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小说改编剧占据荧屏,网络写手稳登胡润作家榜的今天,网络文学成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名词。它生产出不少畅销书,其中部分也够得上“佳作”,但对它们的阅读体验却并未超越纸媒文学。不少网络作品,包括那些知名网络小说,都充斥着抄袭雷同的段落,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学标准”都达不到。在网络文学中见不到真正精妙构思、精心创作、精益求精的“精品”。 精品的缺乏源于当前统治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福特主义”。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福特将流水线引入汽车生产,不仅提升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也引起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高效机械化的大工业生产终止了匮乏、过剩的物质引领人类从思考如何生产转向如何消费。作为盈利主体,当下商业化的文学网站深谙此理,在它们的主导和推动下,网络文学接纳了福特主义,强调速度和数量,将对象的趣味统一归类、最大化约,忽略差异。因此,提起网络文学,有实际在线阅读经验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数字与类型,而不是情节和人物。不论是隐姓埋名、默默码字的写作小组,还是已成为大神的知名写手,都将流水线作业看作取胜秘籍。边写边想是网络写作的常态,数字量化是网页更新的要求。当作者心心念念都是每天多少更、每章多少字、订阅多少可以“入V”之类的念头,读者自然也会用听笑话、看小品的心态去浏览,两厢供需倒也合拍。只是这种流水线生产也会让构思化为碎片、情节陷入套路。虽然号称“文学”,但谁都不期望通过网络获得心灵的触动与灵魂的涤荡。在网络上找文学精品,就像是开着经济型轿车的人看维多利亚时代的珠宝,前者廉价、平庸却代表时代方向,后者精美、独特却似乎与普通人无关。 真是这样吗?作为新媒介的使用者,我们只配消费廉价的文字产品?实际上,廉价且丑陋只是过渡时期不成熟的产物。当本雅明、阿多诺们痛惜“灵韵”的消退时,他们没有意识到工业也可以发展出美学,设计也可以变成艺术,先锋派也具有不下于艺术自律的巨大意义。工业革命的尘埃落定,新鲜的花朵便显现出来;媒介转换的热潮退去,才能从网络文学中发现精品。 但这并不是说精品会自然出现。目前在网络文学领域内,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网络文学”一词以偏概全的狭隘认识——把产业化文学网站里的类型小说当作网络文学的全部。它不仅偷换了新媒体文学的实质,遮蔽了文学的多样形态,阻碍了一批不认同类型文学的作者,更扼杀了这一概念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如果满足于作为资本附庸、不断自我复制的批量化生产,网络文学只能迎来消耗殆尽的结局。 在类型化网络小说的数字业绩背后,危机已经显露端倪。越南是中国网络小说一个主要市场,而近日却传出其因淫秽等问题禁止出版中国言情小说的消息。当然,类似作品在中国也许同样无法印刷出版,但它们却无疑是网络热门,以至于冲出国界,率先开始文化输出。越南一纸禁令,牵涉到的绝不仅仅是个别网站的利益,而是国家文化形象。以网络耽美小说为例,有些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器官或性过程,却把同性恋人身份设置为中学生、师生、父子甚至人兽等。虽然有些借助“穿越”、“轮回”等淡化伦理冲突,却仍挑战着道德底线,不能因其娱乐性一笑了之。面对传播力、影响力如此巨大的网络媒体,如果放任其向着浮泛化、庸俗化、幼稚化发展,还凭什么向网络文学要精品? 健全的阅读市场涵盖机制的管理、受众的选择和媒体的自我调节三方面。既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多样的内容,也需要适度的引导。而如今对网络小说趣味进行引导的,却主要是资本。资本的诉求是增值,以最小的创新投入吸引最大数量的关注,因此必然流于肤浅松散和同质化。在资本导向的网络作品中,不仅看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大主题,连现实生活的轨迹也难以寻觅。难道动辄数以百万的点击者真的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叙述?难道人人都期望活在“小白文”里,有了困难就坐等“金手指”?想象力并不指凭空变出的异兽法宝,“正能量”也不是矮穷矬秒杀高富帅的痴人说梦。网络文学如果一味简单任性、违背常理,很快就会遭到厌弃。读者在见识过玄幻奇诡之后,会有理性的回归,产生对真实性的需求。垄断型文学网站如果以资本盈利作为趣味导向的惟一标准,既偏颇又短视,应当在自身盈利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合适的均衡点,积极敦促旗下这批亲近新媒体、有号召力的作者,以他们所掌握的流行趋势和网络语言,突破福特机制,创作出揭示当代人生存困境和精神忧患的作品。 媒体变迁影响文学形式。日报的专栏曾催生长篇小说连载,而如今的文学网站则开发出在线更新的类型小说。类型小说以网页为主要载体,降低门槛去笼络最大数量的公众,以感官刺激吸引浅层次的注意力。这种浮泛的注意力虽然数字惊人,却属于无效传播,首先就给想要阅读网络文学的人一个眼花缭乱、繁乱芜杂的印象。对网络媒体来说,技术的快速更新导致其盈利模式极不稳定;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看,却是一个契机。在互联网上,发帖跟帖的论坛小说、试验式的超链接小说、私语式的博客小说、140字的微小说等形态各异,却为痞子蔡、木子美、张嘉佳等性格各异的人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园地。当然,类型文学网站也培育出唐家三少、酒徒、血红等诸多大神。可见,不同网络媒体造就不同作者。在当下风靡的微信中,虽然还没有产出广泛认可的代表性作家,但它却具备个性定制、选择传播、自主屏蔽的技术优势,为又一轮网络写作形式、又一批媒体弄潮儿提供了契机。有理由相信,精品将在网络媒体一轮轮淘换之中显现。 佳作来源于激情,精品却必然是理性的结晶。在网络文学声势日隆的今天,凭什么向网络文学要精品?除了资本趣味导向的变更和网络媒体自身的淘汰之外还有哪些渠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