯、陆光祖等人积极谋划,决定采用方册装(线装)代替传统的佛经装帧梵夹装、经折装。万历七年(1579)在五台山开始雕版,万历二十一年(1593)迁至浙江余杭的径山刻印,在嘉兴楞严寺流通发行,故名《径山藏》《嘉兴藏》。至康熙末年刻经工作基本结束,但直到乾隆年间仍有补刻。因此藏刻印时间长、主持者众多,刻经总数至今未有准确数字①。该藏主要分正藏、续藏、又续藏三部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处,但“现存的各单位藏的《嘉兴藏》没有一部是全的,现存的种种关于《嘉兴藏》的目录没有一种是完整无缺的”[3]。198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出版了《明版嘉兴大藏经》,收录正、续(包括又续)藏658种,对存世的续藏收罗颇备。续藏部分收录《寒松操禅师语录》二十卷[4],其中第九卷缺。影印时抹去版心上方“支那撰述”四字,盖影印者觉得该四字含有贬义之故。1990年,台湾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影印出版的《禅宗丛书》第68册收录此书[5],版心存“支那撰述”四字,但影印所据底本与《明版嘉兴大藏经》同。2008年,民族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嘉兴藏》全部出齐,“总计378函,2246种,2652册,收录经书12000多卷”[6]。其中第334函(又续藏第30函)第1至4册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版心下方有墨钉,其他行款与《明版嘉兴大藏经》本、《禅宗全书》本同。故以上《寒松操禅师语录》各本均来自同一刻板,唯刷印装订时间可能不同而已。
    《寒松操禅师语录》撰者为清初曹洞宗名僧寒松智操(1626—1686),名智操,字寒松,别号隐翁。安徽桐城人。父严百亨,母王氏。幼遭战乱,父母皆亡。十八岁出家,顺治六年己丑(1649)师从百愚净斯禅师于湖州弁山龙华寺,由此大彻悟。自顺治十七年(1660)起,历住松江青龙隆福寺(今上海松江区)、常州国山善权寺(在宜兴)、安庆白云山香炉寺、安庆严山云际寺、常州荆溪安乐院(在宜兴)、常州洞山善卷礼庵(在宜兴)、湖州弁山龙华寺等。有诗名,与吴伟业、陈维崧、孙默、顾有孝等有往来。有《方外英华》《九峰草》《拈来草》等诗集。
    《寒松操禅师语录》当刻成于康熙中叶,智操去世后不久。智操生前曾梓行其师百愚净斯的全集,附人《嘉兴藏》。②智操示寂后,其弟子德吴等编次其语录、机缘问答、偈颂、杂著等,并由众弟子德费、德贤等备资刊刻,其中后三卷诗集,《方外英华》和《九峰草》皆用吴江藏板,《拈来草》用宜兴善卷礼庵藏板,系智操生前已刻。由此汇成《寒松操禅师语录》二十卷(以下简称《语录》)。书成后,其弟子将其送至嘉兴楞严寺,随藏流通,附入《嘉兴藏》以光先师。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钱序只能作于此前。智操于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三年(1664)间,主要住松江青龙隆福寺,在这期间智操将已撰语录乞请当时的文坛盟主和佛界白眉撰序,完全有可能,而钱氏致力于弘扬佛教,亦乐为之。《语录》卷首钱序后有山阴(今绍兴)祁熊佳序,祁熊佳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祁序亦作于智操生前。
