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文学史和批评史的意义来看,何谓紧紧抓住时代?德国作家歌德基于当时德国民族文化的经典化进程,提出德国文学的自觉时,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要有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艺术卓越性追求。他指出,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如何把握时代至为关键。既然作家无法摆脱时代,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与时代融为一体。他在《纪念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认为,莎士比亚“假如他不跟他生活的时代融为一体,他就不会对我们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因此,他劝告青年作家,“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 ”无论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艺发展,要想抓住时代,就不能任凭文艺随波逐流,而是在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基础上,保持思想和艺术的定力,追求文艺的独立自主,敢于直视时代的问题,发出时代的声音,凸显问题导向。 翻开历史的篇章, 75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的根本问题” ,它关乎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而这一时期作为人民主体力量的工农兵大众多是不识字的文盲,因此,当时主流文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普及教育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立足时代的高度和抗战大局,从中华民族的解放这一时代最紧要的问题出发,以其“讲话”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的“延安道路” ——文艺的大众化,号召文艺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既尊重知识分子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也积极激发广大民众的文化意识自觉参与文艺表达,这就是紧紧抓住了时代,凸显了问题导向,以文艺的力量打击敌人,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这一经典文艺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纯化过程中,在“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下,当代文艺继续沿着延安道路发展。在文艺政策引导下,新中国的文艺发展继续高扬文艺的人民主体性。一方面,通过转变艺术家的情感立场和文艺生产方式,在提高文艺家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中,使文艺发展逐渐被纳入国家“统筹”中;一方面,在文艺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运动中,不断提高普通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文艺水平,激发普通民众的文艺创作激情,进而使得当代文艺发展中一些新歌剧、新舞蹈、新音乐、新诗歌、新美术、新雕塑、新电影等新文艺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人民站起来了” ,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在不断扫除文盲提高文化程度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还拥有了文化权利特别是文化表达权,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中,文艺发展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民创作主体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十七年”时期,涌现出一系列文艺经典。如柳青的《创业史》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以及新歌剧《东方红》 、新舞剧《白毛女》等一系列红色经典,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成为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商业化开发的资源宝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