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日本明治游记中的清末南京(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 杨洪俊 参加讨论

    四、城市风貌:形胜依旧古韵犹存萧瑟没落中艰难恢复
    明治游记中,有概观南京者,言及南京的历史沿革、物产形胜、风土人情等,并通过比较给出了各自的评价。其中既有如“不亚于当今帝都北京”等正面评价,也有如“没落之都”的负面评价。虽然不同的评价来自作者评价标准存在的差异,但是,整体上是比较客观的,把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可以综合出清末南京的整体风貌。
    对于南京形胜,中野孤山认为其为“清朝全土胜地之冠”。“南京的城墙像一条长蛇蜿蜒于扬子江中游,其雄壮宏伟的气势俨然一大帝都。……南京由东至南掌控连绵群山,西北牵制浩瀚扬子江,境内还有淮水流淌。沿扬子江溯流而上,可深入四川、云贵,顺江而下,北可达北京,南可通广东。南京城可以算得是清朝全土胜地之冠,并不亚于当今帝都北京。”(34)内藤湖南则是通过与中国其他大城市的比较,对金陵形胜的绝佳之处进行了分析。“金陵形胜在其雄伟壮观。想来,如京津地方,苍茫有之,然其山甚远,反倒缺乏雄伟之感;如杭州,明丽有之,然其山过近,全无雄伟之趣。金陵之地,其山不远不近,苍翠萦绕,间或有缺角之处,则更使人生出幽远无际之感。且有钟山,虽不甚高大,然富有雄奇突兀之姿。野色远近,高城百里。策马行于孝陵前至朝阳门之高原,不由使人想到旌旗蔽野、千军万马驰骋之中的古代英雄。予曾言与本愿寺一柳氏,于金陵任总督而无谋叛之心者必为庸愚。武汉形胜,控湖广沃土,亦甚雄伟,然其地为金陵上游之雄镇,宜制驭一方,而不能成帝王之州。”(35)“于金陵任总督而无谋叛之心者必为庸愚”,内藤所言之意似乎是在南京不想谋叛就对不起南京形胜一般,这当是一程度的举例,但足以反映出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地势之险要。对于南京的民风,西本愿寺僧众所记游记中写道:“市民勤于业,妇女巧于刺绣,男子犹存六朝遗风,风流儒雅,多有君子之风。四方翰墨之士争相来到此地,故至称江南人物。”(36)对于南京形胜,从悠久浓厚的历史人文韵味、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建城地势等方面,明治游记作者概观南京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从概观的角度看,南京可谓形胜依旧,作为六朝古都,六朝遗迹、古事及贵族遗风是清末访游南京的日本人心中的主要意象所在。然而,清末的南京社会现实状况却不像六朝古都意象一样美好,已经是“没落之都”了。“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现在还残留多少呢?就连这明代极尽华丽的墓陵,也已是完全腐朽,现在只能从身着补丁衣服的卖瓦女人的盒子里,去想象当时的风貌了。……虽同是古都,但奈良是贵族们用樱花装饰的遥远时代的都城,而南京则是浅挖泥土可见白骨的今天的没落之都。”(37)正所谓“城阙荒残古帝州,山川历劫夕阳愁。六朝脂粉秦淮水,遗恨千秋凝不流。”(38)清末南京作为古都的没落,可以看作是当时清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社会情势的一个缩影。尤其,南京这样一个城市,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承受了极为严重的摧残。南京在从1853年到1864年的11年中,经历了太平天国军从清军手中夺取的战争,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两方的拉锯战,再到曾国荃率湘军重新夺回南京的战争。在明治南京游记中则多片面记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南京的摧残。“南京丧帝都之实已四百余年,加之近岁罹经长发贼大乱,城内着实荒废,甚至马路两侧都是人家疏落而不相连,田畴竹树,犬牙交错,好似行走于村落间。……由西华门径入内城。内城乃明故宫所在,而今为八旗驻防之所。长发贼之乱后,荒废至极,断壁残垣不曾修,御沟之水空自流。”(39)六朝意象、帝都繁华都多是传闻和想象,现实则尽是“荒废”“荒凉”。“据说南京盛时,住户鳞次栉比延续至下关。现今市区所在只是南端一部,原来钟楼鼓楼一带已成原野。人所共知,长发贼之变中,巨魁据守此地十余年。曾国藩平乱之时,市街大部分饱受兵燹之灾。现今多少有所恢复,但如此闻名之地,亲眼目睹后还是不禁觉得荒凉。”(40)
    明治游记中对太平军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偏向于负面、甚至是敌视的。“这种敌视基本上是基于运动初期流传并由中国读书人所确认的那些传说:‘明末之人并不唱义起兵’,太平天国是由广西的烧炭人和因反对重税而起事的愚昧的乡人来领导的,他们是‘强令愚民一心信奉天主教’的邪教徒。……象使用‘长毛贼’这类称呼典型反映出来的那样,太平天国几乎被视同‘贼匪’了。”(41)所以,在明治南京游记中,大多数把南京城市的没落较大程度上归咎于太平军对于南京的夺取和占据,也就不足为奇了。“单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建都这11年几乎无足称道,破坏远大于建设,给南京造成的破坏是灾难性、毁灭性的。……太平天国守南京,清政府攻南京,南京的窘困与衰败与清军的军事进攻和围困有直接关联,所以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到守方身上。太平军破城后军纪较好,而湘军破城后大肆焚掠杀戮,局面完全失控。这一事实也能说明问题。”(42)这一分析是比较客观的。清末南京城市的没落原因既在太平军的占据,也在清军的进攻和攻克后的破坏。
    明治日本人游记中的清末南京城市风貌,整体而言就是形胜依旧、六朝古韵犹存,但是城市萧瑟没落,虽然有所恢复,但极为艰难。游记中对于南京城市衰败原因的分析,由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显得较为片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