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清史震林《西青散记》与所述双卿其人的真实性,自近代以来被一些学者所怀疑。笔者读《西青散记》与双卿诗词,深赏其才华,有感于其“埋忧天上”之悲。以为双卿《春从天上来·饷耕》等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造诣,怎能伪作。本文第一次采用了一系列稿本、抄本等原始文献,考察《西青散记》与双卿的真实性,请读者指正。
    一、《西青散记》反清复汉思想表微
    讨论《西青散记》,涉及满清统治中国百年后,雍乾间一批怀抱反清复汉思想的士人。他们并不具有明遗民那样的参与反清复明行动的现实可能性,但是其反清复汉思想则与明遗民一脉相承。其中,屈复不应清朝征辟、不应博学鸿词科试、不作清朝的官,怀抱反清复汉之志,可称之为出生于明亡之后的新遗民。史震林、曹学诗、吴震生,或只作学官而不作行政官,或短暂作官即辞官永不复出,而怀有反清复汉思想,可称之为怀有遗民之思的士人。
    1.《发训》、《发冢铭》:暗藏民族大义  《西青散记》卷一:“张来远先生,皖之桐城人也,薙发必藏之。训其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薙焉而弃,不忍也。’长子纯,字吾未,缄之于书簏,传其语为《发训》。雍正丁未秋七月,桐城大水……祖母及父柩所厝,当蛟冲,涌之去。当是时,吾未客归……于是哭行寻两柩,深沟丛薄,身自探窥,指裂踵溃,历二十馀日,得其祖母柩,父柩弗得也。乃取父之发,瘗于母沈氏墓之右,碑其前,曰‘发冢’。父殁时,欲以发附敛,忘之,幸留为冢,《训》益昭也。震林《铭》曰:‘奠元冥,以招魂。《发训》是敦,克荣其子孙。’钱塘黄松石亦为之铭。盖己酉岁(1729)也。”
    清于墉《金沙细唾·湖寇》:“(顺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薙头令下,县官解印绶去,民猎猎趋入乡。闰六月七日,市民抗令者三四百人会慈云寺,唱言举义,而无主者,众即阻散。俄郡载首级数船徇于邑,且谕:‘一人不薙全家斩,一家不薙全村斩!’而新令、丞亦随至。邑中及近城人皆薙如令,而远村故自若,传令愈严,人愈惊恐。于是西阻茅山,东阻洮湖,揭竿团聚之徒,因愚民易于煽惑,城内空虚,潜伏数千人于城,于初九夜半,燔毁县署,杀新丞及练兵于关帝庙,令走还府。抢劫兵械、库藏,远近大震。……湖寇凭陵,凡阅二十日剿灭。”[1]
    汉族遵守《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之教诲,和自古之习俗,男子不薙发,束发于顶加冠。满族习俗,男子薙去前颅全部头发,只留颅顶及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廷下薙发令,强迫全国汉人屈从满人习俗薙发,违者“杀无赦”(《清世祖实录》卷十七),激起汉人反清起义。清政权对汉人实行了大规模血腥镇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三日,为众所周知。清政权在金坛传谕“一人不薙全家斩,一家不薙全村斩”,激起金坛人民反清起义,清政权对金坛人民实行大规模血腥镇压,历时二十日,可称之为金坛二十日,则未必众所周知。史震林、于墉皆乾隆时金坛人,金坛反薙发反清起义,于墉知之,史震林更知之。因为金坛反薙发反清起义的根据地,正是史震林的家乡洮湖。由此可知,《西青散记》记述《发训》、“发冢”本事以及自己与黄松石为之所作《发冢铭》,乃是层累地寄托了明清兴亡之深悲隐痛与不忘反清复汉之志。
    2.黄松石琼花诗:隐喻反清复汉之志  《西青散记》卷四:雍正七年己酉(1729)三月,与毕柯山游维扬,识曹震亭。月馀,震亭“乃赋留别诗五首,以‘同心而离居’为韵,黄松石和之。松石有《琼花观》诗云:‘蕃厘观里日初斜,遗事千年一叹嗟。但使有人祠后土,不妨无地种琼花。’”
    安徽省博物馆藏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十卷稿本[2]己酉卷,有《吴菽亭招饮蝉叶草堂,在座者为杨筠谷、方任斋、康石舟、黄松石、史梧冈》。清郑燮《板桥偶记》:“王箬林澍,金寿门农,李复堂鳝,黄松石树谷、后名山……皆以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以此知吾扬之重士也。乾隆十二年,岁在丁卯,济南锁院,板桥居士偶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黄树谷,字松石,杭州仁和人。官学博,精于篆隶。子易,字小松,传其书法。”可知黄松石为历史真人。
    扬州琼花观,以所植琼花得名,位于扬州琼花观街。原为西汉后土祠,唐易名唐昌观。北宋改名蕃厘观。琼花,为聚八仙花之珍贵变种。