    《寒松操禅师语录序》何以逸出集外,未被收入其文集呢?钱谦益一生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于明朝,降清后,内心备受责备,在矛盾和忧患中度过最后二十年。他一生仕宦两朝,将自己的文集以明清为界一分为二,明朝所作收入《初学集》,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刻成,入清后所作收入《有学集》,生前未经刻印,康熙十三年(1674)邹式金编次刊行。入清后,钱谦益受到士林讥刺,由东林领袖一变而成贰臣,中经系狱,年老家衰,入清之作多有未入《有学集》者,在清代即有《牧斋晚年家乘文》《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有学集文集补遗》等补辑其佚文散篇。乾隆四十四年(1779),其著作被列入“悖妄著书人诗文”而遭禁毁。文集至清末宣统年间才由邃汉斋排印出版。《寒松操禅师语录序》是钱谦益晚年应寒松智操请求而作,序文成后寒松持稿而去,钱氏未留底稿③,该文遂存于《寒松操禅师语录》卷首,而不见于《有学集》和相关补遗本。古代名公大家之文集,有自己手定者,有他人编辑者,著述既多,搜罗难备,而今人研究其人其文首先要全面占有材料,才能得出客观、接近事理本身的结论。以此观之,辑佚工作乃精确研究之必须,新材料之发现往往能澄清旧说、提出新论。《寒松操禅师语录序》即是显著一例。
    另外,钱谦益与明末清初刻印《嘉兴藏》关系密切。他捐资助刻大量经卷,同乡毛晋汲古阁曾刻大量嘉兴藏经,“特别是东塔寺释道源与钱谦益、戈汕、毛晋等人交往颇深,知识广博,在崇祯十五至十七年间与毛晋等人合校了一百八十余种经籍”[7]21。钱谦益《有学集》卷四十一《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即为刻印方册大藏经(《嘉兴藏》)而作的疏文,文云:“于乎!是举也,有四善焉:一曰报佛恩,二曰拯末法,三曰挽劫运,四曰知时节。”[8]1398《初学集》和《有学集》中有诸多佛教典籍的序跋。他曾编《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并为之序云:“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嘉兴藏函,止刻《法语》五卷。丙申龚孝升入粤,海幢华首和尚得余书,楗椎告众访求鼎湖栖壑禅师藏本,曹秋岳诸公缮写归吴。谦益手自雠勘,撰次为四十卷。”(《有学集》卷二一)[9]869钱谦益四处访求憨山德清文集的各种版本,并亲自编辑为四十卷,其热衷佛事可见一斑。为《寒松操禅师语录》撰序亦在情理之中。
    钱序所云“瑞老人”指明代高僧瑞白明雪(1584—1641),讳明雪,字瑞白,号入就。安徽桐城人。父杨一举。系曹洞宗湛然圆澄法嗣。自崇祯二年(1629)起,历住绍兴云门显圣寺、湖州弁山白雀寺、天台护国寺、戢山戒珠寺、奉新百丈寺等。有《入就瑞白禅师语录》十八卷。新文丰出版公司《明版嘉兴大藏经》第26册《入就瑞白禅师语录》卷首陈函辉序云:“瑞白大师为云门湛然大师嫡嗣,溯之洞山为三十二世,溯之达磨为四十二世。”[10]知瑞白明雪是曹洞宗第三十二世。但钱序谓智操是“洞宗正传第三十世,瑞老人之冢孙,百和尚之嫡嗣也”。由此推之,明雪是曹洞宗第二十八世。“百和尚”指百愚净斯(1610—1665),讳净斯,号百愚。河南桐柏人。俗姓谷。十九岁弃家至终南山道林寺,后参瑞白明雪。自顺治元年(1644)起,历住松江青龙隆福寺、嘉定古昭庆寺、湖州弁山龙华寺、越州大能仁寺(在绍兴)、绍兴云门显圣寺、杭州皋亭佛日寺、宜兴国山善权寺、维扬江都善庆院等。有《百愚禅师语录》二十卷。《寒松操禅师语录》卷四云:“住浙江绍兴府大能仁寺洞宗正传第二十九世百愚斯老和尚。”上推亦证明明雪是洞宗第二十八世,下推智操是第三十世。以上考察可知,明雪有曹洞宗第三十二世和第二十八世两种序次,何以同一人在曹洞宗中有两种序次?钱序所说当是净斯和智操所承认之曹洞宗世系,而明雪集中所云世系当属另一师承所定。可见当时曹洞宗内部分支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法嗣之争。
    二、《寒松操禅师语录序》与钱谦益的禅宗观
    《寒松操禅师语录序》为研究钱谦益佛教思想和佛教活动提供了新材料,对考察其佛学思想和交游多有裨益。
