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驳索尔仁尼琴对肖洛霍夫的指控(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俄罗斯文艺》2015年第 В.奥西波夫 参加讨论

    本人要着重指出的是,索尔仁尼琴甚至在自己的政论文集《牛犊顶橡树》中也塞进了指控肖洛霍夫剽窃的内容,可是这里边同样连一个确凿的事实都没有。例如,他力图凭空把费多尔·克留科夫称为《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并不是简单地拿走别人(指克留科夫。——本文作者)的东西,而是毁坏作品:改变顺序,分割……没有统一的结构、适当的比例……用空洞的、甜腻的缀补将原文搞得七零八落。”[6]
    索尔仁尼琴提出这样的指控,好像存在着克留科夫的小说,可以让人参考对照其文本。然而,可以明确地指出,这部小说并不存在。
    我要向中国读者强调指出,本人并不是初次把上述的驳论公诸于众。对带有详细分析的驳论第一次面世还是在2000年,题为《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公开信。25条修正、补充和反驳情绪还是事实。几十年打倒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努力——是否有根据?》。(几乎占2000年1月15日《独立报》的2个版面。)[7]
    文中我不仅发表了自己的极长的驳论,而且还有《谁写的〈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著作权问题)一书的详细信息。(奥斯陆,1984;莫斯科,1989)。该书是由挪威、瑞典的学者们在盖尔·谢特索带领下创作完成的。他们借助计算机,根据数学分析,证实缺乏剽窃的事实。
    索尔仁尼琴是如何应对我的挑战的呢?半年后在《莫斯科共青团员》报上出现了他的评述,尽管很简短,但他毕竟承认:“我是听信了传言”。令我极其遗憾的是,在此次供认之后,无论是索尔仁尼琴本人,还是他的遗孀和出版家们,都没有对其公开发表的诽谤做出任何更正。
    论题二:伊·梅德韦杰娃的书
    接下来将论证这位女作者坐实肖洛霍夫是“剽窃”的企图在科学上是徒劳无益(毫无根据的),尽管索尔仁尼琴认为她无可指责。以下是我的几点论证:
    1.梅德韦杰娃并不是肖洛霍夫学专家,而是普希金学专家。因此看得出,她并没有收集到科学结论应有的材料。参考文献中只包括一本(!)研究肖洛霍夫的书,总共仅引用了回忆肖洛霍夫的一段文字。
    2.这本书不能看作一部学术著作。在索尔仁尼琴的序言中承诺有三章,但是实际上只发表了第一章(而且看样子是未完稿);第二章只有一节取代了承诺的三节;第三章根本就没有。《附录》部分同样站不住脚:总共12个“论题”只用了一页半,事实上许多论题只不过是笔记,例如:《杜妮娅什卡。克留科夫温柔可爱的姐妹(聋哑女)》。
    3.书中没有不可违反的科学规则——不同观点的对照。隐藏其中的是梅德韦杰娃的观点仅仅是假设。
    4.还有一点表现出其无视学术道德:再版时从不告知读者,梅德韦杰娃反对肖洛霍夫的每一个论点早已被推翻。
    现在,我就为梅德韦杰娃那本书的读者提供具体分析,以说明其证实《静静的顿河》是剽窃的企图是完全不可信的。
    1.我在梅德韦杰娃那里读到:“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及其思想和诗学本质,可断定并存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相互区分的标准是根据小说的头两部,这两部大体上出自长篇史诗的创造者之手。虽然,在头两部书中作者的文本占整个长篇小说的95%。在第三部和第四部书中,两种文本共存,作者的话(在数量上)占有优势(60%-70%)。(梅德韦杰娃的附注:“作者和‘共同作者’的文本所占的比例关系应当进一步弄准)。
    所有这些很容易就可推翻。我再说一遍:克留科夫根本就没写过小说!因此,出自梅德韦杰娃之笔的针对不存在的小说的统计数字,简直就是杜撰。她的书出版后我多次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中要求其展示克留科夫的文本,以便看出那些统计数据是确实存在的。可是没有答复!无论是索尔仁尼琴还是梅德韦杰娃都向读者隐瞒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克留科夫曾写过,他从未打算创作小说。即使想过,他也不能够着手。梅德韦杰娃和她的支持者们标注的克留科夫死亡年代为“1920年”,可是这一年不过也就是365天嘛。这就是说,差不多这一年就排除了他创作的可能性。他死于2月20日,并不是在写字台旁突然死亡,而是在躲避红军的逃亡中,况且还长期患病,卧床不起,失去知觉(伤寒)。而小说是以1921年的重大事件为结尾的。
    2、但我还是建议了解梅德韦杰娃的推测(假设),万一这些推测真的为定肖洛霍夫剽窃之罪提供点儿什么依据呢。
    梅德韦杰娃确定肖洛霍夫在改写克留科夫的文本时犯了很多历史性质的错误。但是她隐瞒了,小说发表是经过了严格审查的。我可以举出两例。“他写出了真相。”——沙俄将军,顿河哥萨克军首领,顿河反革命事件的直接参加者,П·克拉斯诺夫持这样的观点,而且他还是《静静的顿河》的反面人物(见《哨兵》杂志,1966年,第2期)。另一个是П·库季诺夫,起义军总指挥,他说:“多么苦涩的真相啊!”[8](20)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根本不是历史小说,因此作家有权对历史事实做出自己的解释,梅德韦杰娃对这一点却避而不谈。
    梅德韦杰娃不承认(全然否定!)肖洛霍夫的写作技巧。于是她又琢磨出几个论据,显然是以为读者会轻信。例如,“肖洛霍夫没有掌握结构技巧”。论据是这样的:小说起初章节数“平均约为22章”,后来“均匀度就消失了”。但是这种论断很容易就可推翻:要知道小说并不是十四行诗,有永久规定的结构,况且又有谁指令仅凭章节的数量来测评作品的结构呢。翻阅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看到:第一卷是65章,第二卷98章,接下来是96和74章。要么就是这样批评肖洛霍夫缺乏技巧:“如果像拿破仑那样抖动皮靴筒可以算作艺术描写手段的话。”但这段引文是公然的捏造,因为肖洛霍夫的这句话是这样表述的:“小腿伸进皮靴筒,像拿破仑那样抖动着”,总而言之说的是小腿,而不是靴子。我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俄罗斯杰出的职业作家,还是国内外的文学理论家,无论是诺贝尔委员会,还是世世代代的“普通”读者们,都确信这部史诗巨著的独创性。
    不能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梅德韦杰娃这部带有如此草率的错误、臆造和捏造的未完成的著作,凭什么这样有名声呢?我的回答是,给轻信的读者制造了两个因素:首先,序言的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第二,该书作者是持不同政见者,其目的是反苏,出版地点是巴黎,而不是苏联。
    应当指出,多年后巴黎的出版商承认,这本书不可信。
    我要告知中国同仁们,有关剽窃乃至对肖洛霍夫全面反对这一论题的更充分、更具体的研究,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做了叙述。这就是《白皮书:米·亚·肖洛霍夫。两个辩题(他是否剽窃者;对传记的修改被证实)中的“支持”和“反对”意见。关于为真相辩护的人》——该书316页![9](316)我有两本关于肖洛霍夫的书,其中提供了不少此论题的信息,已经译成了中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