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追求典型化创造 攀登文艺创作高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文艺报 赖大仁 参加讨论

    从上述文艺现象及文艺作品来看,其共同特点就在于重视典型化创造,能够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从而创造出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使作品充满丰富深刻的精神意蕴和思想力量。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分析,可以让我们从获得典型化创造的许多有益的启示。
    按通常的看法,文艺创作的典型化,首先表现为典型人物的创造。然而究竟何为典型人物,或者说典型人物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虽然过去的典型化理论已有比较明确的阐述,比如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或者说是鲜明个性化和高度概括力的统一等等,但这些说法可能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理解上产生偏差,很容易导致某些片面性。因此,从典型化的理论观念到创作实践,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在笔者看来,典型人物的创造仍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一是如何突出人物的个性化描写。典型人物要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这一点本来无需多论,因为人们早有普遍共识,而且理论上也有许多经典性表述。其中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恩格斯的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然而问题在于,怎样的个性化描写才是符合典型化要求的?恩格斯强调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主要是针对文艺创作中的抽象化和观念化、个性消融到原则中去的倾向,认为这样就没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可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与众不同、鲜明独特的个性化描写就一定是好的。对于那种脱离生活真实而凭空虚构的个性化描写,恩格斯称之为“恶劣的个性化”,视为一种纯粹低贱的自作聪明,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一个本质的标记。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人物的个性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经历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物性格的与众不同,文艺创作要从生活真实出发,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准确地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并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创造,使人物的这种个性特征得到更加鲜明独特的表现。如果没有对于人物及其生活实践的深刻理解,以及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创造能力,就不可能写出真正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更难以创造出个性鲜明独特的典型人物。
    二是如何强化人物性格的概括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高度的概括性,这一点同样不言而喻,理论界也早有普遍共识。但问题在于,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高度概括,以及怎样才能做到高度概括?如前所说,过去的典型化理论把这种高度概括理解为人物的“共性”,即某一类人物的共同特征;而进行高度概括的方法就是“综合”,即把若干个同类人物身上最有代表性的特点抽取出来,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进行典型化创造。那么,这样综合起来求得的“共性”,差不多就成为了某类人物性格特征的“公约数”。这种综合概括的方法如果处理得不好,恰恰容易造成人物形象创造的概念化和类型化。而所谓个性与共性统一,也很容易变成某种人物类型特征的个性化显现,成为一种进行了个性化包装的模式化典型。这种简单化综合概括创造出来的类型化或模式化典型,在以往的文艺创作中也并不少见,但这显然不是应有的典型人物创造。笔者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典型化创造,并非简单化的综合概括所能达到,而是更应当注重在深厚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并对源于生活的“这一个”人物的生活底蕴和性格内涵,以及人物性格的生成发展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开掘。这样创造出来的人物,才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对生活内涵及某些本质方面的概括),也有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思想意蕴的深刻性,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果说,简单化综合概括创造的人物形象,就像是人工合成制作的蜡像,再怎么栩栩如生都是没有血肉生命的,而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则如扎根在深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大树,是风姿独具并且充满蓬勃生命力的。
    三是如何加强审美理想的烛照。过去的典型人物理论,着重强调个性与共性统一,而对表现审美理想方面则重视不够。笔者以为,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并不仅限于按照生活真实进行综合创造,以及通过个性表现共性,更重要的还在于,要用深刻的思想洞察现实,用高于现实的审美理想烛照现实,才能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文艺作品创造的典型人物,无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还是多面性的复杂人物,都不只在于刻画其鲜明独特的性格,更需要穿透人物的精神灵魂,在艺术审美理想的烛照下,把人物真假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深刻揭示出来,这样才真正具有典型意义。如在《平凡的世界》中,自尊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农家子弟孙少平,脚踏实地又满怀理想的孙少安,敢爱敢恨正义凛然的田晓霞,用情专注善解人意的田润叶,心系乡土不计得失的田福军,懒惰自私圆滑世故的孙玉亭,精于官场潜规则的冯世宽等;在《人民的名义》中,满怀理想嫉恶如仇的侯亮平,敢想敢为作风强悍的李达康,一身正气敢于担当的易学习,心系民众不计得失的陈岩石,儒雅伪善的正人君子高育良,出身寒微以屈求伸野心勃勃的祁同伟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性格鲜明独特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的确抵达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人物精神信念的坚定或幻灭,应当说是融入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化创造。有人说作品中一些具有英雄气质或理想化色彩的人物形象不真实,看来这是混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的典型化创造之间的关系。艺术形象不能仅仅用真实性来衡量,艺术的典型化创造本身,就是要求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提炼生活,用审美理想之光烛照现实,典型人物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质或理想化色彩,应当是典型化创造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说,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生活命运和情感,表达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其精神实质,就包含着要求艺术真实性与审美理想有机统一。尤其是那些反映重大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必定寄托着这一时代人民的审美理想。例如,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新时期初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福军等,都是一些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人物形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改革开拓精神和人们的理想愿望,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的普遍赞誉。这不只是艺术真实性的力量,更是艺术典型化和理想化的力量。在中外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中,这类例子并不少见,正可以成为当今文艺典型化创造的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