    钱谦益出生于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钱世扬勤于佛事,流连寺庙。钱氏祖母卞淑人曾捐资修复破山寺,其云:“山寺之废而复新也,先君奉王母卞淑人之命,经营草昧,以溃于成。屠长卿寺碑云:‘善女人罄产倡缘,似昔贤之舍宅。’谓王母也。”[11]887他自幼随父亲游览寺庙、与寺僧交往,对其日后的佛事活动和佛学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钱氏《初学集》卷二九《破山寺志序》云:“余为儿时,每从先君游破山寺。饭罢,绝龙磵上下,激流泉,拾赭石,辄嬉游竟日。长而卒业,壮而缚禅,栖息山中,往往经旬涉月。虽在车马尘墙、顿踣幽絷之时,灯残漏转,风回月落,山阿磵户,斋钟粥鼓,未尝不髣髴在梦想中也。”[11]887《初学集》卷四十二《瑞光寺兴造记》云:“余年十五六时,从吾先君之吴门,则主瑞光寺僧蓝园远公。迄今三十余年,先君停舟解装与远公逢迎笑言之状,显显然在心目间,每过寺门,辄泫然回车,不忍入也。”[11]1106钱谦益从小受祖母卞氏、父亲钱氏奉佛之濡染,对佛教、佛寺有一种亲切感,少年时代的记忆在三十年后仍清晰于心,以至于忆及当时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可见钱氏家族佛教信仰和佛事活动对他的深远影响。《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之《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蒙钞缘起论》云:“万历己亥之岁,蒙年一十有八,我神宗显皇帝二十有七年也。帖括之暇,先宫保命阅《首楞严经)。中秋之夕,读众生业果一章,忽发深省,寥然如凉风振箫,晨钟扣枕。夜梦至一空堂,世尊南面凝立,眉间白毫相光,昱昱面门。佛身衣袂,皆涌现白光中。旁有人传呼礼佛,蒙趋进礼拜已,手捧经函,中贮《金刚》《楞严》二经,《大学》一书。世尊手取《楞严》,压《金刚》上,仍面命曰:‘世人知持诵《金刚》福德,不知持诵《楞严》,福德尤大。’蒙复跪接经函,肃拜而起。既寤,金口圆音,落落在耳。由是忆想隔生,思惟昔梦。染神浃骨,谛信不疑矣。”[12]472-473钱谦益因此梦而对《楞严经》非常重视,专门撰述《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蒙钞》,阐发《楞严经》大义。受家族佛教传统的影响,钱氏一生恭敬佛事,为佛教兴盛费尽苦心,由此形成了自己对宗教和世俗关系的独特看法。
    钱谦益认为禅宗(教外别传)典籍对世俗社会大有裨益。明末清初,禅宗兴盛,语录之书流行世间,一些人担心禅宗泛滥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钱谦益不以为然,《寒松操禅师语录序》认为(禅宗)佳言妙句:“如珠在渊,如宝在山,虽欲隐藏沉痼,讵可得耶?”他肯定语录之中有富于哲理的语句,能够启人心智,给世俗之人以教益,这种优秀的著述定会流传世间,为人所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钱氏完全不忧心语录之类禅宗典籍的泛滥,《有学集》卷二十一《牧云和尚全集序》云:“余老矣,盘回教海中,目不暇给。诸方语句,堆案塞屋,曾不能寓目。若其机缘交激,箭锋鞭影,非点胸括膜之人,未能勘辨也,而余何足以知之。”[9]889他对流行世间的诸方语录置之不读,以示不屑。《有学集》卷五十《觉浪和尚天界初录题语》云:“余下根钝器,衰老失学,每见世间文字及诸方语录,堆床积案,便眼昏头晕,不能开卷。每拈懒残语,那有闲工夫,替俗人拭鼻涕耶?然每于灯残月落,梦回寐醒,先佛古师,一一染神尅骨,语句影略逗漏,时时落齿牙喉吻中,如小儿弄语时,婆婆和和。有人诘之,茫然不能置答,有掩口一笑耳。”[8]1624对众多无甚意趣哲思的语录深恶痛绝,认为有些语录只能聊作一笑。结合上述两方面言论,才能准确把握钱谦益对当时禅宗语录的总体看法。
