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 方维保 参加讨论

    文学史家对于短时段的历史归纳,听从于文化习俗的召唤,十年来一次总结,虽然这样的周期性的文化行为,本身是无伤大雅的;或者,就算一次创作的资料整理,也是利于文学史的梳理和研究的;而且,众多的评论和带有历史性的梳理,也为文学史的长时段叙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十年一次的文化仪式,显然又不利于文学史的真实描述,尤其是为历史长时段描述中的“十年一环”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我要特别指出文学史叙述中的十年一环的所存在的叙史模式的谬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十年体制,从来都不是单独的十年的断代史。就如同我在第二个十年形成原因中所说,第二个十年之所以形成,蕴含着的历史进化的巨大观念。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叙述中,历史循环论早已退场。在历史循环论,中国每一个朝代都不比上一个朝代进步,也都不比上一个朝代文明。按理说,十年一段的体制,最具有循环论的色彩了。但是,但凡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都知道,它其实不是历史循环论,而是历史进化论。每一个十年,都依照时间的顺序被有秩序的排列,但是,这个线性的时间顺序又是进化论的是进化的时间。每后一个十年必然以前一个十年作为垫脚石,而且每后一个十年都相较于前一个十年而进步和文明。“十年一段”的文学史描述盛行着转变话语和进步话语。这种环环相扣的进步链条,其实只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设想,它不可能在真实的历史中存在。而且,文学要一直这样的转变,这样的进步,它到底要进化到哪里去呢?!新文学,在它最初的二三十年中,它的成长是存在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和审美形式,它需要操练需要沉思,才能走向成熟。所以,我们能够在30年代文学中看到相较于20年代文学明显的成熟,明显的深刻。但是,这样的“成长”并不能总是存在。在许多的时代里,文学的审美甚至是思想都是停滞的。而进化论永远是成长史,这势必造成了历史描述与历史本身的错位,造成了对于历史描述的错误定性。
    “十年”文学体制,一般都是十年做总结,我们知道其实在“第一个十年”或者“第二个十年”,甚至在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都可以说与社会历史甚至文学发展的历史相契合的。也就是说,这种十年归纳法,它正确地处理了历史。这种方法显然是合适的,也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十年体制缺并不适合所有的历史阶段。正如我在前述所列举的,十年体制的“起点”是很具有意味的,它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自我论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1921、1927等被作为起点,它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有的在当时可能产生了比较巨大的影响,影响了文学进程,而有的则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影响,作为文学史的十年体制的起点根本就无从谈起。同样,“新世纪文学十年”也是如此,因为新世纪文学十年,几乎所有的文学现象都发端于,甚至有的方面鼎盛于90年代。用新世纪文学将它与90年代分割开来,就可能有许多的文学现象没法解释,也造成了对新世纪文学特征的过度的阐释。
    同时,仔细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十年体制,会发现:这种十年体制还存在着一个由“文化的十年”向“年代的十年”的靠近、重合和替代的演变过程。对于现代文学史的描述中,十年文学的体制,在时间线上一直与当时的年代存在着一个错位,也即是“20年代文学”,大体是指1917-1927年段的文学,而不是1921-1929年的文学;30年代文学,大体是指1927-1937年段的文学。这种体制,是以文化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界定的。这种界定方法也适用于对新时期十年文学的归纳。但是,从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始,为了超越固定的政治事件的时间点对于文学史叙述的干预,而将文学史的时间点向年代点靠拢、重合。杨著以“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对应三个时代,而且杨义认为,1941年前后的文学差异性很大,因此,在他的叙述中文化时间与自然时间实现了叠合。这种现象在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叙述中就更为普遍。文学史家出于文学史描述方法的困境,以及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命名的尴尬,启用了“90年代文学”等年代命名法。这种方法,最终导致了逆推式的对于所有的文学的年代化命名。回顾现代文学的编纂史,现代时期的文学史家很少使用诸如“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的命名,而比较普遍地使用“新文学十年”、“最近三十年文学”等比较模糊的时期性命名。显然,年代命名自然造成了年代的对应,20年代文学自然被误解为1921-1929年间的文学了。“十年情结”中的年代命名对于超越“新时期文学”的命名困境是起到了作用的,但是也就此埋下了逻辑的隐患。日本史学家柄谷行人认为:“分期对于历史不可或缺。标出一个时期,意味着提供一个开始和一个结尾,并以此来认识事件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历史的规则就是通过对分期的论争而得出的结果,因为分期本身改变了事件的性质。”⑦
    总之,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其在某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对于文学史的描述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在文化习俗的裹挟之下成为一种文学史家的叙史情结,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学史叙述模式的时候,其造成历史叙述的扭曲又是必然的,也当然是有害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