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长篇小说《问世间情》 小说,创造一种新的可能 叶辛的长篇新作《问世间情》的故事梗概如下:在上海打工的农民工索远小有所成,担任一家工厂的主管,他和同厂女工麻丽过起了“临时夫妻”的生活。但是有一天,当索远在河南农村的妻子携女找上门来的时候,索远面临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抛弃结发妻子,和已经产生感情的临时妻子麻丽生活在一起?还是恪守道德的底线,回归家庭,和妻子但平平冰释前嫌? 这一道德选择上的两难是这部小说内在的情节驱动力,当那个早晨索远和麻丽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好梦就已经结束了。叶辛严格恪守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以最朴素的讲故事的方式将这样一个发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呈现了出来。根据小说中援引的资料显示,在近些年的上海,这种务工群体中的“临时夫妻”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不是以百十计,而是以万、十万计。 毫无疑问,叶辛不仅仅是站在道德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小说中的索远并非是一个道德堕落、玩弄情感的浪荡子,恰好相反,他努力工作、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无知的女工,还是并不了解其生活经历的“临时妻子”麻丽。在整部小说中,索远都始终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他是一个阶层的代表——在城市务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妻儿老小还在农村,正努力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变身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但这个理想似乎遥不可及,他们的工资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而他们的栖身之所,也不过是在所谓的“城中村”中租借十来平米的房子。至于人格的尊严和精神的需求,那就更是遥不可及的幻景了。但索远最有意思的地方也许就在这里,从表面上看,他和麻丽的临时夫妻是从生理的需要开始的,他丝毫不隐讳这一点,但从一开始,这一生理的需求就与某种心理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性的需要之外,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甚至是审美上的需要。我以为这是小说最有穿透力的地方之一,对于索远这样的“新农民工”而言,温饱已经无法满足他,他需要更多的东西——而这所谓的更多东西,也不过是人性最基本的诉求。当社会无法给予或者社会漠视这一切时,他们就自己创造出一种新的关系来予以补充,在这个意义上,“临时夫妻”不仅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同时也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是底层者的创造力生生不息的表征。 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言,题材的敏感是小说的首要之义。从题材的角度看,《问世间情》选择了一个极有生产性的话题。但小说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比如人物,比如结构,比如对人性最充分的发掘和想象,当然,最重要的是,小说不能遵循世俗的道德,小说要走的是自己的路,这条路代表了另外的可能和另外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