    明末清初,社会上流行盲禅、魔禅,钱氏对当时的禅宗末流盲禅、魔禅持强烈批评态度,主张以研读经典来振兴佛教。其《初学集》卷八十六《书金陵旧刻法宝三书后》:“近世魔禅横行,聋参哑证,瞎棒胡喝,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彼将束之高阁,屏为故纸,而何有于此三书乎?”[13]1798当时的禅宗末流不读佛经,随意讲法,实乃败坏佛教,是魔禅,当以法宝三书拯救之。他多次揭露盲禅贻误百姓的情状,《有学集》卷四十一《善德寺募修禅堂疏》云:“如上功德,海墨难书。举要言之,略有其二。一则曰以挽末法也,二则曰以救末劫也。云何为挽末法?大法垂秋,狂瞽交炽。盲禅魔民,弥天障日。不待月光出世,此世界几成墨穴矣。演若多晨朝览镜,迷头狂走。欲令知本头不失,非仍以明镜指之不可。”[8]1406世人多为盲禅所迷误,“惟此《华严》,蠲除宿业”,提倡研读佛教经典,参悟教法,用广博的知识,达到对佛教境界的体认。钱氏批评盲禅、魔禅,目的在于振兴佛教,其方法是返经重教。《寒松操禅师语录序》所体现的禅宗语录有补于世的思想,正是钱谦益禅宗观的重要基础,但当时诸多语录并未富有见地,故众多无聊语录和盲禅、魔禅受到他的激烈批评。
    三、《寒松操禅师语录序》与钱谦益的佛教经世思想
    元明之时,儒、佛、道三教不断整合,相互吸纳。就佛教来说,明代佛教政策本身包含了以儒统佛理念。钱谦益对此颇有会心,在《初学集》卷二十八《宋文宪公护法录序》中云:“谦益恭读高皇帝御集文集,稽首飏言日:‘天命我祖,统合三教,大哉!蔑以加矣!’已读故翰林学士承旨文宪宋公集,则又叹日:‘嗟乎!夫宪章圣祖者,舍文宪何适矣?圣祖称佛氏之教,幽赞王纲。开国以来,凡所以裁成辅相,设教佑神,靡不原本一大事因缘。而文宪则见而知之,为能识其大者。《广荐》之记,《楞伽》《金刚》之叙,通幽明,显权实,大圣人之作用存焉。”,[11]861该序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对明太祖统合三教、混一宇内称赏不已,以具体史实证明佛教可以大作用于世俗。钱氏自幼受家庭影响,接触佛教,同时和其他士子一样,接受儒家经国济世的入世精神的熏陶,儒佛两种思想从小植入其意识之中。
    佛教思想本身蕴含了儒家伦理所提倡的“忠孝”观念,这是钱谦益佛教经世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他多次引用宋代高僧大慧果禅师的语句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如《有学集》卷二一《山翁禅师文集序》引宋僧大慧杲禅师语“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9]876《有学集》卷二十一《罗浮种上人集序》云“余为木陈山翁序其文集,援引妙喜老人忠君爱国之言,将以谂当世士大夫,如有宋之张德远子韶者”[9]885。《有学集》卷三十六《华首空隐和尚塔铭》云:“昔者大慧言:‘吾虽方外,忠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洪觉范、鹿门灯公则日:‘孝于事师,忠于事佛,此洞宗上风也。’⋯⋯茂忠孝之芽叶。”[8]1273他认为忠孝乃佛性题中之义。《有学集》卷二十二《赠双白居士序》云:“忠孝,佛性也,忠臣孝子,佛种也。未有忠臣孝子不具佛性者,未有臣不忠子不孝而不断佛种者。”[9]911钱谦益将“忠孝”与佛性联系起来,儒、佛以“忠孝”为基础贯通一体,崇奉佛教可以不弃“忠孝”,儒生可以礼佛,事佛而不忘君国,儒、佛在此合二为一,这一思想给矛盾中的钱谦益以力量和解脱,使他能够度过入清后的晚年岁月——作为士大夫,可以安心礼佛;作为居士,可以忠君忧国。他在文集中多处引用此语,认为僧人和士人都是可以济世惠民、报效国家的,表现出强烈的佛教经世思想。正如《寒松操禅师语录序》云“(佳言妙句)皆可以存其心养其性”,即禅宗语录等可以培养人的心性,与儒家理学所重视“修身”相通。又云:“信乎佳言妙句,照世明灯,开人心目,岂小补哉!”佛教典籍能开人心智,有益于世俗,居功甚大。这篇序是钱氏晚年所作,历经个人荣辱和家国变迁后,其思想宏通而开阔,作为礼佛居士和士大夫领袖的他,对佛教经世思想的表述更明确、更深入。
