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薛舒小说:小镇生活里的上海表情(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项 静 参加讨论

    “万事要有交代,有果定要有因,好人必有好报。他们坚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薛舒说过的这一句话大概可以看做是《问鬼》这部小说的主旨,这种人生哲学打通鬼与人两界。小说起源于乔凡谷老家叔叔的去世,这个带着点鬼气的梦中通告,连接起了乔凡谷的身世和母亲杨淑英知青下乡、返程的历史。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唐装》的续写,在失去联络20多年的老家,“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造城运动之下,“我”的乡下身份从一个小司机摇身一变成了项目分部主管;单身多年,终于又爱上了一个女人——乡村的神秘女人,不管这个女人是否爱我,是否适合让我去爱,我终究爱了。“我”的突然回家让已经占据房产的堂妹夫疑心重重;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因为需要一个男孩,与妻子、代孕女之间展开了血的杀伐,城市与乡村、欲望与爱的矛盾等等,都需要问鬼,这是人世的原则无法企及的一个世界,借着这个鬼魅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人鬼不分的世界。作家在小说中总是发出各种疑问,这世上真的有鬼吗?鬼是什么?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人类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肉体的精神状态?是虚无?是臆想?是梦幻?是人类寄托爱和恨的某种情感表达?是永生的灵魂?……在现实主义的原则中,我们很少有这种超自然的表达,这是一种非常有意味的故事方式,也是一个给想象的世界重新注入活力的机遇,不过,这个故事因为作家本身太过明晰的理性,以及种种显而易见的追问,没有让故事像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那样长久地自然地沉浸在鬼的世界里,也失去了一个自成风格的机会。
    个人记忆与现代人的精神窘境
    每一个成长型的作家,都不会轻易丢弃落在路上的珍珠,他们不断捡拾,擦亮,重新出发,薛舒正是这种类型的作家。《远去的人》是一篇非虚构作品,但里面的小镇与都市、父辈的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等等,又有哪一点不是之前小说的遗落?
    《远去的人》是薛舒最近写作的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这部作品的写作缘起,薛舒说:“5年前,我为父亲写过一个长篇小说《我青春的父亲》,以他为原型的男主角生存得有活力而始终努力,5年后的今天,他却在我的另一个长篇里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身份渐渐远去。他没有读过《我青春的父亲》,因为虚构,我不敢让他读。如今,他当然不再有能力读《远去的人》,然而倘若他能读,我亦是不敢给他读的,因为并非虚构。”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父亲从有意识到缓慢失去意识的过程,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撕裂记忆、绝望啃噬又还原煎熬的过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一个父女、夫妻恢复到最单纯关系的生活记忆,疾病把亲人之间的关系锁在最小的范围内,人性之残酷与无奈开始裸露,薛舒在这里开掘出了一个作家对自己和他人致为深刻的剖析。除此之外,《远去的人》还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这种病人形象,把精神健康中心的其他病人,把老龄社会的各种情感问题都赫然地推到我们面前,固然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之于个人是一种偶然,但“远去的人”始终是一个永恒的生存话题,《远去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勇敢、绝望又充满责任感的作家薛舒,也区别了那些虚构小说中透露出来的薛舒个人的形象。
    薛舒还有一部分小说属于心理小说的范畴,与小镇系列相比,这些小说似乎推开了现实的一切冗赘,获得了想象的自由和内心隐秘的释放。《那时花香》里的姚所长救了遭丈夫和公婆虐待而要跳河的孙美娣,因为妻子对他冷淡而将与救孙美娣时的肌肤接触无限夸大,渐渐成为一种精神依赖,并期待着孙美娣再次跳河,以便满足自己的心理期待。《第三者》里,一个偶然在超市认识的女人,絮絮叨叨地跟她讲自己家庭的第三者故事,她又把这些事情原封不动地转述给自己的丈夫,直到丈夫离开自己,她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去问问那个女人该怎么办?这两篇小说都有一个类似的情感结构,一种对他人的病态般的依恋,这是薛舒所感受和传达的现代人精神的窘境。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由而少牵绊的写作方式,从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到薛舒娴熟的笔法与舒展的姿态以及作家更完整的生活、思想、情感世界。
    我们得认识到,“上海”这个前缀在文学场域中是名声显赫、语意丰瞻、层级多样的词汇,背负拖曳很长的历史尾巴和文化蹄迹。太轻易地找到文学上的故乡,难逃忍耐不了安全、踏实和捷径诱惑的嫌疑,但不经内心淘洗锤炼之苦的自在的文学故乡,很多时候都是误解和简单化。从小镇生活、小镇与都市的二元结构、都市心态这些偏向分母、公约数的主题到达单纯分子的路程还有一段距离。
    美国南方作家奥康纳在致好友安德鲁·莱特尔的一封信中说:“就我的思想方法来说,惟一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地区性作家的办法是当个天主教徒,而惟一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天主教(狭义的)作家的办法是当个南方人。”毫无疑问,奥康纳的作品有着丰富的南方色彩和天主教原罪说的意识,但她的清醒之处就在于绝不以天主教和南方作家自居,作品中绝少对南方往昔的怀恋和彰明较著地宣扬天主教教义。波德莱尔说,我们的灵魂是三桅船,对于薛舒这样以鲜明地域特色开始写作的作家来说,奥康纳是一位不错的示范,希望薛舒能找到不同的互相砥砺的思想资源,在它们的平衡与交错中诚挚地写出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