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理论基础、内容和方法 从理论基础和观念上看,国外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例如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奥都?威拉克(Udo Weilacher2004)在《当今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一文中指出:在21世纪,我们是否需要“生态美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关键在于:它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来使它不同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原始田园风光式的自然美学。他认为,生态美学必须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作为一种有机生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作为有教养和有理性的物种,人类有自己的自律意识,从而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这种观念也成为许多生态美学家的共同观念。在这种认识之下,梅洛-庞迪的感知现象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贝特森的控制论也成为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生态美学开始突破传统的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的局限,研究视野从自然和环境扩大到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并摒弃了传统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审美静观学说,而强调生态审美体验的参与性。而探讨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和管理中的作用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森林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 R.J. 夏庞德(Sheppard, S.R.J. 2001)的《超越风景资源管理:正在形成的生态美学理论和可视化管理》一文通过分析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林业管理系统的状况,提出了可视化管理理论。主张以该理论为核心,结合生态审美,探索协调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法则。针对最近几年发生在美国理论界的一场关于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以及“生态美学”对景观设计和景观管理的影响的可能性的争论,高博斯特等人在《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2007)中探讨了美学在影响景观变化上的重要性以及美学与生态学的对立和互补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景观的问题,由此,作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模式。也有研究者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与艺术(大地艺术、音乐等)的关系,由德国艺术家赫尔曼?普瑞格恩策划出版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理论及应用》(EcologicalAesthetics: art in environment design: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书中收录许多生态艺术和大地艺术作品,并从理论上予以阐发,对生态美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书中特别提到德国艺术家将一处废弃的煤矿改建为景观公园的例子,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书也是不多见的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作。 此外,也有不少的国外研究者关注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如美国北方中心学院维奥勒塔·波林斯卡(WioletaPolinstka)的《生态学与艺术:东亚传统与西方交会》论证道教和某些佛教教义(华严宗,禅宗)的宇宙论及其各自的审美实践能够给基督教提供可资利用的生态资源,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当代西方环境艺术实例中敏锐的生态信息。作者认为,东亚审美实践充分展示了自然视界。在自然视界中,宇宙各部分都在行使各自独特的职能。根据这个模式,人类的作用不是统治自然,相反,作为宇宙共同体的成员,人类需要顺应宇宙万物。因为东亚审美实践与当代生态艺术一起为我们如何深入领悟环境伦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洞见。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像波兰生态美学研究者马尔塔·泽澳莱克(Marta Ziolek,2005)等人发表的以《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题的调查报告,以波兰国家公园为案例,利用张贴在互联网上的系列照片,收集了人们对于有关景观感受的1016份问卷(答案多达30 000个),并证实景观美学和生态美学是一致的。这种研究方法是我国生态美学研究所缺乏的,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