    与僧侣交往是钱谦益佛教经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钱氏与明清之际众多名僧保持往来。连瑞枝《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云:“钱谦益的佛教生涯相当的丰富,早期接触的明末尊宿们、中年到老年所交往的华严讲师、到晚年传统禅宗内部大批逃禅的明末遗民们。虽然他在这三个阶段所接触的对象不同,但是他所秉持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佛教的经世思想。”[14]其《寒松操禅师语录序》可补其与僧人的交往。前揭连瑞枝《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文末附“钱谦益与明末清初僧侣的往来”,胪列与之交往的僧人,但未载智操,当据此文补入,以便全面了解钱谦益的佛教活动。钱谦益自幼游览寺庙,与僧人交往密切,顺治十五年(1658)后,主动与曹洞宗、临济宗僧人交往,不乏践行其佛教理念的努力。正如连瑞枝所说:“他在明亡以后,对佛教人物的评价特别强调‘忠孝’与‘佛性’的价值统合,这也可以说是他在晚年极力实践的一个目的。”[14]从钱谦益为寒松智操的语录撰写的序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佛教有益世俗”的理念,可以说,作为士大夫可以礼佛,作为僧人可以尽忠,士僧交往可以让二者互为交融,共同济世。从二人的交往可以看出士、僧之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宗羲.南雷诗历[G]//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寒松智操.寒松操禅师语录[M].康熙刻本.
    [3]韩锡铎.关于(嘉兴藏)及其重辑工作(上)[J].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5,(2).
    [4]寒松智操.寒松操禅师语录[G]//明版嘉兴大藏经:第37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5]寒松智操.寒松操禅师语录[G]//禅宗全书:第68册.台北:台湾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90.
    [6]高建中.功德无量的出版工程——重辑佛教宝典(嘉兴藏)[J].中国民族,2009,(9).
    [7]杨玉良.故宫博物院藏(嘉兴藏)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3).
    [8]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瑞白明雪.入就瑞白禅师语录[G]//明版嘉兴大藏经:第26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11]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七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连瑞枝.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J].中华佛学学报,1994,(7).
    注释
    ①参见韩锡铎《关于<嘉兴藏>及其重辑工作》(上)、(下),分别见《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5年第2、3期。
    ②见《百愚禅师语录》卷首智操《记》,《明版嘉兴大藏经》(第3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③亦可能是钱谦益留存底稿,去世后,刊刻《有学集》者未搜集到此文,其他《有学集》补遗本亦未见该文,故《钱牧斋全集》未收。
    【作者简介】张明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