    明曹璿纂《琼花集》卷五宋杜斿《琼花记》:“余自京口至扬州,寻访旧事。知世所传后土琼花,在今城之蕃厘观。亟往谒之,故琼花犹在。然余闻绍兴辛巳之变,敌入扬州,已揭其本而去。何从复得此花种也?……有道士出,须眉皓然。自言生于崇宁间,今年八十有六岁矣,能叙今花本末……‘金亮渡淮趋扬州,直入观,揭花本去。其小者,剪而弃之。于时某方避乱出奔,亦初不知也。敌既退,某始于十二月来旧地,是时训练官成平领兵马依观屯寨。其军人某曰:“观主至耶?琼花已坏敌手,傍有一小根,微见地面可识认,非其种否?”某心知之,谓难以口舌定。惟告以琼花,若剔其根皮,投之火,则臭达于鼻,试之果然。军人皆喜叹,某即默祷后土移植花处,日往护之。越明年二月既望,夜中天大雷雨,某诘朝起视……则勃然三蘖从根出矣。自是遂条达不已,至于今三十年之久。见婆娑偃盖,常不忘断根时也。’……道士姓唐名大宁。余实金华之杜斿。时宋绍熙二年辛亥夏六月望日记。”
    《琼花集》卷一引宋《宝祐维扬志》:“方金亮拔本而去,竟枯悴弗植。亡何,旧基旁畅,枝根益以盛大。方金犯城之前一月,柯叶俄悴,避腥风如恶恶臭,高标凛凛,与孤竹二子一节。”
    《琼花集》卷一引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德祐乙亥北师至,花遂不荣。赵国炎以绝句吊之曰:‘名擅无双气色雄,忍将一死报东风。他年我若修花史,合传琼姬烈女中。’”
    《琼花集》卷一引明《洪武郡志》:“至元十三年花朽。三十三年,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补植故地,而琼花遂绝。凡元人称琼花者皆八仙也。”
    由上可知,第一,扬州琼花观琼花,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揭花本而去,道士唐大宁护树根而再生;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至,花遂不荣,元至元十三年(1276)花朽,后来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补植故地,人们多以琼花视之。在南宋元明诗文中,琼花历经金兵、蒙古兵两次摧残而不死,象征了汉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死而复苏的民族精神。
    第二,黄松石《琼花观》诗寄托了反清复汉之志。“蕃厘观里日初斜,遗事千年一叹嗟”,暗指千年之中,琼花与神州三度灭亡于金元满清。“但使有人祠后土,不妨无地种琼花”,用郑思肖画兰不画土根,因为“地为番人夺去”之典,暗示只要人们不忘琼花和琼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即使国土沦亡于异族而无地种琼花也是无妨,因为国土终将光复。
    第三,黄松石作《发冢铭》、《琼花观》诗,《西青散记》记述之,皆是寄托了反清复汉之志。
    3.吴震生琼花诗:隐喻扬州十日、崇敬史可法  《西青散记》卷四:“玉勾词客,嬉春踏月,辄口占云:‘皓月偏宜缱素葩,二分原为照琼花。冶春画出扬州好,唤渡人嫌江北涯。骨腻宫斜来艳种,家祠富媪拜妍娲。蜀冈谁种苍松满,来往精灵恐下车。’松莲索其解,曰:‘既有色天无色天,应有色土无色土。扬自宫斜种色,兼之富媪添妆,无双亭后特祠,竟寓至理。琼花虽死,精气实贯儿女中,犹芽生而种坏也。迨其渐减渐变,则二分明月,亦将去此而他照焉。’”
    玉勾词客吴震生琼花诗“皓月偏宜缱素葩,二分原为照琼花”,用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言明月偏爱扬州琼花,暗示琼花历经金元劫难而不死,象征了天地元气、民族气节。“冶春画出扬州好,唤渡人嫌江北涯”,言扬州春天美丽如画,唤渡人却嫌弃江北岸的扬州,唯恐去之而不速,暗示扬州十日之恐怖。“骨腻宫斜来艳种,家祠富媪拜妍娲”,言如今人们对于扬州,只知艳称埋葬隋代宫女的宫人斜,求拜供奉后土富媪的蕃厘观,暗示忘记了梅花岭史可法墓。“蜀冈谁种苍松满,来往精灵恐下车”,言外之意,蜀冈种满苍松,仿佛是为了祭奠史可法;精灵们来往扬州纷纷下车,是表示尊敬史可法,就如明清时先贤祠墓前下马碑所大书深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吴震生琼花诗,隐喻不忘扬州十日,崇敬民族英雄史可法,是反清怀汉思想的杰作。
    《西青散记》卷二:“(雍正十一年)二月晦矣,出丹阳,渡江上扬州,叩无双亭,吊琼花。”史震林《华阳散稿》卷下《小记七》:“乾隆乙酉仲春朔,景物晴美,菊台诗弟子约游平山……过蕃厘观……叩玉钩洞天,问琼花消息也。”史震林对琼花的凭吊和期盼,亦是发抒反清怀汉思想。
    双卿词《一剪梅》:“琼花魂断碧天愁,推下凄凉,一个双卿。”按《琼花集》诗,如宋楼钥《琼花引》“自从天上来蕃厘”,谢翱《琼花引》“英云蕊珠欲上天”,元张三丰《琼花》“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明金实《琼花图》“花落还归天上去”,言人间琼花来自天上,终将还归天上,形成艺术典实。双卿词自比琼花,是寄寓流落人间之意,此外有无琼花象征民族精神之潜意识,则不妨见仁见智。
    4.《西青散记》暗指明末清初金坛痛史  《西青散记》卷一:“嗟乎榛烟苓露、老青荒翠之墟,湮没亡失,不得其名者,可胜吊哉?年代既远,迹谢景迁,志载阙其传,父老昧其处,有鬼神踯躅叹息于其间耳。夫古今之史,郡邑之乘,遗漏良多。读忠孝传,谓忠孝人尽于是,读隐逸传,谓隐逸人尽于是,是直目如胶漆,胸无感慨者矣。”
