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雅驯”:日本近代“诗史”的文体风格 文体是文学史的核心概念,对文体的掌握与创新程度是衡量一个作家创作才能的重要标准。中国语境中的文体综合了西方文论中风格和体裁两方面的内容。日本汉诗人对“诗史”文体的独特认识与中国“诗史”观迥异其趣,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显然必要。 “诗史”从文本类型来说是诗不是史,但其在保持诗歌文体特征的同时也吸纳了史的优良传统。前引筱崎弼为赖山阳《日本乐府》所作序称“诗史”之作须“雅驯”。“雅驯”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孔颖达《正义》释曰:“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35)可见“雅驯”指儒家之典雅训诫,涵盖了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两方面的内容,而后代则多倾向于雅而非训,重点在艺术风格一端。笔者从日本近代“诗史”的创作实践及相关表述出发,认为雅驯可以作为“诗史”的文体风格来看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诗史”类型风格上须典雅合体 野口胜一为《东洋诗史》所作序云: 诗之体亦多矣,有颂歌之体,有纪实之体,亦有二体相兼者矣。凡颂歌者,贵谨严富丽;纪实者,贵真挚直截。自一王师征清国,海内诗人漫然作诗,不知其几千,而颂歌未见谨严富丽者也,纪实未见真挚直截者也。其中区区者,固不措议论焉。至著称人,尚有以贤所比法官,以我皇比勾践等之语,是不可以国人诗观之,反类代清人颂清廷纪清军者,岂非失体之最甚乎……诗句皆雄而整,雅而婉,不敢假托汉土卤莽之故事。平壤之役者,直叙平壤之役,黄海之战者,直叙黄海之战,将士之所以奋斗,政厅之所以施设,莫一不实叙,乃如此则诗可为史而读焉,史可因诗而绎焉。其颂歌则谨严富丽,其纪实则真挚直截,皆各得其体,非与彼失礼者同日论也。夫清国之诗文,流于浮言虚辞,竟速国运之衰弱矣。本邦方会奎运勃兴之时,苟作诗文者,岂可不深鉴哉?(《东》:1-2) “体”即艺术的风格要求,谨严富丽为颂歌之体,真挚直截为纪实之体,无论哪一类型,皆须合体而非失体。体与“诗史”的创作宗旨密切相关。日本“诗史”得体的思想评判标准是倡导尊皇爱国,不能起到这个效果甚而相反的,就是严重的失礼行为,在艺术上的表现则为失体。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36),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日本汉诗人将其天皇比作勾践,当然是出于歌颂目的,但野口氏还是批判这是失礼行为,其中隐含的是“勾践岂能与我天皇相提并论”的傲慢心理。所谓“不敢假托汉土卤莽之故事”,非不敢也,实不屑也。天保三年(1832)筱崎弼为赖山阳诗集作序,称其诗“合典故于和汉”,尚以其善用汉典为能,而到了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清战争日本大胜后,野口胜一则以引用汉典为耻了。他认为战争只要直接叙述即可,汉典可搁置不用;清国诗文陈陈相因,不能真切叙述当代史,其使用岂止“流于浮言虚辞”而已,简直是“竟速国运之衰弱”!在他看来,日本兵力强盛,文化优越,清国诗文不仅不可效仿,而且应该引以为戒。为使“诗史”思想上不失礼、风格上不失体,日本汉诗人必须另辟天地,走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道路来。明治三十二年(1899),富冈敬明完成《双松山房诗史》,请友人评点。行德拙轩评《奉呈闲叟公左右》一诗道:“叙记恩德,壮雅有体。”(37)町田柳塘评《明治十七年十一月恭承敕任官之式》一诗道:“谨厚得体。”(38)皆从得体角度评其为成功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