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生活是一个如此流动的时空,我们无法保证前路是一条平顺的坦途,正如作者在故事中写道:“生活不都是鸟语花香,还有贫困、不公平,甚至生离死别”。诚然,作者适时地在为孩子们制造“轻喜剧”的大潮中抽离出来,选择并坚持了难能可贵的现实主义立场,写出了这个满载矛盾同时却能成为现实镜子的故事,并让我们从中察觉,真实的生活便是这般喜忧参半,正如在一诺生日的欢乐氛围中,妈妈有可能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在不速之客登门造访时,意外的喜讯可能不期而至,在妹妹生命行将逝去的关口,一场手术又可能化险为夷,助力抵达柳暗花明…… 在描摹现实样貌的过程中,作者也不吝在细微处着墨以流露出人情的温度,使故事在冷峻之中透出光亮。例如,作者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便制造着一个个迷人的瞬间。即使在懂事异常的一诺身上,我们仍能看到孩子的天性:在受到表扬时,他一改往日的低调谨严,将内心的快乐“喜形于色”;在感觉老爷爷的预言似乎并不可靠时,他内心“气鼓鼓的”,甚至想不再理睬老爷爷……同样令人惊喜的是,故事中始终没有出现真正孱弱的孩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内心丰富健康、不断成长的少年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紧握手中球拍、同样把握自己命运的执著,看到了被病魔笼罩最终却将之战胜的乐观,看到了知错就改的善良,看到了体贴、看到了诚信、看到了不卑不亢,甚至看到了正在传承的责任和信仰。 在有感于故事的精巧与深刻之外,我们或许也会从中生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农村”与“城市”、“外地人”与“本地人”是否具有本质的差异和区别?故事里孩子们交流时略显成熟的语体是否全然属于当下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亲情的断裂是否能够如同故事中那般被消解?十来岁的孩子是否能够又是否应该被期待养成近乎完美的人格?一个朋友便曾在她的文章中表示:“那些我们所认为的美好品质,坚强与勇敢、宽容与爱护,都必须来自于孩子对他们自己的承诺,而非爱与责的重负。如果不是他们自己的主动探寻,如果他们不曾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再好的美德都将是无用之物。” 海子有一首诗,叫《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我想,能够体悟到住在世间的珍贵,定是首先接纳了生活的平凡,并在那平凡之中找到了巨大的能量。在《一诺的家风》中,作者孙卫卫正是用流畅质朴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过程中鲜有讲大道理般的直接说教,而将“家风”这样一个深重严肃的话题,智慧地置换成一个又一个孩子乐于接受的生活细节,于是,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间,我们读出了孩子成长背后的心路历程,读出了生命的厚度与重量,读出了那些在自然而然中代代相传的、无比珍贵的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