    清计六奇《金坛狱案》:“海寇一案,屠戮灭门、流徙遣戍,不止千馀人……奉严旨:谋反大逆,不分首从,皆斩;惟知县任体坤,依拟绞。共斩六十四人。家属男女没入流徙,大小老幼又共二百七十六人。”
    清于墉《金沙细唾·海氛》:“顺治十六年己亥海氛之祸,金坛被诬遭极刑者,合官绅衿民凡五十人,其毙杖下及投缳、服鸩者不与焉……诸绅皆狼狈听质,黑缧锁项……幽沉晦惨与地狱同。质审不容措辞,惟有夹拷,不承则加杠,少辩则打嘴……一概入罪。”[3]
    金坛顺治二年反清起义,顺治十六年海氛案,距史震林不过百年,可知《西青散记》“志载阙其传”,“夫古今之史,郡邑之乘,遗漏良多”所感慨的被隐瞒的当代地方史事,是指金坛反清起义、金坛海氛案;“有鬼神踯躅叹息于其间”所感慨的无数英灵、冤魂,是指金坛反清起义成千上万之先烈、金坛海氛案不计其数之冤死者。
    5.曹震亭赠史震林诗之反清思想  曹学诗《竺阴楼诗稿》丙午卷《梅花岭》七律:“风雨北邙留正气,衣冠南渡少深谋。”丙午雍正四年(1726),曹震亭二十岁,已崇敬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洞晓明清痛史。《华阳散稿》卷上《记陈散樗》:“乙卯(1735),闻散樗卒,震亭有诗云:‘蕃釐别院苦吟身,琼树全枯感慨频’”卷下《小记四》:“太虚尘矣,下界烟矣,去玉京十二楼,住扬州廿四桥,补金粟后身,续琼花旧梦,此墨耕琴庄之所以能留震亭诸君子也……乾隆甲申九月朔书于广陵之南郭草堂。”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明亡一百年。扬州琼花遭金兵、蒙古兵摧残,死而复苏,成为宋元明清诗文中民族气节之象征。曹震亭感慨琼花,留恋琼花,所流露之反清思想,历数十年而未变。
    国家图书馆藏曹学诗《香雪诗钞》二卷乾隆刻本[4]卷一乾隆十三年(1748)《淮阴留别史悟冈》六首其一:“忏过频开贝叶函,鬘持同悔堕尘凡。诗情似月还长满,宦况如冰已不馋。折柳梦醒凉雨寺,采兰人挂落霞帆。骑鲸欲到扶桑国,东海偏嫌味带咸。”其四:“极乐峰头看雨初,听经夜过老僧庐。一官自觉逢迎懒,半砚都因忧患疏。薄俸难供琴畔鹤,长斋不羡铗边鱼。何由风雪空山屋,补就西青世外书。”
    《华阳散稿》卷上《记淳游杂咏》:“一卷西青世外缘。”《记诗穷》:“一卷西青海外心。”
    案:第一,由曹震亭赠史震林诗“宦况如冰已不馋”,“骑鲸欲到扶桑国”,可知震林乾隆二年(1737)成进士后不就行政官高要知县而改就学官淮安府学教授,实际是不愿与统治中国的满清政权合作。第二,由曹震亭诗“一官自觉逢迎懒,半砚都因忧患疏”,可知史震林担心其著述触犯满清文字狱。第三,曹震亭诗“何由风雪空山屋,补就西青世外书”,与史震林诗“一卷西青世外缘”、“一卷西青海外心”,皆言《西青散记》属于世外、海外,不属于此世、海内,是暗指《西青散记》包含反清思想。
    《西青散记》等文献表明,满清统治中国百年以后,反清复汉思想仍然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学所隐藏的最重要思想。
    《西青散记》的反清复汉思想,是其写实品格和真实性的最有力证明。
    二、《西青散记》中与双卿相关人物考
    《西青散记》中与双卿相关人物,包括双卿与之遥唱和的史震林、段玉函、张梦瞻、赵闇叔、恽宁溪、巣讷斋、王澹园、郑痴庵,为双卿作画的张石邻,遗作感动双卿的朱西野,愿为双卿募金建亭的毕柯山,咏双卿的钱凌霄、申志纶、荆振翔、吴震生、曹震亭等。除曹震亭、吴震生为当时著名诗人,其馀多为金坛、常州(治武进阳湖,古称毗陵)、丹阳等地民间读书人。本文考察这些人物的真实性的原则是,除见于《西青散记》外,又被当时其他文献所记载,且无反证,即可定为历史真人。
    1.史震林(1693—1779)  光绪《金坛县志》卷九《文学》:“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雍正乙卯举人,乾隆丁巳(1736)进士……授广东高要县尹,以母老改就淮安教授。正士习,黜浮华,一以淑身励行为诸生劝。淮安故濒河,岁戊河辰决,淹毙人口无算,震林罄橐瘗埋之。陈情终养,奉母归里……寓意林泉,娱心翰墨。其诗词字画无不超妙,时人称为四绝。年八十又八,无疾而终。有《华阳散稿》、《西青散记》行于世。”据咸丰《淮安府志》卷十八《职官·淮安府学教授》,史震林于乾隆十二年(1747)始就任淮安府学教授。乾隆二十年辞官后,至死未再作官。
    2.段玉函(?—1739)  号怀芳子,金坛人。曹震亭《竺阴楼诗稿》己酉卷有连章诗题:《弟柱得金沙史梧冈文,袖归示予,予读之惊喜,即与偕往访于梵觉寺,偕梧冈来者,为叶寿青、李虬苍、毕柯山。叶善医、画,毕善墨竹,得直,供梧冈费,心异其人。及读梧冈《记》,乃悉其概。又于《记》中识毗陵赵闇叔、恽深葭、金坛王月虬、段玉函、朱西野、胡尝斋、王云古。诸君子皆雄杰孤高、风流恺悌,虽未谋面,已神交矣。初梧冈有赠予及弟柱诗,因和其韵,并以所闻诸君子大略著于篇,见《求友之志云》。其下子题:《和梧冈见赠予原韵》二首、《叶寿青》、《毕柯山》、《李虬苍》、《赵闇叔》、《王月虬》、《段玉函》、《恽深葭》、《朱西野》、《胡尝斋》、《王云古》。
