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首先,汉译佛经除了用框式结构“如……等/许”表示等同外,还有前置词“如”或后置词“等/许”单独用作等比标记的例子。如: 見佛如恒沙(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3/718c)|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妙法蓮華經》9/23b)| 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妙法蓮華經》9/35a) 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妙法蓮華經》9/30a)| 處處安置臂許燈明(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3/817a)| 一切大地,無有針許非我身骨(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4/481b) 框式结构“如……等/许”可以看作前置词“如”和后置词“等/许”临时搭配形成的句法现象,并且具有形式完整、表义更加具体周密的优势,“如……等”侧重表达数量相等,“如……许”侧重表达外形相近。 其次,梵汉对勘的证据显示,由前置词“如”或后置词“等/许”单独标记的等比结构明显带有仿译原文同型格式的倾向。如《法华经》 中: 1) devā manuṣyā yatha gaṅga-vālikā(《授記品第六》) 护:諸天人民如江河沙。 什:諸天人民数如恒沙。 前置词“如”刚好对应原文中表达“相似、如同”意义的不变词“yathā”。 2) gaṅgā-nadī-vāluka-upamās tri-sāhasra-mahā-sāhasra-loka-dhātavas(《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护:江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 什: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 后置词“等”对应原文复合词尾部的“-upama”,它的词义为“相等、如量”。梵文中,与“-upama”意思相近的词还有“-sama”和“-mātra”,同样可以出现在复合词的尾部,整个复合词表达“跟……一样”的意思。 有时,佛经翻译中还会出现交叉对应的情况,即用前置词“如”对译原文复合词尾部的“-sama/-upama/-mātra”等,用后置词“等”对译原文的不变词“yathā”。如: 3) daśa-loka-dhātu-parama-aṇu-rajaḥ-samān tathāgatān arhatas samyak-saṃbuddhān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护:如十世界塵數如來。 什: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 竺法护用前置词“如”对应复合词尾部的“-sama”,呈现交叉对应。鸠摩罗什则直接模仿原文,译成后置词“等”。 4) gaṅgā yathā vāluka aprameyā sahasra-ṣaṣṭiṃ(《化城喻品第七》) 护:於江河沙,不可稱限,億百千數。 什: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 竺法护直接仿译原文,用介词短语对应原文由不变词“yathā”引介的等比结构。鸠摩罗什则用后置词“等”翻译原文的不变词“yathā”,呈现交叉对应。 5) taiḥ Sumeru-mātraiḥ puṣpa-puṭais(《化城喻品第七》) 护:手執大華如須彌山。 什:所散之華如須彌山。 两位译者都用前置词“如”翻译原文复合词尾部的“-mātra”,呈现交叉对应。 在交叉对应的基础上,形式完整、表义周密的框式结构“如……等/许”自然更能得到译者青睐,作为译经常用的等比标记,翻译原文的等比结构。 《法华经》异译对比显示,比起早出的竺法护译本,鸠摩罗什更善于使用框式等比标记,翻译原文的等比结构。如: 6) sattvās yatha gaṅga-vālikās(《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护:又此眾生如江河沙。 什:如恒河沙等無數諸眾生。 鸠摩罗什用框式等比标记“如……等”对译原文中表示等同的不变词“yathā”。 7) nāsti kaścid antaśaḥ sarṣapa-mātro ’pi pṛthivī-pradeśo yatrānena śarīraṃ na nikṣiptaṃ sattvahita-hetoḥ(《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护:(無)。 什: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 鸠摩罗什用框式等比标记“如……許”对译原文中位于复合词尾部、表示等同的“-mātra”。 据此推测,译经中表示等同的“等/许”基本上是在仿译原文同型等比结构的过程中发展为后置等比标记的,进而与前置词“如”相搭配,形成框式等比标记“如……等/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