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景冬,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学,像一条飞金溢彩的珠宝之河,无比瑰丽,分外迷人。其中有美丽的印第安传说,有典雅新奇的蓝色诗歌①,有动人心弦的浪漫小说,也有感人肺腑的悲剧壮歌……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拉美风云的变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拉丁美洲文学界出现了小说繁荣的新局面,不少作家和作品赢得前所未有的世界声誉。这些小说,由于风格独特,结构新颖,既继承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又大胆吸收了欧美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段,使拉美文学的面目为之一新,因此被评论家们称为“新小说”。 如果按新小说发展的历史和作家出生的时间来划分,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大体可以分为两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为第一代,20世纪20、30年代出生的为第二代。
第一代新小说家
这一代作家中,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要算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1899-1974)、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1899-1986)、阿莱霍•卡彭铁尔(古巴,1904-1980)、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委内瑞拉,1906-2001)、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乌拉圭,1909-1994)、胡利奥•科塔萨尔(阿根廷,1914-1984)、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巴拉圭,1917-2005)、胡安•鲁尔福(墨西哥,1918-1986)等。这一代作家是新小说的奠基者,富有革新精神,勇于尝试新手法,摸索新路子,在一定程度上同他们的前辈作家实行了决裂,以自己的新型创作使拉丁美洲文学的影响冲出了美洲大陆,扩大到了西方乃至世界文坛。 阿斯图里亚斯是继米斯特拉尔和聂鲁达之后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于1930年写的《危地马拉传说》以玛雅族印第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富有魔幻色彩的优美故事,为他后来的风格奠定了基础。他的成名作《总统先生》(1946)以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和抒情诗般的独特描述,对万恶的独裁统治作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揭露,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勾画出一个阴森可怖的鬼蜮世界。由于它的深刻社会内容和独特民族风格,被誉为当代世界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和他的著名三部曲《疾风》(1950)、《绿色教皇》(1954)和《死不膜目》(1960)、短篇小说集《危地马拉的周末》(1956)以及后期的两部小说《混血姑娘》(1963)和《利达•萨尔的镜子》(1968)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风格:想象丰富,比喻新奇,语言明快,富有诗意,善于把印第安人的神奇意境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此他的作品被称危地马拉民族的新神话。 卡彭铁尔是当代古巴最重要的小说家。他青年时代长期侨居巴黎,从事写作。自193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埃古•扬巴•奥》后,陆续写了《这个世界的统治者》(1949)、《消失的足迹》(1953)、《意外事件》(1956)、《光明世纪》(1962)、《方法的根源》(1974)和《春天的祭献》(1980)等六部小说。此外还写有许多诗歌。据文学史家介绍,他的诗歌属于先锋派,他的小说属于超现实主义,早期主张表现黑人文化,后期却沉缅于18世纪欧洲的繁琐、堆砌、雕琢的巴罗克风格。《方法的根源》是卡彭铁尔的新小说代表作。作品采用独特的“神奇的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本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一位独裁统治者的一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幽默的文笔,辛辣地讽刺了昏聩无能、崇拜欧洲的拉美独裁者。他这种手法类似魔幻现实主义。作者自己说:“神奇,当产生于对现实的意想不到的改变、对现实的特殊揭示、对现实中难以察觉的事物的异乎寻常的说明……时,才可正确地称之为神奇。”他的短篇小说《种子的旅行》运用这种手法也很典型:主人刚刚死去,工人随即拆其住宅。工人走后,主人突然打了个手势,他的手杖便向一座坟墓飞去。它像一根魔杖;主人复活了,年轻了,变成了一位种子;墙壁变成了泥土,住宅变成了荒地,燃烧的蜡烛愈燃愈长,家具变成了原木,鸟儿变成了鸟蛋,等等,读来仿佛置身于魔幻世界之中。作品立意清新,构思别致,形象生动,揭示了旧事物旧制度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他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为拉美新小说增添了光辉,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古巴小说家”和“拉美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乌斯拉尔•彼特里是当代委内瑞拉最有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以写历史题材小说著称。198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色的长矛》以独立革命战争为背景,描绘了委内瑞拉解放者博利瓦尔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殊死战斗场面;第二部小说《黄金国的道路》(1947)对西班牙殖民者残暴蹂躏美洲城镇、掠夺美洲财富的情景作了真实的描绘。