    《竺阴楼诗稿》己酉卷《段玉函》:“授得阳冰赤玉文,锦囊诗思更氤氲。自怜旧梦依香草,多恐前生是彩云。明月影中团纸扇,落花风里薄罗裙。销魂剩有清歌在,付与凄凉玉笛闻。”
    《华阳散稿》乾隆五年(1740)《慰曹震亭》:“去年八月,天夺吾友怀芳子。”
    《四库未收书辑刊》影乾隆刻本曹学诗《香雪文钞》卷七《致金沙史悟冈大兄书》:“怀芳子赍志以殁,而弥留之顷,犹复抚床惊叹,为弟代悲。”
    3.张梦瞻(1709—?)  金坛绡山人。《华阳散稿》卷上《与曹震亭书》:“二月初吉,于屈湖约同赵闇叔、张梦瞻叩华阳。”《与句容俞挹霖书》:“庚申(1740)春,与赵闇叔、张梦旃登茅山,北探乾元观道藏。”按乾隆十五年(1750)《句容县志》卷九《文学·国朝》:“俞显祖,字挹林,过目成诵,弱冠即拔帜。落笔敏妙,捷于风雨……居家孝友,所交游皆天下名士。”俞挹霖,当即俞挹林。
    4.赵闇叔  常州人。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己酉卷《赵闇叔》:“弄月仙郎识素心,可能怜我亦知音。人游滆水应如玉,天与姬山定是金。斗蚁盆中争粒米,栖鸾云外念时禽。他年自鼓东湖枻,来伴渔樵话古今。”弄月仙郎,史震林之号。
    5.张石邻  金坛人。《华阳散稿》卷上《记慨》:“甲子三月,与张石邻、王云古、毗陵巢讷斋访张梦瞻。”卷下《与赵闇叔书》:“(乾隆十九年)春,与孟河巢讷斋、同邑张石邻、王云古西游句曲。”《记菊花芙蓉吟》:“霞村与王澹园、张石邻、朱元蓂,俱老而倦诗。”
    6.朱西野(1693—1723)  朱钢字西野,广东人,居金坛。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己酉卷《朱西野》:“夕照荒寒笛里村,梦中垂泪到西园。一棺才子黄金骨,午夜离人白雪魂。宿草几年遮墓道,杨花无力扑天门。江头我亦吞声者,不及于郎谊最敦。”自注:“西野死,母子守西园,唯金沙于骏声时往视之。予友程贻昆,逸才早世,与西野同。”
    7.恽宁溪(1689—1752)  常州人。国家图书馆藏恽祖祁等《恽氏家乘》卷十刘科《孝子恽凝溪公家传》:“公讳贤,字升阶,凝溪其号也。大父寿侯。父瞻度……方久游,十有六年不通音问……乃泝大江达汉阳,渡洞庭抵长沙……北走燕,西入秦,自秦入豫……达濠州……奉父归。……业师陈夫子卒,妻艾子幼,毫无恃,赖凝溪倡捐田亩,及门各入田以佽助。……凝溪论作文之道曰:‘宁曲毋直,宁新毋腐,宁受嗤于俗目,毋茍悦于庸耳。’……乾隆壬申九月卒,寿六十有四。”[5]按《华阳散稿》卷上《恽寿侯传》:“寿侯公,讳长祉,自号重远,武进人。吾友恽宁溪之祖父也”,《恽氏家乘》卷一《祖训》:“宁溪公论作文之道”,及《西青散记》所述宁溪万里寻父,均与《孝子恽凝溪公家传》相同,可知凝溪即宁溪。
    恽敬《大云山房》二集卷三《子惠府君逸事》:“金坛进士史悟冈先生所著《西青散记》,多记山中隐居及四方游历琐事。为诗文,性灵往复,颇亦洒然。其游孟河,则雍正十二年也。敬幼侍先祖父子惠府,君言:先生自孟河偕巢讷斋、恽宁溪来,善饮酒,能画,能作篆、分书。子惠府君鼓琴多古操,即受之先生者也。《散记》中郑痴庵,常与先府君过从。去先生游孟河时,几四十年矣。为人颀长,白须冉,携楖枥杖,有出尘之表。见敬,尝令吟诗,时亦点定敬文,则大笑称快甚。”
    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己酉卷《恽深葭》:“郁盘方寸起山河,光焰崚嶒列宿罗。心事吐将才子尽,酒杯浇向好诗多。投锄漫学惊天语,拔剑空为斫地歌。最爱凤皇吟古调,离情飘飘太湖波。”恽深葭当即恽宁溪。
    8.巢讷斋  常州人。《华阳散稿》卷上《巢髯别记》:“巢髯者,毗陵孟河处士也。余为《西青散记》曾载之。名申,字周翰……自号讷斋。”卷下《三民合记》:“讷斋年近八旬,隐于嘉山,不相见二十年矣。”时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
    9.王澹园  王峻,字月虬,号澹园,金坛人。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己酉卷《王月虬》:“我忆芙蓉秋水间,澹园高士共鸥闲。玲珑梦立花阴月,清迥胸藏瀑布山。骨傲世情多自忤,句奇天意不能悭。故人已远东林寂,谁看修篁静叩关。”《华阳散稿》卷上有《王澹园诗序》。
    10.钱凌霄  常州人。《华阳散稿》卷上《记天荒》:“乾隆六年辛酉(1741)十一月……荆振翔送余至(孟河)天荒西院,与凌霄子钱来臣宿起舞斋,亡友段玉函读书处也。”
    11.郑痴庵  常州人。《华阳散稿》卷上《巢髯别记》:“与同邑郑痴庵、恽宁溪、丹阳荆振翔相友善。”卷下《三民合记》:“余将渡江南归,约重会于郑痴庵天花庄。”
    12.毕柯山  浙西人。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己酉卷《毕柯山》:“避仇千里壮心违,尘罨丹阳一步衣。雪市秃毫题墨竹,雨庵残照煮山薇。手摩霹雳琴须破,泪压虹霓剑不飞。但遇梧冈无竹石,凤凰清瘦鹭鸶肥。”
