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文化细读:北美学界明清传奇研究的新模式[1]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戏曲研究》2013年第2期 何博 参加讨论

    随着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cultural poetics) 的兴起, 以及文学研究领域内的跨学科、跨文化转向,2 0 世纪末以来北美学界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研究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我们曾在《英语学界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新动向(2 0 0 7 -2 0 1 1 ) 》一文中指出, 某些海外研究者“已经将以往那种强调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文本的独立自主性, 崇尚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并带有形式主义特点的‘文本细读’,发展为一种具有模式化特点的‘文化细读’。”[2] 事实上,这种“文化细读”模式在北美学界的明清传奇戏曲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 特点尤为鲜明,其优缺得失更亟待中国学者作进一步讨论。
    一、从“一剧之本”到“经典重读”
    重视剧本是西方戏剧研究的重要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诗学》, 而就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而言, 重视经典戏曲文学文本的细读也曾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自2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北美学界有关古典戏曲文学创作、戏曲文学理论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 综合考察1998年至2012年的相关研究[3],可以发现以主题、文体、修辞、互 文等文学论题为研讨对象的成果仍占很大比重, 尤其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燕子笺》等更一再地被人重新解读。如吕立亭(Tina Lu) 的《个人、角色和思想: 〈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身份》( Persons ,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 Peach Bolosso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2001)、史恺悌(C atherine C . S watek) 的《场上〈牡丹亭〉部中国戏剧的4 0 0 年生涯》(Peony Pavilion Onstage: Four Centuries in the Career of a Chinese Drama,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 )、周祖炎(Zhou Zuyan) 的《明末清初文学中的双性混同》(Andr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Literature, Honlun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 蔡九迪( J udith T . Zeitlin ) 的《虚幻的女主角:1 7 世纪中国文学的鬼魂和性别》(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 袁书菲(Sophie Vollp ) 的《世俗的舞台: 十七世纪中国戏剧》(Wordly Stage: Theatrical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1) 等等,这些研究不但得到海外汉学界的重视, 在中文学界也引起一定的回响。
    值得思考的是,在“跨学科”已经成为英语学界古典戏曲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传统“名家名作”渐渐淡出海外学人视野的大背景中,为什么却有学者依然对经典剧本不断地予以重读,甚至隐约依然坚持着“剧本乃一剧之本”的传统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