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话语本体论:文学观念、话语分析与中国问题(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汉语言文学研究》(开封 时胜勋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欧阳友权著《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苏宏斌著《文学本体论引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张瑜著《文学本体论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等。
    ②盛宁:《文学本体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关于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两点思考》,《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③叶纪彬、李玉华:《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
    ④区分指数,也称区分度指数,是测量学名词,指试题(题目)在区分不同水平的人群的效果。用在文学本体论领域,区分指数就将文学作品从其他作品区分出来的标准。
    ⑤胡壮麟:《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3期。
    ⑥时胜勋:《西学·维新·传统——现代中国文论的多元文化话语》,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⑦长久以来,literature都指的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文字作品(文献),只是到近代才窄化为想象性、虚构性文字。
    ⑧[苏]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⑨王一川:《“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吗?》,《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
    ⑩Jan Blommaert, Discour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2.
    (11)[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12)[法]杜夫海纳,孙非译:《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13)同上,第117页。
    (14)[德]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见《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8页。
    (15)[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页。
    (16)话语语言学建立之初,话语语言学就明确指出,话语语言学的两个任务,一是话语规律的研究,二是“关于正确交际的科学”。尤其的德国学派,更加注重交际目的。参王福祥著《话语语言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7)[美]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杨炳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Teun A. van Dijk ed.,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Pub. Co., 1985. Carter, Ronald.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 Unwin Hyman, 1989. Cook, G.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Guy Cook,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interplay of formand mi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9)[英]费尔克拉夫,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0)何兆熊:《语言、语义与语境》,《外国语》1987年第5期。
    (21)王欣:《九十年代语用学研究的新视野——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和文学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2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8、2004、2008年版。
    (2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25)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26)据CNKI统计,截止到2011年标题涉及“文论话语”(文学理论话语)的有112篇,“文论话语”专著不下10部,如曹顺庆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巴蜀书社2001年版)、杨俊蕾著《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高玉著《“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等。
    (27)陶国山:《从语言到话语:论文学研究范式的“话语转向”》,收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8)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141页。
    (29)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30)张进、马暾峰:《文学话语实践论——兼及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社科纵横》1998年第4期。
    (31)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2)张瑜:《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33)唐代兴:《文学话语形态:文艺学研究的新视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34)参唐代兴:《语义场导论————人类行为动力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李辉凡:《我国高尔基文艺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俄苏文学》1981年第3期。
    (36)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12月。
    (3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1943年10月19日。
    (38)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39)南帆:《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40)[法]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41)张守海:《论述文学语言的超越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2)[苏]什克洛夫斯基著、方珊译:《作为手法的艺术》(1917年),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3)F. David Martin, Lee A. Jacobus, The Humanities through the Art, six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4.
    (44)谭善明、杨向荣:《“新写实”小说话语:平庸抑或深刻》,《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
    (45)吴秉杰:《两种不同的文学话语——论通俗文学与“纯文学”》,《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46)田静:《吴越文化风骨与湖州当代小说话语》,《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47)李晓峰:《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发生》,《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48)孔帅:《试比较诗歌语言与小说话语的差异——兼谈当下两种体裁的不同命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9)雷体沛:《不可超越的情结──东西小说话语中的“意义”》,《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50)周桂君:《文学话语书写与相对性的认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1)童庆炳:《文学语言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52)谭运长:《文学话语风格简论》,《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
    (5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4)方汉文:《文学话语中的间隔与沉默》,《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55)俞学雷:《文学话语的精神结构探微》,《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6)詹七一:《文学话语与意义承诺》,《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57)胡壮麟编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8页。
    (58)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Teun A. van Dijk,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60)余素青:《文学话语的多语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61)南帆:《文学话语的维度》,《文艺评论》1994年第6期。
    (62)方汉文:《文学话语中的间隔与沉默》,《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63)讨论中国当代文学话语(或文学史话语)的论著不胜枚举,如《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话语研究》等。
    (64)杨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创刊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