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坎特伯雷故事》中“不合适”的母亲(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国外文学》2013年2期 张亚婷 参加讨论

    二、寡居母亲:圣母玛利亚“晕厥”形象的现实再生
    《修女院院长的故事》是《坎特伯雷故事》中唯一以孩子作为主角的故事,一般被归类在“圣母的奇迹”故事之列和“孩子作为祭品”的主题之中。(13)这个故事并非乔叟的大胆杜撰,它和欧洲历史上误传的犹太人血污案和中世纪欧洲反犹思潮有关。对中世纪英国来说,1215年是分水岭:1215年之前的反犹行为属于民间行为,次数少而规模小;1215年之后教会与政府明确推行持久的反犹政策,在基督教世界引起强烈的民族仇恨。(14)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可能是乔叟在婴儿殉教节时听到的布道文,多数评论强调故事中的反犹主义思想倾向,很难脱离历史背景对其进行中肯评价。
    故事中的寡居母亲教导儿子赞美圣母玛利亚,他歌唱的《救世主的慈爱之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引起社区犹太人的不满与憎恨,从而引发血腥的残杀案。小学童被杀之后,不知情的寡居母亲含着母亲的“怜悯”(pitee[pity]),可怜地(pitously [piteously])四处寻找,在他尸骨未寒的深坑(pit)周围呼喊,小学童被抬起的时候,她可怜地(pitiful)恸哭。吉拉·安罗妮和雪丽·莎蓉—赛瑟认为小学童所处的物理空间和母亲内心的怜悯情感在结构和语音学上紧密联系,更与母亲的乳房(bresit [breast])相连。(15)事实上,在焦虑的寡居母亲和身陷深坑中的儿子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精神空间,即这种语音关联性创造了一种母性科拉(chora):在母亲寻找儿子的悲痛感与儿子痛苦挣扎之间形成一种隐形张力,显示出母亲身体具有的流动性和节奏感特点,而只有处于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孩子和母亲才可能共同感受得到。
    故事结尾处提到圣徒林肯的休(Hugh of Lincoln, 1247-1255)。休于1255年在英国林肯镇被犹太人杀害,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反犹思潮更是此起彼伏。(16)故事在谴责犹太人祭祀性杀戮与文化构建后面隐藏着基督教话语需要澄清的问题:在寡居母亲与儿子、圣徒休与母亲贝垂斯、耶稣与圣母玛利亚这三组关系中再现的都是母亲失子之痛和犹太人的暴力残害行为。这些母亲被动地转变为“不合适”的母亲:母亲在痛失爱子或情感寄托客体时表现出悲伤、痛苦和无奈,出现母性角色实现中的彻底短路和母亲身份的模糊性,真正而自然的母亲角色转变为非自然、非正常的母性角色,谴责矛头直指犹太人,这也是对福音书中鲜有描述的圣母玛利亚的母性悲恸做了生动的脚注式补充。
    寡居母亲突然“昏厥”,这说明她强烈拒绝接受儿子死亡这一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乔叟再现了十字架下悲伤的圣母玛利亚的故事,是母亲悲恸的典型表征。寡居母亲见到被杀的儿子的“昏厥”和女修道院院长对死亡的小狗的“哭泣”是对圣母玛利亚“昏厥”这一母亲形象的呼应和现实再生。阿米·奈夫指出“圣母玛利亚昏厥”(Mary's Swoon)这一形象的产生源自中世纪情感虔诚,她对耶稣受难的反应实际上是神圣的母性的表现,在人类救赎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玛利亚的昏厥表达了她的怜悯、母性和牺牲精神”。(17)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陆艺术家在绘画中展现“圣母玛利亚昏厥”这一形象,这是对天主教修士托马斯·阿·凯姆佩斯的《模仿基督》中神秘主义体验的直接回应。它呼唤目击者对基督与圣母玛利亚所遭受的痛苦产生情感认同,圣母玛利亚所具有的普世母性使她心甘情愿把爱子奉献给全人类。对中世纪人来说,好母亲就应该像圣母玛利亚一样在遭遇失子之痛时显示出极度悲伤和怜悯之情,而神圣的母性总是与痛苦、爱和虔诚关联,当然,这和当时流行的圣母玛利亚崇拜不无关联。圣母玛利亚崇拜在英国从产生到盛行有其历史渊源,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有关玛利亚的描写主要来自布道集,在诺曼征服之前,圣母玛利亚崇拜已经在英国开始盛行,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宗教仪式中,圣母玛利亚通常被看作是站在基督右手边的调解人和基督受难时的目击者,更是悲恸不已的母亲。乔叟高明之处在于使像寡居母亲一样的普通母亲的丧子之痛升华为圣母玛利亚丧子之痛,由此升华普通女性的母亲身份,再生了圣母玛利亚的母性悲恸和孤独感,歌颂她的神圣母性。
    把这位母亲塑造成圣母玛利亚式的母亲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圣母玛利亚生活在这样一种光环中,即她神圣的母亲身份源自她是“上帝之母”这样一个事实。在英国民谣《樱桃树颂歌》中,耶稣对玛利亚说道:“在复活节,母亲,/我将重返人间,/那时太阳与月亮,母亲,/将随我一同升起。”(18)耶稣被称作“天堂之王”和“救世主”,母亲身份因为儿子的卓越地位和与日月同辉的永恒而得以彰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世纪普通女性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是对其母亲身份的崇拜与艳羡,若成为“基督—儿子”的孕育者,母亲身份自然会被提升,自我的理想化形象得以实现,普通母亲自然可以充分体验到一种卓越感和优越感。当儿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他的母亲借此俯瞰世界,从而实现母性权威。寡居母亲的“昏厥”是圣母玛利亚神圣母性的现实再生,是诗人乔叟对圣母玛利亚痛失爱子的重写和策略性重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