后来写的两部小说《一张地图片》(1962)和《假面具的季节》(1964)也都取材于历史,着意表现昔日的事件和人物。彼特里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死板形式和时空的限制,更为真实也更为艺术地再现了殖民地和独立革命时期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面貌。他对拉丁美洲历史小说所做的这种革新,是他通过对拉美历史的精心研究和对现代小说表现手法的大胆尝试而实现的。彼特里也擅长写短篇小说,前后出版了十几本小说集,如《三十个人和他们的影子》(1949)、《雨和其他故事》等。 胡安•鲁尔福以办杂志和写短篇小说开始文学活动,后来成为表现农村题材的杰出作家。但是他迄今为止只写了两部主要作品:一是短篇小说集《烈火中的平原》(1953),二是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前者是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的故事,写得短小精悍,尖锐泼辣,常常具有讽刺性,显示了他处理农村题材、驾驭农村语言的能力,从而以一位天才的新小说家在墨西哥文坛崭露头角。后者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借助一群亡灵的死而复生、回忆往事和对话,揭露了横行不法、十恶不赦的庄园主种种骇人听闻的罪行,无情地抨击了墨西哥农村的封建专制统治,作品结构复杂,布局独具一格,既继承又突破了表现革命和农村题材的传统,并成功地吸收了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可谓独树一帜,被誉为“现代墨西哥的神话”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 卡洛斯•奥内蒂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60年代蜚声拉美文坛。主要作品有《无主的土地》(1914)、《为了今晚》(1943)、《生离死别》(1954)、《短暂的生命》(1950)、《为了一座无名墓》(1959)、《凶宅》(1960)、《船厂》(1961)、《那么可怕的地狱》(l962)、《像她那么悲哀》(1963)、《收尸人》(1964)、《勾魂使者》(1964)、《障碍》(1973)和《听清风诉说》(1978)。这位作家是拉丁美洲城市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几乎全部以蒙得维的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拉普拉塔河世界,常常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深刻表现人们在现代大城市的陷阱中经受的真正的内心悲剧和令人窒息的痛苦生活。在创作上,他深受美国作家福克纳和法国作家塞利纳影响,作品往往充满悲观情调和对人生的嘲讽,人物多半是失意潦倒、孤苦幽居、留恋过去的人,因而被认为是一位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 罗亚•巴斯托斯家境贫寒,靠读书自学跻身文坛。1960年发表的成名作《人之子》把神话和象征交织在一起,描述了巴拉圭和邻国玻利维亚发生的边境冲突,反映了巴拉圭人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反独裁统治的斗争和向往自由的愿望。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我,至高无上者》(1974),是一部反独裁小说,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独裁者弗朗西斯科把持政权,闭关锁国,神化自己,被老百姓称为“至高无上者”的可笑嘴脸。此作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拉美文学中反寡头小说中的杰作之一。他还写有不少短篇小说,主要有《绿叶丛中惊雷鸣》(1953)、《闲汉》(1967)、《水上行》(1967)、《焦木》(1967)、《莫里恩西娅》(1969)等小说集。 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是当代拉美文坛上的两位著名幻想小说家。 博尔赫斯可以说是拉丁美洲的卡夫卡。早年长期侨居欧洲,遍游欧洲各国,博览大量欧美文学名著,青年时代即熟悉卡夫卡、乔伊斯、爱伦•坡等欧美现代派名家的作品和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在这些作家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最初写诗,出版了三本诗集:《布宜南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的笔记》(1929)。 其后转向短篇小说创作(他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出版了至少六本短篇小说集:《世界性的丑事》(1935)、《交叉小径的花园》(1941)、《小说集》(1944)、《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迪埃的报告》(1970)。青年时期他曾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深刻影响,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寂寞冷落的图书馆里,所以他的小说表现的内容多为阅读各种书籍时产生的幻想和联想。其主题则是反映他的哲学思想或人生观:世界一片混乱,时间循环交叉,人生于世如入迷宫,既无方向也无出路,只有孤独、彷徨,悲观失望,任凭命运左右。《交叉小径的花园》就是他这种人生哲学的集中表现,因而被认为是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由于取法于欧美现代派文学,他的作品往往具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特征:时空颠倒、交叉,情节离奇荒诞,现实与幻想交织并存等等。他以他的一系列新奇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新流派,评论家称之为“极端主义”、“宇宙主义”或“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博尔赫斯是当代拉丁美洲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诗人和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和风格对拉美文学有很大影响,在欧美也受到广泛赞赏,曾多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科塔萨尔生在外国,在本国受高等教育,曾长期侨居法国,深受法国文化熏陶。