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沪)20 朱立元 参加讨论

    3.第三阶段推进期(1991—1995年)。
    对包括文论在内的中国人文学界来说,1980年代在整体上是一个意气风发、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启蒙热情后,文论界开始逐渐从理想主义方向走向更趋务实的经验主义思路。在这一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进入全面登陆与铺开阶段,呈现出了论著密集、话题热烈、意见分歧、参与面极为广泛等醒目特征。约略统计,这一阶段,国内共发表以“后现代主义”为主题词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涉及文学艺术的,还出现了多部中国学者直接论述后现代主义(包括文论思潮在内)的著作。①而且,几乎当时国内文论界老中青三代所有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地介入了该阶段对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这一接受进程,一方面为之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尝试着使之更有效地为我们所用。整体而言,这一阶段后现代主义文论对于开阔中国学界的研究视野,改进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其正面积极意义是大于负面消极意义的。
    4.第四阶段高潮期(1996—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在这一阶段蓬勃发展,现代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开始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思想上追求小康、求稳务实的心态被普遍接受,文化上追逐时尚、标新立异而不求思想深度的社会风气愈益盛行。这些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品格有某种相符和叠合,具备了与之发生共振的思想氛围和文化空间。在这样的语境中,国内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接受达到了高潮,发表的相关论文超过400篇;而且,更多的文艺理论学者及一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的学者,包括研究文学史(古代和现当代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的学者加入到了这一问题的探讨行列中来,使该话题逐渐趋于白热化和应用化。这一阶段中,国内学者出版的直接关涉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的著作也明显增加,②这些现象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后现代主义文论与转型期国内审美文化等问题的讨论也发生了共振,开始被置于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加以考察,这一方面预示着国内文化研究热潮即将来临,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后现代主义文论与文化研究这两股思潮合流的趋势。
    5.第五阶段新变期(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开始明显地向文化研究方向嬗变。具备浓厚后现代色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和争鸣,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接受史上的新一轮冲击波。换言之,在当代中国学术发展最为活跃的这十多年中,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获得了新的动力,是它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得纵深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不但发表相关主题的论文多达400余篇,出版的相关著、译作也有数十部之多,③而且,比起前几个阶段,这些论文、著作在学术质量上有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方面呈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接受面更为宽广,文学理论、美学、文化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以及当代文学批评诸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强劲辐射,并积极作出自己的调整性反应,质言之,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中国化进程更趋深入。二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集中、专门的新变形态——文化研究,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研究在新世纪中国学界的蓬勃兴起进一步激活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新世纪中国学界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三是不同观念之间的交锋更趋激烈,例如围绕“反本质主义”这一被许多后现代主义文论倡导者奉为旗帜的思想观念,就引发了文艺理论界一大批学者的关注和一系列相关重要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部分年长一辈的文论学者与中青年文论学者之间的对话与争鸣。总的说来,这一阶段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