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童庆炳: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 童庆炳 参加讨论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提出的“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则说明了魏晋六朝时期有见识的士人已注意到了诗人、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所谓“情以物兴”,是说明诗人、作家创作之初是触物起情,即人天生的情感由于外物的触动而引起情感的兴发,这个过程可称为情感的“移入”,即由外而内;但对诗人、作家而言,情感的“移入”仍然不够,诗人作家还必须“物以情观”,即用自己的情感去观看、评价外物,使外物也带有人的情感,这个过程可称为情感的“移出”,即由内而外。在中国文学理论看来,文学创作就是情感的“移入”和情感“移出”的双向过程。诗人、作家不过是围绕着情感来做文章,实际上是围绕着人的生命来做文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就是“赋比兴”的“兴”。所谓“起兴”、“兴味”、“兴趣”、“兴象”、“兴寄”、“感兴”、“入兴”、“兴义”、“兴体”、“勃兴”等,都是指情感的兴发状态。
    总的说来魏晋六朝时期,看到了诗人既是社会性的存在,更是个体性的存在,因此与汉代一味主张抒发社会性感情不同,而主张诗人可以抒发个人性情感。晋代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的大部分诗歌,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今日天气佳,清吹与蝉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都是个人性情感的发抒。但我们又要看到,像陶渊明这样独特的诗人,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并非浑身全是静穆”,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诗篇(鲁迅 245)。所以,我们说魏晋六朝诗人主张抒发个人性的情感,也不是绝对的,仍然有不少诗人写出“志思蓄愤”的“为情而造文”[5]的社会性很强的抒情作品。
    到了唐代,特别是到了盛唐,诗歌作为当时主要的文学种类,个体性抒情与社会性抒情取得了多样的发展,既有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也有完全抒发社会情感的诗,而更多的是,他们往往通过抒发个人性的情感去表达社会性的情感。个人性情感中有社会性情感,社会性情感中也有个人性情感。诗人们看似在抒发山水花鸟之情,实际上渗透了对于社会兴衰动乱的书写。另外,此时虽有唐传奇一类叙事性作品出现,但文学抒情的观念并未改变。不过唐代诗人的抒情无论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性的,都主张“兴寄”。 唐前期的陈子昂对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十分不满,主张诗人写诗抒情要有“兴寄”(陈子昂 70)。稍后一些的白居易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6]。且不用说杜甫的“三吏”与“三别”这些诗,也且不说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就是直接写自然景物或亲情、爱情的篇章,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早发白帝城》、《秋浦歌》等,如李商隐的那些“无题”诗等,也都是在抒情中有寄托的诗篇。“兴寄”是唐诗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期。叙事性的话本兴起。但主要的文学种类还是诗词。不可否认的是,宋代儒学继先秦儒学、汉代儒学进入了儒学的第三期,这就是理学的儒学。理学的兴起与活跃,儒学理学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文学的抒情,即抒情中有人生哲理的渗入,这就引发了宋人严羽的批评,认为宋诗“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 24)。不但宋代当朝人这样批评,其后代也有“资书以为诗”(钱钟书 17)的批评,连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批评苏轼与黄庭坚:“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7]这就可能引起不知中国宋诗的人的误解,以为中国文学从此抛弃情感的抒发,转变为与西方相仿的知识的形式。其实不然。这里且不说当时涌现的大量的词完全是抒情的,而且多是抒发个体性情感的,就以诗来说,严羽、王夫之等的说法显然是太夸张了。应该说,宋诗的确没有刻意模仿盛唐诗歌的作法,也的确多有议论入诗,更重视诗歌语言的字斟句酌和推敲,却表现出宋诗的独特面貌,那就是它崇尚“理趣”,在“理趣”中来抒发情感。如苏轼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悖论式的理趣描写中,热情地歌唱了西湖的美好,情感就寓含在把西湖比西子中。苏轼的《题西林壁》更是在无尽的理趣中抒发了庐山的魅力是无穷的。黄庭坚的江西诗派许多人的诗都有这个特点。这些都可说明宋诗自成面貌,但在抒情这点上,与前代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