    13.申志纶  北平人。《西青散记》卷三:“申志纶,北平人也。父宦于金坛,清慎仁爱。……和双卿诗词共四十四首,为文六篇。”按光绪《金坛县志》卷五《职官·国朝县丞》:“申之熹,顺天宛平人,康熙五十六年任,以清慎升云南呈贡知县。”考县志,康雍间金坛职官申姓仅有之熹一人,申之熹姓氏、郡望、职官、年代皆与《西青散记》所述相合,可知申志纶当为县丞申之熹之子。
    14.荆振翔(1715—?)  丹阳人。《华阳散稿》卷上《巢髯别记》:“与同邑郑痴庵、恽宁溪、丹阳荆振翔相友善。”《与玉勾词客书》(二):“今春同赵闇叔、张梦旃、小扫花荆振翔游画山。”
    15.吴震生(1695—1769)  歙县人,居杭州。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四六杭世骏《吴震生墓表》:“乾隆岁在己丑,君年七十五矣,末疾不慎,遂至不起。……君讳震生,字长公,可堂其号也,姓吴氏。……为刑部贵州司主事,奇请它比,狱无冤滥。以与狱吏少和气,白云司不可久居,乞归不复出。乐湖山之胜,买宅太平桥……性耽吟咏,诗不下千百篇。尤工金元乐府,熟谙南北宫调分寸节度,凡古今可喜可愕之事,悉寓之倚声,入酸甜之室。行世者,凡一十二种。”
    案:以上所考十五位人物,皆为历史真人。除朱西野早亡,其遗诗为双卿所喜之外,其馀十四人,皆是双卿与之遥唱和,或为双卿作画、作诗之人,故皆为双卿真实性之见证人。
    三、当时人述贺双卿考
    《西青散记》之外,当时及稍晚之人述及贺双卿者,文献征考如下。
    1.曹学诗(1697—1773)  歙县人。清钱仪吉纂《碑传集》卷一百五郑虎文《曹学诗传》:“先生姓曹氏,名学诗,字以南,震亭其号也。……十有二岁,作《黄山赋》,一时手写口熟以遍传,达京师,声动朝列。洎所著《香屑集》出,人争购为枕中鸿宝。四五十年间,言风雅者,必以先生为宗。……戊辰(1748)成进士,出试为令,守湖北之西陵。西陵多盗,前守坐是免,至则不旬日获其魁。旋真授崇阳令。首谳盗妻者宋某,而以妻还其故夫,《完镜歌》所为作也。崇阳……地多山泉,故治田者必先治水……按行循迹,辇木伐石,潴流疏壅,备旱涝,蓄泄灌,因利御灾,石田以腴,千顷倍获。……地僻,俗士鲜辨声韵者,先生建桃溪书院以课士,而身为之师。期年,士皆能为诗。时大吏言贤吏者,必首先生。敕群吏曰:若为治,不必师古,其师曹令。……三年,以母丧,袱被归。久之,家益贫,或劝之仕,先生曰:‘吾向者,徒以有老母在也。’遂不复出。居乡凡二十二年卒。寿七十有七。”
    道光《歙县志》卷八之五《文苑》:“曹学诗,字以南,雄村人。乾隆戊辰进士,令麻城、崇阳,皆有声。亲殁,遂授徒终老。工骈体文,索碑铭传记者无虚日。所著有《经史通》、《易经蠡测》、《香雪文钞》、《宦游集》、《古诗笺意》等书行世。”
    案:曹震亭之性格特点,一是天性淡泊,不慕荣利。如为老母而短暂做官,三年而归,至死不出。二是正直、善良。如判案公正,兴修水利,兴办书院。三是才华卓越,为当时文宗。按黄景仁《赠曹以南》:“自是江山归巨手,谁教天地老诗名。”《两当轩集》并有《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访曹以南五明寺》、《夜坐怀曹以南》、《重至新安杂感》其一(“谓曹以南”)等诗。左辅《黄县丞(景仁)状》:“狂傲少谐,独与诗人曹以南交,馀不通一语。”许承尧《竺阴楼诗稿》卷首题识:“黄仲则甚重之。”足资参证。
    曹震亭为人正直,他的文字是靠得住的。
    浙江省图书馆藏曹学诗《小窗香雪诗钞》稿本[6]丙辰卷《读西青散记和双卿秋吟原韵九首》其六、其九:
    萧然四壁女相如,月府将空堕望舒。绝句双花兰可佩,心经一叶桂能书。病怜游子难亲疗,疟苦仙娥强自居。世上姻缘休更说,鸳鸯多半锁因诸。
    婉转寻花叹蝶痴,娟娟幽谷自芳时。秋风易猛无言受,夜雨多寒着意支。蠛蠓阵交天地淡,蟪蛄声断古今迟。西青幸有玲珑管,写出生香第一枝。
    曹震亭《和双卿秋吟原韵九首》描述双卿人品事迹,妙笔传神。
    其六“疟苦仙娥强自居”,“居”字,《小窗香雪诗钞》稿本原作“舒”,以墨点去,右旁改作“居”;《西青散记》作“除”。可以判断:曹震亭初稿作“除”,后因考虑到疟疾难治,故改为“舒”,望能缓解;又因本诗第二句已用“舒”字,遂再改为“居”。“除”、“舒”、“居”三字,“居”字最好。《广韵》:“居,安也。”“疟苦仙娥强自居”,写出双卿面对疟疾肆虐和姑恶夫暴,坚忍不拔、安之若素的性格。如《西青散记》卷二所述:雍正十一年九月末,双卿抱病打稻,“寒甚而颤,忍之强起,袭重缊,手持禾秉,茎穗皆颤,热至着单襦,面赤大喘。渴,无所得沸水,则下场掬河水饮之,其姑侧目冷言相诋,双卿含笑不敢有言,唯诺,敏给争先,任劳苦”。
    “萧然四壁女相如”,以司马相如比双卿,是曹震亭对双卿文学地位的崇高评价,且与屈复不谋而合。
    其九“蠛蠓阵交天地淡”,蠛蠓即墨蚊,诗言蠛蠓成阵,暗无天日,是喻指双卿所遇姑恶夫暴,家中暗无天日,也是喻指满清统治中国,暗无天日。双卿所患疟疾,后来被西方科学证明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曹震亭诗人直觉,暗合蚊虫传播疟疾之科学知识。
