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狄更斯写吃喝的伦理诉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 乔修峰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吃喝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对吃喝的态度也变动不居,但在小说世界中的吃喝背后,常含有耐人寻味的伦理思考。狄更斯为什么热衷于写吃喝?这既涉及到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时代风习,也暗含着对当时冷漠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对济贫法和政治经济学背后的伦理取向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关键词:狄更斯;吃喝;济贫法;政治经济学
     
    1.0 引言
    在19世纪英国的小说家里,还没有谁像狄更斯那样对吃喝如此痴迷。小说家写吃饭,多是作为背景: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谁在吃。狄更斯的小说则不然,吃什么总是很重要的。他写吃,写得那么诱人,读他的小说,总能生出一种饥饿感。倒不是因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食物多么好吃,多么丰富。英国是个岛国,说不上地大物博,也没有食不厌精的传统,但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吃绝对是一种享受,有时甚至是头等大事。
    狄更斯写吃喝,有时是着意刻画人物,如《小杜丽》中米格斯摆家宴,《老古玩店》中奎尔普吃早餐。正如大观园里的几顿饭,因为有了刘姥姥,味道就很不一样。但狄更斯小说中更多的是日常吃喝的场景,有时看似无意之笔,却让人垂涎不已。似乎在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狄更斯的人物在吃喝,挑逗着旁观者的胃口。
    狄更斯为什么如此热衷地写吃喝呢?诚然,吃喝是那个时代的头等大事,但在吃喝背后,还有着心理上的渴求,还有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对法律背后的伦理取向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0 心理补偿
    20世纪作家维·萨·普里切特认为,狄更斯写吃喝,是用食欲来代述性欲:“狄更斯的喜剧作品缺少了18世纪对性的那种正常态度,是什么取而代之了呢?我觉得,也许是换作了另一种饥渴——对食物、酒水和安全的渴求,对欢宴畅饮和美酒佳肴的渴求。家庭生活就意味着吃饭。饭好,人就好。我们现代人可能不觉得这多么有趣。但一半的维多利亚人都暴饮暴食,让人不齿。由于狄更斯好走极端,也就把这宴饮之习写得格外过分。”(Pritchett, 1971:30)如果当时真有这样一种风气,为什么唯独狄更斯这么热衷地写吃喝?仅仅是因为他好走极端?
    显然,还有个人原因。狄更斯写吃喝,也是对自己童年时代的补偿。他的童年经历使他深知,吃喝固然是每天重复的事,但并不一定在每个人身上重复。1824年,狄更斯12岁,他父亲入不敷出已经很久了。狄更斯被送到鞋油厂,干了6个月的童工,每周6先令。按当时的工资水平,6先令也不算少,但他父母要截留一部分养家,留给他糊口的并没有多少。这段日子的饥饿,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对吃有了一种别样的依恋。吃什么,怎么吃,在哪里吃,没得吃怎么办,他在20多年后写作的《大卫·科波菲尔》(第11章)中记述得清清楚楚。狄更斯曾就这段生活写过回忆录,他的好友约翰·福斯特在《查尔斯·狄更斯传》中作了引录。稍加对照,就会发现,关于吃的问题,回忆录和小说没有多少出入,狄更斯对当年的饭食记忆犹新。
    诚如一位传记作家所绘:“由于经常食不果腹,狄更斯贪婪地闻着伦敦店铺和街道上的食物散发的香气。他只有在脑子里做做游戏:买这种布丁还是买那种?现在就买好吃的以后不花钱呢,还是现在什么都不买等以后再买好吃的呢,还是像大人那样理智地计划开销呢?”(Kaplan, 1988:42)狄更斯也坦言:“我清楚,关于我那时的饥肠辘辘和生活辛酸,我没有丝毫夸大,哪怕是不经意的或是无心的夸大都没有;我清楚,不管谁给我块儿八角的,我都会拿去买顿饭或弄杯茶。”(Forster, n.d.:27)海军部职员的儿子做童工,固然有失身份,挫折感是免不了的;而实实在在的饥饿,也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痛。小说中写吃喝,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补偿。写吃喝的段落是他最“现实主义”的地方。不管是大段描绘,还是寥寥几笔,哪怕是一笔带过,都有一种活生生的感觉。狄更斯故事里的人物,切斯特顿觉得是神话写法(Chesterton, 1965:87),桑塔耶纳认为是写出了表象背后的真面(Santayana, 1961:143-4),但他们在享用盘中餐和杯中酒的时候,都是很“现实”的。
    狄更斯小说中的吃喝,对当时的很多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补偿。经常为下顿饭而愁的穷人自不用说,年景好的时候一周也不过一顿热饭(Pool, 1993:204)。在那饥饿的岁月里,狄更斯小说中的吃喝描写让“约翰牛们眼中闪烁着伤感的泪花”。(Cruikshank, 1949:153)那个世纪延续了18世纪对美酒佳肴的偏爱,而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下层民众只有在白日梦中找寻那大快朵颐的感觉,狄更斯的小说正对他们的胃口。即便是中产阶级,食物也是家庭开销的大头。崇尚节俭的清教伦理并没有让中产阶级亏待自己的嘴巴。在那个凡事均要带上道德色彩的年代,他们为自己的奢侈饮食找到了体面的理由,常用添足了煤的火车头作比:“吃好有着功利主义的目的,是一项爱国的责任。大不列颠长久的强大与荣光,就是靠着成千上万强壮的中产阶级火车头不断地喷着大股的蒸汽。”(Cruikshank, 1949:151)中产阶级多受福音主义道德影响,主张克制欲望,但在“食色”上却不死板,“享受本分挣来的美食、拥抱合法娶来的妻子”乃是一种美德。(Young, 1977:30)现实如此,小说家也就毋庸避讳。
    不过,狄更斯所写,一般也只是中下层民众的饮食,上等人家的餐桌虽然丰盛,能令欧陆访客咂嘴弄舌,但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却不多见。如一位批评家所说,狄更斯“对富人吃什么不感兴趣”。(House, 1960:76)为什么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