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元代“开国题材”小说缺失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5年第201 彭利芝 参加讨论

    二 史学上正统论之影响
    元代未能出现敷演元代开国历史的讲史平话,但夏朝这种年代久远、史事无稽的历史时期却成为小说家的创作素材;虽然元代开国史料不够丰赡,但有明一代不乏虚构之历史小说。因此,元代开国史不被小说家青睐,不仅仅源于讲史平话与史料的阙如,它还与小说家“严华夷之分”的正统观念有关。
    在我国古代,史家在撰史时,往往会对历史上各个王朝地位高低、正伪善恶作一番评判,也就是表达对某一政权合法性及其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这种理论就表现为正统论。正统论是一种变动的、发展的历史理论。到宋元之际,正统论强调的重心,除了置于道德意义上的“‘得天下之正’外,更格外地突出大汉族主义的‘华夷之辨’”(18)。如郑思肖所言:“中国之事,系乎正统;正统之治,出于圣人。中国正统之史,乃后世中国正统帝王之取法者,亦以教后世天下之人,所以为臣为子也。”故“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人臣篡人君之位曰逆,斯二者,天理必诛!”(19)明初,朱元璋君臣恢复了汉族政权,“除腥膻之旧秽,步文明之新化”,致“中国之统既失而复得”。在此环境下,宋元以来重纲常名教以及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倾向越发明显,进而形成极端的唯道德主义、大汉族主义的正统论。方孝孺为持此论的代表人物:
    尝试论之曰: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然其主皆有恤民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亦孔子与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谓变统?取之不以正,如晋、宋、齐、梁之君,使全有天下,亦不可为正矣。守之不以仁义,戕虐乎生民,如秦与隋,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夷狄而僭中国,女后而据天位,治如苻坚,才如武氏,亦不可继统矣。(20)
    在明代正统论者看来,“夷狄而僭中国”者都不得为正统。如丘濬认为“世道之治乱,本乎天道之阴阳,各以其类而应,是故阳之类,中国也,君子也,天理也;阴之类,夷狄也,小人也,人欲也”,“以夷狄之人为中国之主,是天地翻覆也,是首足倒置也”。蒙古入主中原,则是“三纲既沦,九法亦斁,天地于是乎易位,日月于是乎晦冥”(21)。阐发《续通鉴纲目》思想内容的《发明》、《广义》,将宋室看作天下共主,以大字记宋统纪年,而将辽、金、元视为受封的列国,对金元的建国封号以小字附记在宋统纪年之下,以此强调大宋政权的正统性以及辽金元政权的非正统性。在此等思想的影响下,明代小说家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编撰元代“开国题材”小说?
    为探究正统论与少数民族开国史创作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考察北朝历史的书写情况。北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迭兴期,同样在清中叶前未能出现相关“开国题材”小说。孙楷第曾说:“小说演史自元以还最为繁多,历代史事几乎遍演,唯南北史久悬,无人过问。”(22)胡适也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期:(1)春秋到战国,(2)楚汉之争,(3)三国,(4)南北朝,(5)隋、唐之际,(6)五代、十国,(7)宋、金分立的时期。这七个时代之中,南北朝与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时期,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的观点,大家对于‘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义的小说,而南宋时也只配做那偏于‘攘夷’的小说。其余五个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题目。”(23)胡适与孙楷第都看到了明代历史小说中南北史题材的缺失,胡适还阐述了缺失的原因,即与小说家存有的“华夷”观念有关。当然,明崇祯年间刊本《开辟衍绎》序中提及“又有《三国志》、《两晋传》、《南北史》”之语,可见明代就有一部《南北史》。然而,《开辟衍绎序》中提及的所有小说,唯独缺了这部《南北史》,不能不令我们有些怀疑《南北史》的存在。即便有《南北史》演义的存在,有明一代,惟有《开辟衍绎序》提及,说明其影响不大,编撰者也非名人,读者对《南北史》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但无论如何,从现存的小说来看,明代确实未留下南北史题材小说,客观上印证了正统论“严华夷之分”对少数民族开国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