    2.屈复(1668—1745)  蒲城人。《碑传集》卷一三九刘绍攽《屈复传》:“字悔翁,年十九,试童子第一,忽弃去,走京师。四方学诗者,多从之游。韩城张廷枢为大司寇,时欲上章荐,力辞不就。乾隆元年,冢宰杨超会举应博学鸿词,杨未见复,复亦不谢。所著《弱水集》甚富,江南许元基品其诗为国朝第一。”
    《续修四库全书》影乾隆七年刻本屈复《弱水集》卷二十一《汉高帝大风歌》:“坑灰飞兮天地腥,坑灰灭兮天地平,沐日浴月兮天地明。”“日月”暗指明朝,诗隐喻推翻暴政恢复明朝中国。卷九《文信国祠》:“冬青寒食隔江深,丞相祠堂帝里寻。半亩宫墙天不夜,数株松柏昼长阴。城通御气崖山远,雨落潮声海水沉。终许虞歌回日御,大风歌是一楼心。”马墣评语:“写信国精神,直贯明初。”诗借宋亡而精神不死,直贯明初,推翻元朝,隐喻明亡而精神不死,直贯未来,终将推翻满清。卷十二《三忠祠》:“金元未复古今情。”言古之岳飞文天祥未能克复金元,与今之未能克复满清,是同一悲情。卷七《琼花观》:“荣悴是维扬。”马墣评语:“结不易解。”提示读者,诗暗指琼花悴于扬州,是因金兵、蒙古兵占领扬州,并隐喻满清占领中国。屈复是一位正直的民族志士,他的文字是信实可靠的。
    屈复《弱水集》卷十八《杨花十首有序》:
    双卿,绡山农家女,生有夙慧,能诗、词、小楷。所适非人,姑若夫遇皆酷虐,而双卿力操井臼,无怨色。赁王氏舍,佃其田。或与诸文士遥唱和,而贞洁自守。有以《杨花诗》寄示双卿者,甚叹赏之。金坛史公度为予言如此。予亦作十首,即讬公度寄双卿。乾隆二年(1737)二月也。
    其九、其十:
    月下迷离蜂蝶稀,一尘不染泛春晖。因风高入玉山静,借力远从银汉飞。能洁似经梁苑赋,有情不湿谢庄衣。明珠十斛难移置,只恋沧江白板扉。
    悠扬不是落天涯,宋玉东邻第一家。身总飘摇生有性,赋能飞舞灿如霞。轻粘野草犹安稳,若逐浮萍岂怨嗟。见此缤纷天亦老,从今我欲唤名花。
    按屈复《杨花十首》序及《西青散记》卷四:“丙辰会试,留都门”,《华阳散稿》卷上《记秋草》:“《秋草》者,屈悔翁诗也。……雍正己酉,余识之于广陵。乾隆丙辰,与曹震亭访于都……授予《秋草》诗十首”,《记与可村书》:“乾隆丁巳冬,同曹震亭出都”,《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乾隆二年:“五月壬辰,赐于敏中等三百二十四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乾隆二年丁巳恩科第三甲二百四十一名:“第九十名:史震林,江南金坛县”,[7]可知,第一,雍正七年史震林与屈复已相识于扬州。第二,乾隆元年史震林入京应会试,二年五月中进士,至冬始离北京。第三,史震林乾隆元年入京后拜访屈复,得授微言诗《秋草》十首,二年二月再度拜访屈复,为屈复言双卿事,屈复深为双卿其人其诗所感动,为双卿作《杨花十首有序》,并托震林寄双卿。
    屈复《杨花》诗序述双卿其人其诗,闻见来源,以及自己为双卿作诗十首,托史震林寄双卿,时地人事,原原本本,无可置疑。且史震林此时是在考会试、殿试,何能弄虚作假。
    屈复诗借咏杨花,赞美、鼓励双卿,馨逸悱恻。其九“因风高入玉山静,借力远从银汉飞”,“明珠十斛难移置,只恋沧江白板扉”,赞叹双卿超逸绝尘之诗才,与坚贞品格。其十“身总飘摇生有性,赋能飞舞灿如霞”,复赞叹双卿赋性不移,才华灿若云霞;“见此缤纷天亦老”,言自己面对双卿诗词才华而感动、倾倒;“从今我欲唤名花”,用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指双卿诗词是司马相如文章那样的名作,必将名垂后世。
    曹震亭、屈复对双卿诗词的崇高评价,是对苦难中的双卿的最大鼓舞。
    3.原衷戴(1692—?)  蒲城人。乾隆《蒲城县志》卷九《贤臣》:“原衷戴,字简斋。由丁未进士,旋充馆职。历任至浙江盐驿道,岁收课百万,先是秤馀数千金,分毫不取。又念商力疲敝,一切陋规蠲除殆尽。卸事后,资斧缺如,商送赆仪千金,亦不受。庄中丞有‘到宝山空回’之誉。”足见原衷戴为人正直。
    屈复《弱水集》卷十八《杨花十首有序》附录原衷戴《跋》:
    尝闻至慎非狂,步兵校尉;极妍尽丽,邯郸才人。正驱穷途车,偏怜红粉;乃嫁厮养卒,翻附青云。寄绿叶以细楷,其人斯在;题杨花以寓书,兹事何如。铁石心肠,宋广平本多深意;冰玉隐逸,陶元亮岂独闲情。能言固难,索解未易。前五篇,自伤孤客,则遍地霜花,风凄月冷;后五篇,致叹双卿,则漫天雪影,粉瘦琼寒。洪钟与金剪同声,愁聋旷耳;绣谱共牙签一色,恐眯离明。思入风云之中,味在咸酸之外。鸦能打凤,九苞益发辉光;蛛不如蚕,五脏真成锦绣。况魂消白首,回望灞桥;目断青杨,遥隔江树。当隋苑晚风初起,已不胜春;看长安古道齐飞,似曾相识。莫谓何与乎君事,必将有感于斯文。从外孙原衷戴谨跋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十五卷《履历折·乾隆朝·原衷戴》:
    臣原衷戴,陕西同州府蒲城县人,年四十六岁。雍正五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考选监察御史。雍正十年,出差山西乡试副考官。雍正十二年,改补刑部湖广司郎中,丁艰回籍守制。乾隆二年二月内,服满候补,今掣得盛京刑部郎中缺,恭缮履历进呈御览。……乾隆二年十二月初一日[8]
