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先秦两汉“吟唱”文体的非常态化与传播效应分析《“吟唱”的非常态化与超常效应——先秦两汉“吟唱”文体论》摘编(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赛/摘编 参加讨论

    讴谣本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当前性、新闻性的吟咏。作者以《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的桓帝之末,京都童谣为例分析,认为两汉时讴谣往往有预示前景的内容。但如果讴谣不仅仅只是预示,而且又有前瞻性诉求、实现性愿景的内容,则极大增强了其传播效应。与吟诵或批评官员过去政绩的歌谣相比,吟诵未来更有威力,这是利用人们对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舆论,以发动群众;由此而实现了传播的最高目标——听众的参与。
    此外,《诗经》作品,因其士人阶层最为擅长而用来论证舆情,进入政治空间,得到口耳相传的、讽诵式的大众传播。
    引“诗”论政在传播效应方面有着优势,一来士人对“诗”本来是熟习于心的,出口成诵而易于表达。二来“诗”本身就是以讽诵来传播的,且“诗”本来就具有诵美讥过的政治功能。
    但是,有确定指向意义的“诗”怎么论证随机产生的时事政治?于是就有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的引“诗”论证的方法。如《论语·八佾》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由“素以为绚兮”引发“绘事后素”,再引发“礼后”为“仁”,“断章取义”以其有简短的引用而又灵活的解说,顺利实现政治论辩。
    最后,作者对“吟唱”非常态化运用的传播学意义进行了分析。
    文章对“吟唱”文体的非常态化运用地阐述,都是建立在关注接受者的基础上的。如说唱、谐隐、歌、讴谣、诗等,都因其自身具有某些有利于传播的特点,并且有广泛的下层接受者,于是,诸子百家的对其运用,使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仅面向上层统治阶级,而且会引起更广泛的大众的注意。
    作者在文末总结道,从普遍意义上说,文体要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第一要素是要考虑到接受者。上述“吟唱”文体达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是在所谓传播过程的末项——接受者的倒逼下产生的文体变型、文体非常态,才能够实现,而这些,也可以说是接受者对文体形态的反作用力。
    (原文刊于《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