    当然,清代最终出现了演绎北朝历史与元代开国史的小说,而这同样与正统论的变化有关。有清一代,正统论思想相对淡薄。清代由于其少数民族的政权特色,统治者更是批驳华夷之分的思想,“大一统而斥偏安,内中华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故夷狄而中华之,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之,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为亟亟也”(24)。在此大一统的纲领下,乾嘉以后的史学家逐渐淡化华夷观念,历史上成为中华之主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给予正统地位,由此带动了少数民族开国史的研究与小说创作。譬如,南北朝史在乾隆年间被史学家所关注,乾隆五十八年、六十年则出现了杜纲的《北史演义》与《南史演义》。《北史演义》涉及北魏、北齐、北周史事,主要以北齐开国君王高欢为中心,敷演了北齐的开国史。北魏、北齐、北周都属鲜卑王朝。《北史演义》成为我国第一部敷演少数民族易代史的小说。孙楷第先生充分肯定了其作为朝代补缺之作的意义,但也批评杜纲以北齐为中心的书写“用意不免纤佻”(25)。《北史演义》虽然被视为是补缺之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杜纲如果仅仅为了补缺,则当先创作《南史演义》。事实上,杜纲是先创作《北史演义》,后来听友人之劝再创作《南史演义》。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观念的变化,即杜纲并没有视北齐为少数民族政权而轻视之。只有这样,才会以此巨著来展现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史,并对高欢、娄昭君等少数民族男女英雄给予高度的赞美。这恰是杜纲《北史演义》的最大价值。同样,道光年间《青史演义》的出现,虽然与尹湛纳希作为蒙古贵族的身份及其丰赡的史料积累有关,但与清代华夷观念的淡薄不无关系。尹湛纳希认为各民族之间只是种族、地域、风俗不同,并无高低之别。他从一个大天下的视角来书写宋、金、元的历史。譬如,《青史演义》每章同时标明宋、金、蒙古的纪年和干支,成吉思汗称帝前,蒙古纪年以成吉思汗年岁标示,如第一章下标明“宋朝十世皇帝绍兴三十二年,壬午岁,金朝五世皇帝世宗大定二年,是年圣武皇帝成吉思汗诞生”。成吉思汗称帝后,三个皇帝年号同时列入每章开篇,称帝当年依次为宋、金、蒙古,而后则依次为蒙古、宋、金。在正文中,作者也不时表达其大天下的观念,在第十九章中,作者在看待日月亏蚀与皇帝失德的关联时议论道:
    日月亏蚀乃是由万物之气形成的一种浊气……宇宙天地宽广无比,一个小小的宋宁宗皇帝失德,哪能发生日月亏蚀的现象呢?偌大天下有无数比宋宁宗大的皇上。若说一个皇帝失德日月都亏蚀一次以示惩戒,那么只一个太阳究竟替哪一个皇帝去亏蚀呢?(26)
    作者虽然是以科学意识来批驳传统的“天人感应”论,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天下意识。天下非仅中国之天下,天子自然非仅指大宋之天子。宋、金、元都共同生活于一个太阳之下,且“偌大天下有无数比宋宁宗大的皇上”,焉能以华夷论高下?《青史演义》所表达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冲淡了明清历史小说浓厚的华夷色彩。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严华夷之分”思想再一次被强化。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则出现了吴趼人的《痛史》。《痛史》是一部宋元易代史,于1903年10月至1906年1月连续刊载于《新小说》杂志。吴趼人自认“余之撰《痛史》,因别有所感故尔尔”(27)。《痛史》是作者对“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几十年事件愤慨的总发泄,总暴露”(28),其主要目的即借南宋覆亡的痛史,表现“异族战胜本族的惨状”,从而激发人们爱国的热情。因此,书中充斥着强烈的华夷色彩,“鞑子”、“游牧贱种”、“鞑靼”等饱含鄙夷色彩的词语频频出现。然而,小说刊至第二十七回即辍,最终未能完稿。究其原因,无疑与作者排满思想的弱化有关。而《元史演义》则体现出较为开明的华夷观念。作者对元代的开国并无贬斥之意,认为蒙古入主中国是“有史以来的创局”(29),成吉思汗乃“一世之雄也”(30),“华人非特别名贵,夷人非特别鄙贱,如果元首清明……就是把世界万国联合拢来,凑成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邦,也不是一定难事,且好变做一大同盛治了”(31)。
    从元代“开国题材”小说的缺失,到蒙文版《青史演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到《痛史》强烈的华夷色彩,最终到《元史演义》对元代政权的接受与称颂,正统论对元代“开国题材”小说书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