文学活动之初曾为几个文学刊物撰稿和译稿。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写有诗集《出现》(1938),诗剧《国王们》(1949),短篇小说集《动物故事集》(1951)、《游戏的结局》(1956)、《秘密武器》(1959)、《一切火都是火》(1966)、《仪式》(1966)、《故事集》(1970),包括诗歌、故事、轶事和杂文的合集《八十个世界回到白天》(1967),第二本合集《最后一个回合》(1969),中篇故事《反对跨国吸血鬼的芳托马斯》(1975)和三部长篇小说:《中奖彩票》描写一群买彩票得奖者乘船游海的故事。为了进入轮船的禁区,他们进行了一场斗争,得到的却只是痛苦。这是他的成名作,作品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嘲讽了混乱而可笑的现实;《跳房子》是他的代表作,以巴黎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阿根廷人的不幸遭遇:他找了个情妇,生了个孩子,孩子不幸夭折,他悻悻地返回祖国,参加了马戏团。小说以戏剧性的、虚幻和想象的情节,表现似乎已经实现却终于落空的事情。全书结构复杂,寓意深刻,被认为是战后国际文坛上出现的最富有幻想的“百科全书”。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文笔高雅,构思别致,堪称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中最优秀者当推《秘密武器》、《仰视夜空》、《被侵占的住宅》、《游戏的结局》、《追求者》等。
第二代新小说家
这一代作家包括何塞•多诺索(智利,1924-1996)、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928-)、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1928-)、吉列尔莫•卡夫列拉•因凡特(古巴,1929-2005)、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1936-),还有曼努埃尔•普伊格(阿根廷,1932-1989)、埃内托尔•桑切斯(阿根廷,1935-)、古斯塔沃•赛因斯(墨西哥,1935-)、塞维罗•萨尔德埃(古巴,1937-)、胡利奥•拉蒙•里贝罗(秘鲁,1929-1994)等。这一代作家十分注意作品的外部结构、艺术手法的革新和语言的运用。其中有不少作家在采用新的表现手法的尝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拉美甚至国际文坛上赢得了盛誉。这里仅介绍前五位作家。 何塞•多诺索于195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加冕》,其后陆续出版《这个星期天》(1966)、《没有边际的地方》(1966)、《夜晚的放荡之鸟》(1970)、《别墅》(1978)和《旁边的花园》(1981)等八部小说。在创作上,多诺索勇于创新,反对理性主义和计算机式的概念文学,主张虚构,把真实的东西和虚构的东西溶合在一起;提倡摒弃传统的叙述方法,尝试新奇的语言技巧。他在短篇小说方面也取得了可贵成就,主要有《夏天和其他故事》(1955)、《查莱斯顿》(1960)和《最佳小说选》(1966)。 卡洛斯•富恩特斯自发表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带假面具的日子》(l954)和第一部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1958)以来,一直是拉丁美洲最有名望的作家之一。他的其他作品有《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换皮》(1968)、《我们的土地》(1975)、《七头怪兽的脑袋》(1978)、《一个遥远的家族》(l980),中篇小说《奥拉》(1962)、《神圣的地区》(1966),短篇小说集《盲人之歌》(1964)、《烧干的水》(1981)。他的长、中篇采用现代小说的一切实验手法,写得既扎实又复杂,对社会的种种弊端加以针砭和抨击,或以表现主义的讽喻,或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政客、名流、神灵、魔鬼、资产者、印第安人及其祖国的历史和城市的变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墨西哥民主革命后的社会问题。他的短篇也颇有特色。《带假面具的日子》中,题材多半出自幻想,故事发生在非现实的气氛里,笼罩着魔幻色彩,《盲人之歌》中的短篇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现实的态度。。 巴尔加斯•略萨是拉美文坛上的后起之秀。学生时代就写了两部作品:小说《指挥官们》(l958)和剧本《逃亡》(1955)。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城市与狗》(1962)以一所军校的学生生活及其冲突为题材,批评了腐朽的教育制度,鞭挞了秘鲁那种充满陈规陋习、等级森严和阶层重叠的社会现实;他的代表作《綠房子》(1966),以皮乌腊省城和原始丛林为背景,勾画出一幅当代秘鲁社会的缩影,展示了各阶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情景,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揭露了秘鲁的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反映了一般人民遭受的欺压、凌辱、痛苦与不幸。在写作手法上,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旧套子,大胆吸收西方现代派技巧,把本来的时间、地点、对话和写景的顺序打乱,描述中有跳跃,有颠倒,有独立,也有混合,并行和交叉。这种异乎寻常的构思、布局和叙述方法,批评家称之为“结构现实主义”,略萨运用得非常娴熟。他的另一部小说《胡利娅姨妈和作家》(1977)的结构也很新颖:在一个完整故事的章节之间插入了若干独立成篇的小故事。这样,既叙述了作家与他的远房姨妈恋爱成婚的过程,反映了五十年代秘鲁的社会风貌,同时揭露了上层社会醉生梦死的生活,描绘了下层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抨击了官僚政客,嘲讽了宗教迷信等等。略萨的其他几部小说:《‘大教堂'咖啡馆里的谈话》(1969)、《潘塔莱翁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和《世界末日之战》(1981),也都显示了他的构思和写作伟大史诗的才华。由于他的文学成就和勇于革新的精神,曾多次获得国际性的文学奖,被公认为拉丁美洲新小说和爆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 卡夫列拉•因凡特早年从事电影事业,在古巴革命后曾任《革命报》副刊编辑。