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互文性、信仰及其他——读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1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研究 陆建德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276。以下该小说引文页码在正文中用圆括号注释标出。
    ②见大江健三郎,《愁容童子》326。大江先生常用的一枚闲章上刻着“think,write”两个英文动词。
    ③“神”版圣经这一句是“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
    ④《新约·马太福音》第12章第38节至39节。耶稣到加利的迦拿,一大臣求耶稣为他儿子治病,耶稣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signs and wonders’),你们总是不信”(《新约·约翰福音》4:48)。
    ⑤《别了!我的书》第57页提到弗拉基米尔在读俄文版的《金阁寺》。
    ⑥小说中还提到上田保、健谷幸信合译的《艾略特诗集》和西胁顺三郎译的《四个四重奏》。大江在《别了!我的书》中引用艾略特诗句时使用的是这三种译本。
    ⑦为突出视觉效果,凡未被大江引用的艾略特诗句用黑体标出。下文均同。
    ⑧艾略特在《小老头》中有类似的表述:“道中之道,说不出一个词,/裹在黑暗中。在一年的青春期/基督老虎来了。”艾略特在这几行诗里引用兰斯洛·安德鲁斯的布道文,但有误。See B. C. Southam, A Guide to the Selected Poems of T. S. Eliot, 6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6)71. “The word within a word”应该是“The word without a word”。“裹在黑暗里”原文是“swaddled with darkness”。“道”可以解释为上帝、逻各斯。
    ⑨英文原文是“After such knowledge, what forgiveness?”
    ⑩古义引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一位人物说的话:“对人世间的权利所进行的战斗,就是对忘却所进行的记忆之战”,参见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163。
    (11)小说中提到的林德尔·戈登的艾略特传,牛津学者海伦·嘉德纳和诗人、批评家斯斯蒂·斯彭德研究艾略特的著作都是很有名的。大江对后面两位尤为推崇。
    (12)皮罗,公元前4至3世纪希腊怀疑主义哲学家,认为来自理性和感觉的知识皆不可靠,天下没有善恶荣耻,对一切都不应执着。皮罗哲学也含合理的文化相对主义成分,见蒙田长文“雷蒙·瑟朋赞”。
    (13)T. S. Eliot, 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2)29.参看艾略特对丁尼生长诗《悼念》的评论。他指出该诗因其怀疑的品质而可以被称为“宗教的”。T. S. Eliot, Selected Essay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51)336.
    (14)真正的存在主义者不会因此苦恼。也许强调大江早年受存在主义影响也应该有个限度。
    (15)受伤的过程中似有自杀的冲动,见《愁容童子》最后部分。在这本书的起首(第3至4页),古义人在海边喝了点威士忌后踏入海水,想彻底摆脱种种烦恼。笔者从许金龙先生处获悉,在带有自传成分的《大江健三郎述说作家自我》(日文版2007年6月)一书中,自杀的话题一再出现。这部新作已译毕,新世界出版社即出。
    (16)见但丁《地狱篇》第13歌。在但丁设想的地狱第七层第二环,居住着那些已变成树的对自己施以暴力者,他们被剥夺返回肉身的资格,永世不得救赎。重新读小说第19页上所说的“自己的树”,可能会体味出新的含义。“自己的树”与自杀者森林里的树木也形成互文关系。
    (17)参看吴飞:《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8)比较田德望译文:“我的心激于愤懑的反抗情绪,想以死来逃避人们的愤怒和轻蔑,致使我对自己这正义的人做出了不正义之事。”参看田德望译:《神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92。
    (19)见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一卷。
    (20)英国作家乔纳森·雷本在“9.11,我们付出的代价“一文(载2006年9月8日《独立报》)里提醒读者,在纪念“9.11”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9.18”,在2001年的那一天,美国国会通过授权总统使用武装力量法 (英文简称“AUMF”)。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2006年9月11日举办的“大江作品研讨会”上特意介绍了这篇文章,相信在场的大江深有同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