    据履历折,原衷戴守制期满后自乾隆二年(1737)二月在京候补,直至十二月掣得盛京刑部郎中缺;复按屈复《杨花》诗序:“予亦作十首,即托公度寄双卿。乾隆二年二月也”,可知当乾隆二年二月屈复作《杨花十首有序》并托史震林寄双卿时,原衷戴就在北京,在其从外祖父屈复身边。衷戴当是遵屈复之嘱咐为此诗作跋,诗与跋当一并寄双卿矣。
    据履历折,原衷戴已于三年前任刑部湖广司郎中。按乾隆《大清会典》卷三《官制一·京官》吏户礼兵刑工部尚书:“所属满汉郎中:正五品。”卷六十八《刑部》:“掌法律刑名,以肃邦宪。所属十有八司……湖广清吏司:郎中:满一人,汉二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湖北、湖南所属刑名。”刑部郎中为刑部司官,职掌审查司法案件,乾隆时官居正五品,自娴熟社会情伪,立身行事谨慎。身为刑部司法官的原衷戴为屈复寄赠双卿诗作长篇之跋,证明双卿的真实性无可怀疑。
    原衷戴《跋》:“寄绿叶以细楷,其人斯在。”言双卿题诗于绿叶,见其诗如见其人。“题杨花以寓书,兹事何如”,言屈复以杨花诗代书寄双卿,是何等之事。
    “洪钟与金剪同声,愁聋旷耳;绣谱共牙签一色,恐眯离明。”“金剪”、“绣谱”,女红工具,借指双卿诗词。“牙签”,象牙制四库书标签,指屈复诗。“旷耳”,师旷之耳。“离明”,典出《易·离》:“离为火,为日。”此四句,言屈复诗如洪钟大吕、正经正史,而与双卿女儿诗词遥唱和,只怕知音难得,灿烂光华使读者目迷。
    “鸦能打凤,九苞益发辉光;蛛不如蚕,五脏真成锦绣。”“鸦打凤”,喻指恶夫对贤妻使用暴力,典出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四十八引《今是堂手录》。“九苞”指凤凰九德,典出《初学记》卷三十引《论语摘衰圣》。此四句,言双卿遭遇恶夫暴力,而双卿的品德、诗词,却更加光辉、美丽。
    “况魂消白首”八句,暗指屈复杨花诗寄托何限故国之思。
    “莫谓何与乎君事,必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典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上句言,请你不要说双卿事与我无关,意同于英国17世纪基督教思想家约翰·多恩《祈祷文集》第十七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下句言,当你读双卿诗词,那是斯文所在,你必将为之感动。
    原衷戴《杨花十首有序跋》,给予双卿其人其诗崇高评价,亦是双卿真实性的坚确证明。
    4.顾敬恂(1759—1790)  无锡人。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顾奎光,字星五,宸曾孙,博学多识,诗古文皆有名于时。……子敏恒,进士,尤工诗,苏州教授;斅愉、敬恂、扬宪,亦皆才士。”顾嘉舜、宸父子,皆有传。可知顾氏是无锡望族,文学世家。《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五七杨熙之《顾敏恒传》:“顾敏恒兄弟四人,并擅文学……四川布政使杨揆合刻其稿为《辟疆园遗集》。”《辟疆园遗集》卷首杨揆《顾斐瞻诗集小传》:“顾敬恂,字斐瞻。乾隆己酉(1789)拔贡生。朝考入都,未及与试而卒。斐瞻弱冠工词章,记问淹博……性谨厚。……经史而外,百家著述,无不涉猎。少居里门,不事声气。后游湘汉衡岳之间,篇帙甚富。”可知顾敬恂为人谨厚,治学勤奋。
    国家图书馆藏《辟疆园遗集》乾隆六十年刻本[9]卷八顾敬恂《筠溪诗草》一《芦叶诗》:
    绡山女子贺双卿,工诗,误嫁田舍郎,所为诗,悉芦叶写之。
    黄芦摇曳秋江道,嫩叶离离易枯槁。谁写零香剩翠诗,金粉凋残委秋草。记昔绡山有丽人,巧将才思斗回文。吟成柳絮飘香雪,洗出榴花染白云。可怜误受香囊聘,谁道才华竟妨命。空书高格学簪花,错落银钩墨痕晕。岂有闲情更颂椒,自怜弱质逐风飘。题来翠叶书犹绿,写上青芦粉易消。可怜芦叶都萧瑟,瘦影经秋亦如妾。澹月浓霜鸥梦惊,暮烟无际飞花泣。憔悴难为桃李容,飘零只好伴芙蓉。故将阁翠伤心句,写入银塘断梗中。当风出水伤漂泊,为谢芳华早凋落。泪痕斑斑透青芦,应似湘江数枝竹。写恨休将翡翠笺,恐留珠玉在人间。漫猜红叶唐宫句,好和芦笳蔡女篇。
    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武进阳湖县志》卷一《疆域》,《金坛县志》卷二《疆域》,无锡经武进阳湖(二县同城)至金坛仅195里。顾敬恂为人谨厚;是乾隆后期人,去双卿之时未远;无锡、金坛亦相距不远;敬恂所述贺双卿事应属确实。
    胡适《贺双卿考》:“《散记》但称为‘双卿’,不称其姓。黄韵珊的《国朝词综续编》始称为‘贺双卿’。”[10]按黄燮清编《国朝词综续编》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辟疆园遗集》刊于乾隆六十年(1795),其中顾敬恂《芦叶诗》序称“贺双卿”,比《国朝词综续编》早七十八年,如何可以说“《国朝词综续编》始称为‘贺双卿’”?