1960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平时和战时一个样》,反映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倒台前几个月镇压人民的情景。他的长篇小说《热带的黎明》(1964)获西班牙“简明图书奖”。1965年他流亡国外,侨居伦敦,在那里写了他的代表作《三只忧愁的老虎》(1967),书中描写了作者对哈瓦那之夜,它的人民艺术家,桑索西的掷棒运动和豪华的特罗皮卡那展览会的怀念,描写了独裁统治末期哈瓦那社会的腐朽败落、风前残烛的凄凉景象。作品语言幽默,风格怪诞,情节紊乱,不合逻辑,仿佛一幅构思古怪的拼贴画。由于讲求语言的精美、新奇,作者获得了“语言的炼金术士”称号。在表现手法上,他往往把真实的事件同虚构的情节交织一起,把真实的人物同臆想的形象交叉一块,给读者一种既真又假,既实又虚的印象,这是因凡特创作上的一个基本特点。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当前拉丁美洲闻名于世的大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第四个赢得这项世界荣誉的作家。早年曾攻读法律,后辍学当记者,编刊物,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最初写了一些短篇小说,195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描写了一位上校和他的儿孙的忧伤孤独心情。从此,他的一部部杰作相继问世。主要有: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描写一位老上校对政府抱着真诚的希望但终于破灭的故事)、《记一桩事先张扬的杀人案》(1981,描述一桩受封建的陈规陋习支配而公然杀人报复的事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通过布恩迪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象征地反映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大陆百年间的历史变迁)、《家长的没落》(1975,描写拉美某共和国一个名叫尼卡诺尔的独裁暴君的一生),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写的是马孔多小镇发生的各种故事和事件)。 纵观马尔克斯的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看到他的创作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政治倾向。他的作品主要表现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揭露独裁者的面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时政的流弊,鞭挞社会的不平,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世态的炎凉和各种人物的精神状态等等;二是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充分吸收现代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和古代民间文学的写作技巧,形成了具有拉丁美洲民族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方法。 《百年孤独》集中体现了马尔克斯的上述两个特点,因此被公认为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加勒比城镇马孔多发生的一切:迷信观念,党派内战,外国入侵,独裁政权,人们的命运,大屠杀惨案等。作品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笼罩魔幻气氛,故事写得像神话传说一般,梦幻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彼此交织,人物和事物往往带有超自然、超现实的色彩。这是与他童年时代听到的印第安神话故事、读的《一千零一夜》和后来所受的乔伊斯、 卡夫卡和福克纳等欧美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分不开的。这部小说出版后,在拉美甚至西方引起“一场文学地震”,再版了上百次,译成了十几种外国文字,影响巨大而深远,成为代表拉丁美洲民族风格和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最重要的作品。
拉美文学中的新流派
在拉丁美洲小说的革新过程中,为了寻求适合表现当代拉丁美洲社会现实的新方法,作家们在如何继承传统的表现手法,如何借鉴当代欧美文学中的现代派手法,如何创作具有拉丁美洲民族风格的新型的作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于是,各种各样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文学倾向或流派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魔幻现实主义。 在拉丁美洲小说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品是很多的。比较典型的有阿斯图里亚斯的《危地马拉传说》和《总统先生》、胡安•鲁尔福的《烈火中的平原》和《佩德罗•帕拉莫》、何塞•多诺索的《淫秽的夜鸟》、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富恩特斯的《我们的土地》等。这些作品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构思比较新颖,情节颇为荒诞,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事件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交织在一起,幻想的事物同现实的事物融合为一体,故事笼罩着神奇、虚幻、魔术般的色彩,内容是表现拉丁美洲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历史现象,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活生生的现实。其中有不少作品插入了印第安民族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描写了一些奇妙的自然现象和宗教迷信故事,从而增加了作品情节的神秘气氛和魔幻色彩。