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匆匆赶路”与“仰望星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余三定 参加讨论


     《断裂与融合——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郭军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我作为一位长期在高校工作的文学研究者和教学者,早就读过郭军的著作和文章,早就知道郭军是一位集创作、研究、编辑于一身的有影响的学者,他的诗歌创作有激情、有灵气,他的文学研究有现实针对性、有学术深度,他的编辑工作做得富有创造性、影响甚大。
     我觉得,郭军的这部《断裂与融合》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我们充分肯定,也值得当代人文学者注意和借鉴。
     首先,在选题上热情地面向时代、面向社会,积极探索、主动回答文学界有迫切现实意义的、大家都期待解答的问题(难题)。多年来,郭军一直自觉关注、追踪中国当代的诗歌创作,他发现,当代新诗的读者越来越少,影响力越来越微弱。那么,如何让新诗接续“断裂”、继续向前发展呢?郭军在本书中主动提出、并作出深入解答。郭军认为,造成上述境况的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整个世界被俗气的潮流所覆盖,缺少诗意;也许是地球被权力帝国与金钱帝国所把持,没有诗的位置;也许是文化的多元挤压了诗歌;等等。郭军经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后肯定:但是从诗本身而言,有一些原因应该是当代诗歌的致命伤,这就是没有思想和先天不足。换言之,是诗人没有过分多的智慧和思想。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个案分析与普遍规律探究相交融。郭著全书六章,其中有两章是对柳忠秧《楚歌》等诗作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个案分析。郭军明确指出,纵观柳忠秧的《楚歌》新古体诗,皆体现了他融“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于一炉的诗学追求。这也是他特别推崇评价柳忠秧作品的根本原因。在对《楚歌》等诗作进行了多方面系统分析后,郭军得出他的如下基本结论:《楚歌》等诗作既完成了诗作者对楚情的眷怀,对新古诗的尝试,也捍卫了一个时代的精魂。更令人惊喜的是,柳忠秧在这首《楚歌》吟诵中找到了一种让古体诗纳入今日中国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此前坐困于新旧诗体之争、中西平仄之辩不能自拔的中国诗人们所不具备、或者知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而柳忠秧却完成了今日中国与千年楚魂的对歌一曲,这或许是《楚歌》文学价值之所在。
     再次,书中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富有启发性的关于中国当代新诗的洞见和观点。郭著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当代新诗研究的新收获、新突破;从各个局部看,则可以说其论述精到之处了了可见。比如,郭著这样论述自己关于诗歌语言的基本看法:诗人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遣词造句,以文字创造节奏,用节奏带出音韵,为文字注入生命;诗歌不能停留于文字,而要对文字有所超越,赋予其深刻的内涵。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更高,甚至可以说苛刻。郭著基于上述的基本看法展开对现实的如下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诗歌重视语言也存在对传统的超越与重构,口语化写作为诗歌文本带来了反讽、戏谑、独白、隐喻、引文嵌入等戏剧化手法,这固然使得诗歌变得更有活力,被视作近现代诗试验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有代价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诗歌。如今许多诗篇都存在令读者云遮雾绕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这无疑是诗歌与读者日益疏远的原因之一。接下来,郭著得出了自己的、也是很有深度的结论:“自由”过头,使当代诗歌创作面临窘困。
     郭著中有一段抒情意味与哲理意蕴相交融的话引起我反复阅读和久久回味,这段话是:“当一个时代诗意不再,我们发觉身边仰望星空的人少了,匆匆赶路的人多了。”我觉得,郭军他既在“匆匆赶路”,又不忘“仰望星空”,他的人生是不断进取的人生,又是“诗意地栖居”的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