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朱熹研究已涵盖哲学、伦理学、经学、史学、文献学、校勘学、美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内容,文学研究亦是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朱熹诗词研究方面,自1979年以来发表论文约六十余篇,其中词方面的未足五篇。出版的相关专著仅三部,南朝鲜李秀雄《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0)和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而以朱熹诗词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论著,胡迎建《朱熹诗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是第一部。这部论著对现存全部的朱熹诗词作了倾心倾力、细致深入的考察。分为上、下、附篇三部分。上篇为朱熹生平与创作道路简述;下篇论述朱熹诗的艺术渊源、体式特点、艺术风格;附篇收入《论朱熹词》、《论白鹿洞书院诗:以朱熹为主》及《朱熹诗选释》九十一首。这部书的主体部分是二十年前写就的,出版前相应做了补充和修改。 《朱熹诗词研究》一书后记中,著者回叙了数十年间与朱子心交的经历。他爱好朱熹诗词,1988年曾以之作为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在陆陆续续接近、研读朱熹诗词二十余年后,于2010年酿得了这部学术专著,随后使之问世。 《朱熹诗词研究》贴近原始文本,叙评都有根据,做到了是其是处,非其非处,与古人为友,平等对话。这源于著者敬重古人,尚友古人的心态。他说:“对古代优秀诗人要心存敬重之意,有了‘敬意’才能切实体会到古人创作的功夫,才能认真学习到一点古人的长处。”(《诗人谈诗》,胡迎建新浪博客)又说:“研诗与创作,犹如车之有两轮,相辅而成,不知作诗之甘苦,论诗终如隔靴搔痒,难抉其奥,又何以尚友古人。”(《湖星诗集》自序)他曾作诗云:“却从四壁缥缃里,今古诗心试凿穿。”所以,在研究朱熹诗词时,著者首先是怀着敬意走近朱子,尚友朱子,努力进入朱子的诗歌世界,然后才有所议论生发,避免了一般的浮论空谈。以朱熹诗词为本,烛照其诗心,窥探其奥妙,因而所作的解读和评判更加入情合理,客观允当。 如对朱熹诗的日常生活类题材,有的学者解读为:“不厌其烦地吟咏日常生活琐事,无休无止地咀嚼个人的心理感受,……纪事则不出宴游酬酢,抒情则无非孤寂惆怅,忧郁感伤,失落怨艾,孤芳自赏等等,无足深论。”(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前言》,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5页)《朱熹诗词研究》的解读则为:在即景遣兴这类诗中,“难能可贵的是,景中有感悟,或思考物理,或联想到国事”(第125页)。从唱和赠答这类诗中,“我们看到一位亲切和蔼、笃于友情的朱熹。他对长辈尊重,对晚辈谆谆告诫,情感真挚,切合对方身份、性情,有勉励,有安慰,很好地发挥了‘诗可以群’的作用。……诗是他与同道交流感情、表达态度的媒介。同时,他也以其诗才折服了他的同道。”(第165页)从哀挽类诗中,亦看出朱熹“既是在伤悼逝者,也是在感时伤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世事的忧愤和爱国的激情,大多写得慷慨蕴藉、沉痛悲凉,在哀音中自饶英气。……尽管有溢美之处,但基本吻合。”(第187页) 《朱熹诗词研究》主要从两个路向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一是文本细读和评鉴,二是逻辑统绪和综论。全书两头并进,努力调和二者。 一、 文本细读的收获 在此一路向上,全书通过对朱熹诗词表层文字的贴近细读、体味涵咏、笺释评鉴,破除了今人阅读朱熹诗词的障碍,引导读者进入朱熹所营造的生气弥满的艺术世界,并进而得以自在遨游朱熹丰富美好的深层精神世界。 《朱熹诗词研究》这方面所下功夫甚勤,做了许多拓荒的工作。朱熹诗共1200余首,全书深入笺释评鉴的诗作达339首以上,散引散议的诗作约6、7百首以上。朱熹词共18首,全书细致评鉴的词作有16首。凡所进行评鉴的诗词作品,不仅解释字词,注明典故,破点章法,而且阐发诗意,品评风格,注意参考前人的相关评论。因基本功夫下得深,加上著者自身是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感受格外细腻深切,能领会到朱熹诗词的精微妙处,故而分析往往中其腠理,给人以阅读的美感和快感。 《朱熹诗词研究》所采用的笺释评点的研究方法,承续了传统的诗学路径。这一方法在研究诗词时十分奏效,收获也丰厚。在熟读细绎的过程中,《朱熹诗词研究》匡正了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注解若干失误之处。第97页,认为朱熹“交结俱胜流,晤语仍王孙”诗中,“胜流”指名流高士,“王孙”指隐者,而非“猴的别称”。