    顾敬恂《芦叶诗》:“漫猜红叶唐宫句,好和芦笳蔡女篇。”言双卿诗词非关风情,而是对暴力的血泪控诉,与汉末蔡琰《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先后呼应于史。按《西青散記》卷三述双卿所遭遇姑恶夫暴,如雍正十二年十月,“一日,双卿舂谷,喘,抱杵而立,夫疑其惰,推之,仆臼旁,杵压于腰,有声,忍痛起,复舂。夫嗔目视之,笑谢曰:‘谷可抒矣。’煮粥半,而疟作,火烈粥溢,双卿急,沃之以水,姑大诟,掣其耳环曰:‘出!’耳裂环脱,血流及肩,掩之而泣。姑举杓拟之曰:‘哭!’乃拭血毕炊。夫以其溢也,禁不与午餐”。复按蔡琰《悲愤诗》述胡羌入侵中国掳掠奴役虐待妇女:“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可见双卿所遭遇的家庭暴力,与蔡琰所遭遇的夷狄暴力无异。顾诗乃是发挥孔子《春秋》大义:中国人行夷狄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暴力即是夷狄、野蛮,无论暴力来自何方。同时,顾诗亦是给予双卿诗词与蔡琰诗同等高度的评价。
    综上所考,第一,《西青散记》之外述及贺双卿的当时人曹震亭、屈复、原衷戴,以及乾隆后期人顾敬恂,其诗文一致表达了对双卿其人其诗的深刻理解与崇高评价,亦是双卿真实性的证明。第二,曹震亭、屈复皆为杰出诗人,曹震亭怀有反清思想,屈复则是怀有反清复汉之志的新遗民;原衷戴文学造诣极高,当时任朝廷司法官刑部郎中;顾敬恂是优秀诗人,其家乡无锡与双卿家乡金坛相去不远;此等条件,使双卿真实性的证明稳重如山。
    四、贺双卿生卒年考
    《西青散记》卷二:“双卿者,绡山女子也。……雍正十年,双卿年十八。”卷三记雍正十一年(1733)十二月双卿与段玉函书:“双卿年二十一。”按双卿年龄,此二说不同,当以双卿书自述为是。逆推双卿出生之年,为康熙五十二年壬辰(1713)。
    《华阳散稿》卷上《与玉勾词客书》(二):“去冬冲雪渡江,印《西青》四百卷。……绡山浣衣,病不复起。”《与玉勾词客书》(三)“未腊申秋,赍书申候,二札所言,学鸠为笑,鹧鸪为泪者也。”《慰曹震亭书》“去秋返自竹西,知君迭遭家变,孙以孝夭,祖以慈终。……倘离歙来扬,则华阳不远,髻峰之下,绡山在焉,浣衣亭尚夕阳耳。”卷下《曹绣君小传》:“曹震亭长子绣君。……己未夏……绣君遂病,疾大渐……而殁。”
    案:第一,由史震林《与玉勾词客书》(三)“未腊申秋,赍书申候,二札所言”,可知《与玉勾词客书》(二),作于乾隆五年庚申秋。第二,由史震林《曹绣君小传》记震亭长子绣君乾隆四年己未病殁,及《慰曹震亭书》“去秋返自竹西,知君迭遭家变,孙以孝夭”,可知《慰曹震亭书》亦作于乾隆五年庚申。第三,由史震林乾隆五年秋《与玉勾词客书》(二)“绡山浣衣,病不复起”,及《慰曹震亭书》“髻峰之下,绡山在焉,浣衣亭尚夕阳耳”,可知双卿去世当在乾隆五年庚申(1740)秋。双卿是死于疟疾与姑恶夫暴。
    乾隆元年曹震亭和双卿诗,乾隆二年屈复寄双卿诗及原衷戴跋,双卿当已寓目。《西青散记》印刷于乾隆四年腊月,双卿去世之前,其所非常关切之《西青散记》,亦当已寓目。
    五、结论
    第一,《西青散记》不仅是为金坛绡山女诗人贺双卿而作,同时亦是为反清复汉之志而作。这表明,满清统治中国百年以后,反清复汉思想仍然是中国文学隐藏的最重要思想。
    第二,《西青散记》所记十五位与双卿相关人物,皆为历史真人;《西青散记》之外四位当时及稍晚之杰出和优秀诗人,对双卿其人其诗有深刻理解与极高评价,文献俱在;证明双卿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第三,《西青散记》具有写实性格,其中时地人事,多历历可考,除扶乩诗可视为民俗叙述及有所寄托者外,其基本内容皆信实可靠。
    (鸣谢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张群副研究馆员、安徽大学图书馆前副馆长汤华泉教授、安徽省博物馆保管部、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首都图书馆古籍部,为笔者阅读善本提供了宝贵的帮助,谨此致谢。)
    注释:
    [1]《清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8页。金坛位于茅山东麓,又称金沙,得名于元刘大彬《茅山志》卷七《神区篇•水•金星岘》:“迭玉峰南,金沙布地。”
    [2]曹学诗:《竺阴楼诗稿》十卷,卷端首行顶格书:竺阴楼诗稿,其下小字书甲子,第二行下方留二格书:天都震亭曹学诗以南氏著,起自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终至雍正十三年乙卯,作者手校抄稿本,无界栏,半叶八行,行二十六字,楷书,十册,安徽省博物馆藏。卷首依次为:许承尧乙亥年(1935)、丙子年题识三通;史震林亲笔序,署云:“雍正己酉(1729)暮春之初,金沙弟史震林拜书于广陵无双亭。”
    [3]《清史资料》,第二辑,第163—170页。
    [4]清曹学诗撰:《香雪诗钞》二卷,即《鄂渚宦游集》,半叶十行,行十九字,白口,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单鱼尾,软体字,乾隆间黄云景延古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5]恽祖祁等纂修:《恽氏家乘》六十八卷卷首一卷,民国六年木活字本,国家图书馆藏。
    [6]曹学诗:《小窗香雪诗钞》七卷,卷端首行顶格书:小窗香雪诗钞,其下小字书甲子,第二行下方留二格书:天都震亭曹学诗以南氏著,起自乾隆元年丙辰,终至乾隆八年癸亥,作者手稿本,无界栏,半叶八行,行二十六字,楷书,四册,浙江省图书馆藏。
    [7]房兆楹、杜联喆合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版,第83页。
    [8]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十五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2008年版,第615页。
    [9]顾敬恂:《筠溪诗草》二卷,《辟疆园遗集》卷八、卷九,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黑口,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双鱼尾,宋体字,乾隆六十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10]《胡适文集》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2页。
    【作者简介:邓小军,男,四川成都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