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鲁迅传统中的中国与世界: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五四”前夕思鲁迅:全球化时代如何造就伟大的个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探索与争鸣》 陈思和 参加讨论

    今年是2016年。100年前,中国文化新旧蜕变处于最激烈也是最精彩的时刻。从1915年到1919年,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多事情: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新青年》创刊,高举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1916年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复辟的逆流,新文学运动开始酝酿;再往后,1917年胡适之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起白话文运动,《新青年》阵营已经布局成功;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李大钊开始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兴起。这短短五年中经历了三个“五四”:思想启蒙的“五四”(1915年),新文学的“五四”(1917年),以及学生爱国运动的“五四”(1919年)。中国的命运由此改变。
    现在我要问的是,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过程中,究竟是哪些人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我特意查了一下,鲁迅是1881年出生,李大钊是1889年出生,胡适是1891年出生,他们发挥重要作用时的年龄与我们现在在读的博士们差不多;陈独秀算是大一点,他是1879年生,但他已经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那时候真正的长者应该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他是1868年1月出生,也是属兔的(丁卯年)。我想了一下,“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里面几乎没有“50后”出生的一代。康有为是1858年出生,严复是1854年出生,但他们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已经被看作是过时的人物。而正是陈独秀、鲁迅、胡适这样一批70后、80后和90后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开创了现代中国的新纪元。他们所开创的时代,真正是年轻人的时代。
    中国怎么会遇到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那个时候,出生于1860年代末的蔡元培先生已经担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掌一代文化之祭酒。但是我们今天呢?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萦绕,久久挥之不去。中国的知识分子现状和百年前的中国相比,似乎停滞了一轮(十二年)。我们这一批出生于1950年代的学者当中可能有的人当了大学校长,有的人成了知名学者,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现在似乎是可以做蔡元培先生当年做的事,虽然肯定没有像蔡先生做得出色,但至少在做。而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学人,以及70后、80后的学者,现在能不能发挥像当年陈独秀、鲁迅、胡适他们的作用,引领“文化革命”的风气呢?这我不敢说。我们高校里的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可能还在为评职称、发表论文、争取科研项目、买房还贷等等繁琐事情而烦恼。也许这样的环境决定了我们今天很难产生陈独秀、鲁迅这样天马行空的人。更不要说90后的青年人了,整个儿还没有登上社会舞台。所以,说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现状比100年前的中国要滞后一轮,这种说法还是留有余地的。或许我们可以指责“文革”耽误了十年的人才培养,我们也可以找许多其他理由来进行推诿,而我们以现在这样的姿态来纪念“五四”100周年,我觉得是惭愧的,因为在“立人”的意义上我们似乎没有太大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