第198页,纠正了王相《千家诗》的误解,《观书有感》一诗不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是理趣诗,是以形象的诗家语,抒发朱熹研学悟道有得的内在体会和喜悦心情。 更重要的收获是,在贴近文本的基础性阅读有所提升的创造性评鉴之后,《朱熹诗词研究》提炼总结出了相当可观的朱熹文学经验。即通过阅读体验的优美路径,收获了文学经验的芳香果实,将朱熹诗词的解读和研究开掘到更深一层,展示出一个既清明雅正、又深含理致的朱熹诗世界。《朱熹诗词研究》对朱熹文学经验的总结,或总或分,遍布全书。如第143页云“朱熹咏物诗移我之情于物,打破物我类别的界限,产生心心相印的灵趣。”第205页谈到朱熹诗追求即物穷理,“与一般诗人不同的是,他不仅要求情与理会,更要在宇宙中、大自然中体会出理来”。第242页总结出朱熹诗五古崇尚“文选体”,尤爱陶渊明诗之冲淡,大小谢之清丽。七古学李白、苏轼之流转畅达。律句学杜甫之句法错综。绝句学王维之恬静雅丽。第267页概括说:“朱熹根据题材大小与主题需要,选择不同体式。登山临水、吊古缅怀、即景遣兴之作多用五古,能容纳大的题材、较多的内容,能长则长,能短则短,比较自由。与人唱和,则较多用五律、七律。小的题材,微小之景、瞬间感悟、题赠则较多用五绝或七绝。可见与人唱和之作,为遵守诗的游戏规则而用平仄,纯个人场合则注重自由发挥,甚少用格律诗形式。”等等。这些总结无不准确清透,令人信服。 二、 逻辑统绪的脉络与收获 在此一路向上,《朱熹诗词研究》依现代学术路径,按内在逻辑关系分类统绪,综而论之,以成一体。 全书所论朱熹诗词的各个层面,成系统,有脉络。按意义的横向关系,它有效地考察了朱熹的诗学观,抒怀言志、山水游览、咏物寓意、哲理诗等十三大类题材,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律、五七言绝在内的六大体式,以及艺术渊源、艺术特征与风格。按时间的纵向关系,它清理了朱熹诗的创作道路,每章节内大体依照时间顺序,有史有论,夹叙夹议,展现出朱熹诗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朱熹诗词研究》通过上述的逻辑层面的考察,大有创获。如,在朱熹诗的题材方面,述怀言志、忧国忧民、凭吊怀古、唱和赠答、哀挽、咏史等类内容均少有人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学家诗、山水诗、写景诗方面,《朱熹诗词研究》则无遗漏地对每类题材做了深细考察,初次展示出朱熹诗的题材全貌。再如,朱熹诗体式方面的奥妙与特点,自清人洪力行《朱子可闻诗集》之后罕见论及,《朱熹诗词研究》则对章法结构、对仗(特别是流水对)、特殊句法、炼字等给予深度挖掘。又如,对朱熹诗的艺术特征和风格,指出朱熹诗有“比兴委婉、情景理相融、景趣意趣情趣兼具”的特征,在“雅正清明”之外还有“高古清劲”、“渊深醇粹”(第290页)的风格特点,言人所未深言。又如,对朱熹理趣诗的探讨,从理与物的关系、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佛禅的关联等角度,结合具体诗作进行审视后,认为:理趣源自朱熹深厚的理学涵养、诗歌修养和“真味发溢”的诗学主张;理趣是指“物境与心中之理相感应,以完整的境界契合心中所要表达的一种道理,两者融合无间,生机盎然,灵机洋溢”;理趣诗须“蕴含哲理而有趣味,不离物境与物象”;“朱熹的理趣诗是先有其治学体会与朦胧的道理,然后以大自然的观察、景物的变化来顿悟或印证其心中之理,简言之,是心与境契,理在情中。”(第277-285页)这些见解尤为独到。还需提到的是,附编对朱熹词的解读也非常到位,且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朱熹诗词研究》是近年来关于朱熹诗词的一部优秀学术著述,著者是我非常敬重的优秀学者。不过毋庸讳言,全书还有可以继续完善之处。这里不揣鄙陋,大胆地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借鉴之用。 一、部分章节对文本的细读和评鉴用力多,对论点的阐述略嫌偏少。 二、以逻辑中心为主的论述,需要概念严谨,范畴明晰,逻辑自洽,论证严密。《朱熹诗词研究》在这方面似还可加强。如第109页对山水诗写作手法的分析,所列五点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联和整合。又如,全书着力于朱熹诗词中优秀的、突出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他作品中具有恒久艺术生命力的一面。但这一研究思路,在逻辑范畴上有所偏漏,即那些不够优秀、突出的作品为何就被忽视了呢?全书未能将此纳入考察视野,以致“朱熹诗的不足”只是附带几笔,显得过于单薄。 三、对相关史书、子书、集部书的参考情况,书中征引较广,但书后所列过简,未能反映全书资料的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郭齐:《论朱熹诗》,《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万娜:《文学经验:文学本质界说的逻辑起点》,《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3期。 左东岭:《文学经验与文学历史》,《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