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抒情——以本雅明为核心(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 罗如春 参加讨论

    注释:
    ①相关讨论可参见:王德威《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陈国球、王德威编《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龚鹏程《不存在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延河》,2010年8期;汤拥华《“抒情传统说”应该缓行——由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引发的思考》,《文艺研究》,2011年11期;汤拥华《再论“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华文文学》,2013年5期;李杨《“抒情”如何“现代”,“现代”怎样“中国”——“中国抒情现代性”命题谈片》,《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1期;李军《沈从文四张画的阐释问题——兼论王德威的“见”与“不见”》,《文艺研究》,2013年1期。
    ②对此问题将另文探讨,此不赘。
    ③对于这样的传统社会,社会学家们以不同的名称冠于其上:“共同体社会”(滕尼斯)、“机械团结社会”(杜尔凯姆)、“自然经济社会”(西美尔)、“休戚与共的社会”(舍勒)、“神魅化社会”(韦伯)、“身份社会”(梅因)、“亲密关系社会”(索罗金)、还有“熟人社会”等。而与之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命名为:“利益社会”、“有机团契社会”、“货币经济社会”、“竞争社会”、“合理化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关系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等。
    ④此语最早出现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中,美国学者伯曼以此概括现代性的体验。参见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就这一点来说,贝尔与半个世纪前(1923年)的西美尔的论述如出一辙:“现代的本质根本上就是心理主义,即依据我们的内在反应并作为一个内在世界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把固定的内容融解到心理的流逝因素中,在心理中,一切实体都化解了,实体的形式仅仅只是运动的形式而已。”(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02页。)
    ⑤另参见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载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⑥布莱希特不同意本雅明的这一见解,认为波德莱尔“丝毫没有表现他的时代,甚至连十年也没有。”((荷兰)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陈圣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44页)。笔者认为布莱希特此论偏颇,哈贝马斯也肯定了波德莱尔之于“现代性”特质的敏锐发现,参见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⑦参见西美尔《现代文化的冲突》,载《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仅是抒情诗走向晦涩与反思。其他现代艺术形式也都具有这种“寓言式”难解的隐喻特性。正是由于对瞬间震惊的断片化反思,使得现代艺术具有不确定性,要通过思索方能得到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就是这样,本雅明说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像谜一样扑朔迷离。“笼罩着故事的谜是卡夫卡式的,首相府和文件管理室,年久破败、散发着霉味的昏暗屋子,这是卡夫卡的世界。”“奇怪的是,卡夫卡的寓言故事也让人琢磨不尽。”“卡夫卡的世界是以世界为舞台的一出戏。在他看来,人类从来就是在演戏。它具体的典型表现就是:每个人都被聘为俄克拉荷马剧场的演员。录用他们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个难解之谜。”(本雅明《弗兰茨·卡夫卡——纪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载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357、360页),另外,布莱希特的间离戏剧也带有强烈的反思费解特征。本雅明认为,布莱希特的戏剧废除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净化,消除了观众对戏剧主人公激动人心的命运的共鸣,也就是推倒了传统戏剧艺术的“第四堵墙”,破除了观众的幻觉。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用中断故事情节或抽掉理所当然的、明白无误的人物因素引起观众的好奇与惊讶,从而促使观众反思与批判,而不是熏陶与共鸣。史诗剧与观众疏离而非亲近的距离引起了反思性的费解,它目的当然是为了引起观众对不再和谐或虚假统一的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与思索。(参见本雅明《什么是史诗剧》,载孙冰编《本雅明:作品与画像》,文汇出版社1999年)。本雅明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寓言”特征的描述,同奥尔特加的“非人化”,阿多诺的“费解”等理论异曲同工,一道对现代艺术特性做出了切中肯綮的评判。
    ⑨这种忧郁时间相通于后来本雅明在《历史的概念》(1940)中所讲的“弥赛亚时间”,参见罗如春《历史深处的忧郁之眼——论现代性时间视域下的本雅明》,《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
    ⑩张旭东译为“通感”,但朱立元认为本雅明、波德莱尔使用此词的原意与我国文艺心理学中已有确定涵义的“通感”意义不同,因此,改译为“神会”。朱立元译法更有道理。(参见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另,郭宏安译为“应和”,参见[法]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11)原文“气息”引文改为“灵韵”——引者注。
    (12)关于“现代诗”,可参见(德)胡戈·弗里德里《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李双志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
    (13)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5-196页。Cf.Gershom Scholem and Theodor W.Adorno,eds,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1910-1940,trans.Manfred R.Jacobson and Evelyn M.Jacobs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p.556-557,p.573-574.此为本雅明致霍克海默的两封信(1938.4.16,1938.9.28),后一封信还可参见郭军中译文,载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0-363页。
    参考文献:
    [1]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
    [4]Walter Benjamin,Gesammelte Schriften Bd.I—I.[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