在上述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危地马拉传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早期代表作,《佩德罗•帕拉莫》是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60年代的代表作。下面,仅以《百年孤独》为例略加说明。 《百年孤独》写的是一个望族的兴衰,一个小城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大陆的斗争、痛苦和灾难,表达了作者不满社会动乱,憎恨黩武混战,反对外来势力,主张民族独立,渴望国泰民安的感情。为了表现这样的现实内容,作者虚构了小城马孔多,杜撰了布恩迪亚一家数代人,构思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情节和难以置信的事件。人物可以是鬼,事件可以夸大,现象可以渲染,情节可以分割、颠倒、写得稀奇古怪。例如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受到邻居嘲笑。结果发生决斗,邻居被杀死。从此死者的孤魂便不断出来打扰他们:时而在水缸边堵伤口,时而在浴室洗脖子上的血,时而又站在院里,赶也赶不走。他们只好弃家出走,把安宁留给鬼魂。再如有一个人在外受了伤,鲜血像溪水一样流到门外, 流过一个个街角和街道,转弯抹角、爬坎过坷,最后流到他家通知了亲人。诸如此类的描写,使人物和事件披上了一层神奇色彩,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感觉,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使作品产生了一般现实主义作品所没有的艺术效果。关于这种手法,阿根廷著名文学批评家安徒生•因贝特在《魔幻现实主义及其他》﹙1976﹚一书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他说: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怪诞的感觉,作者便故意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不肯给以合理的解释,像魔术师那样变幻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于是现实就在作者的想象中消失了……在现实消失(即魔幻)与表现现实(即现实主义)的过程中,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效果就像观赏一出新奇的剧目一样令人赞叹,也像在一个新的早晨的阳光下观察世界:其景象即使不是神奇的,至少是光怪陆离的。在这类小说中,事件即使是真实的,也会使人产生虚幻的感觉。作者是要创造一种既超自然而又不脱离自然的气氛,其手法则是把现实改变成像神经病患者产生的那种幻境。” ②这段话把魔幻现实主义的目的、特点、方法和艺术效果讲得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创造一种既超自然而又不脱离自然的气氛”这一点,意思是说把作者试图表现的某种现实通过虚构或想象上升到梦幻,创造一种带有幻想色彩或魔幻色彩的新“现实”。这种新现实是一种艺术化的现实,它不再受自然法则、逻辑性和正常思维的约束和支配,但又不完全脱离原来意义上的现实,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的话来说,就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如此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确是一种独特而又神秘的流派,一下子不容易为我国读者所理解。但是随着这类作品的介绍和评论的发展,它一定会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熟悉。在当代拉美文学中,除了这一流派外,还有其他许多种值得注意的新流派。值得一提的是结构现实主义,其本质是对作品的结构形式进行改革。例如在叙述故事时,把正常的时间、地点、对话、独白等等的顺序打乱,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不拘泥于习惯的套路,叙述时可以跳跃,可以颠倒,时而独立时而混合,有时并行有时交叉,情节中有情节,对话中有对话。巴尔加斯•略萨是个突出的代表。他的重要作品《青楼》(一译《绿房子》)和《胡利娅姨妈与作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之所以要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是由于他对文学如何反映生活的问题有其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不能像摄影那样直拍,那会失去魅力,而应当把生活变成富有诗意的艺术品。为此,就不能采取直描的方法,而必须把现实生活重新安排,采用新的结构方式加以表现,从而使现实生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艺术舞台上。翻一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每一部作品,从总的结构到情节的叙述方式都各有特点。在他的笔下,现实生活仿佛一只万花筒,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在读者眼前,既真实又艺术,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斑烂、新颖别致的图画。略萨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的这种大胆创新: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达到暴露、抨击旧制度,加速旧世界灭亡的目的。其他的流派,如新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某些拉美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它们在反映现实,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或对待现实的态度上,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拉美文学特别是小说,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一棵参天大树,目前仍在朝气蓬勃地发展、成长,不断吸引国际文坛的注意。
注释: ①拉美的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尼加拉瓜诗人鲁文•达里奥的诗集《蓝》。 ②《魔幻现实主义及其他》,安徒生•因贝特,1976年。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